你吼過孩子嗎? 不用說!一定吼過!
為娘也不想,但是為娘實在做不到啊!
「都幾點了!還不睡覺!」
「再不吃飯就把你碗端走了啊!」
「我倒數三個數!你到底聽到沒有!」
……
嘟媽也曾立過「我再也不吼娃,一定和他好好說話講道理」的flag,但是沒過三個小時就破功了!
但是你知道嗎?吼孩子會改變孩子的大腦,讓他越來越笨。
健康的大腦需要一個健康的家
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罵、侮辱一樣,會讓孩子的應激素水平增高,從而導致大腦結構發生變化。
有專家針對青少年焦慮、抑鬱和大腦結構差異的研究顯示,小時候常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人,言語智商只有112分,比正常人的124分還要低。
通過掃描大腦發現,這些長期接收到家長謾罵、嘲弄或侮辱言論的人的大腦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增值達到14%。而顳葉顳上回區域就是和人的言語智商有關,遭受的言語暴力越多,這個區域的增加體積越大。
孩子長期生活在「吼叫」的環境下,智力、語言的發展都會受到阻礙。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引發抑鬱、孤僻、焦慮等精神疾病。
家長大吼大叫的模樣,是孩子一生都無法磨滅的陰影。
大吼大叫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傷害孩子
真人秀節目《超級育兒師》裡面跟拍過這樣一對母子——
孩子蠻不講理,愛哭;媽媽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大聲責罵孩子。
去逛超市,一路上孩子嘰嘰喳喳問個不停,媽媽不耐煩地對孩子大喊:「不要再煩我了!不許再問我了,自己記住!」
回家路上,孩子耍小脾氣,要媽媽抱抱,媽媽怒罵:「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
在家裡,孩子玩小汽車發出刺耳的聲音,媽媽更是歇斯底裡怒吼:「你不許發出聲音!我最討厭吵了!」
為了讓這位媽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節目組讓她到聲音體驗場所,聽一聽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聲音。
昔日自己的吼叫聲穿過耳膜,這位媽媽瞬間奔潰了。她蹲下來緊緊捂住自己的耳朵,不停地和主持人說這些聲音讓她感到很恐懼,很害怕。
大人尚且無法忍受,何況孩子?
大家可以戳完整版視頻感受一下
曾經看過一組調查數據,在國內,將近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
孩子不聽話、頂嘴、不好好做作業、考試成績沒達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平日工作壓力大,憋著各種無名之火,看到孩子犯錯,「一言不合就開吼,吼完就後悔」,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惡性循環。
父母都認為自己吼叫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殊不知,這麼做不僅完全沒有教育意義,反而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傷害,影響親子關係。
密西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
情緒受損和身體疼痛在人類大腦區域反應極為相似。如果一個人傷心到「心碎」,那麼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心碎」級別的疼痛。
在繪本《大嗓門媽媽》裡,描述了小企鵝被媽媽吼叫時的心理歷程。
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著小企鵝大叫時,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
父母對著孩子吼叫的時候,孩子情緒經歷的痛苦,和身體受傷時的疼痛程度不分上下。大吼大叫,就像一把尖銳的無形之劍,把孩子裡裡外外傷了個徹底。
吼完以後再彌補?對大腦的損傷可能已經造成
有時候,家長也不是故意的,孩子怎樣都勸不聽、說不動,孺子不可教也,父母只好拉高分貝,咆嘯出聲。
而且很多人認為,誰沒有被爸媽、老師、老闆罵過?罵過之後再來安撫孩子就好了。打一巴掌給個甜棗,恩威並施,趁機立規矩嘛~
不料,已經有專家破除這種補償心理的迷思了,弗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就在一篇被引用逾5300次的論文中指出:壞事的力量比好事強大(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可能聽起來不好直接理解,嘟媽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開開心心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則親子小視頻,在100則留言裡,有90個是誇娘美兒帥其樂融融的,另外10個是挑刺挖苦酸溜溜的。但是那10則傷害言語卻讓你一整天心裡不舒服,甚至反思自己是不是不應該拍,不應該發……
這說明什麼?
說明好話與壞話並不能直接抵銷,並且,人類的大腦與生俱來就會更關注危險、消極的事物,這有助於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生存法則。
在電影《你是好孩子》裡,常被媽媽吼罵的彩音,就活得小心翼翼,非常壓抑:
她哼著喜歡的歌,卻只動嘴不敢真的唱出聲音來;
明明是別人搶奪了嬰兒車,她卻沒有勇氣為自己辯駁;
她拼命的討好媽媽,會因為打破一隻碗恐懼,稍有差池就會遭來劈頭蓋臉的怒斥,卻依然說著「對不起」
……
這一幕幕場景,多麼令人心疼啊!
常有人說,孩子小不記仇,吼完過陣子就忘了。或許孩子依然會選擇愛你,但傷痕卻在內心生根,再也無法抹去。
管教孩子,你可試試「低聲教育法」
大聲指責,只能讓孩子暫時改變自己,只有父母培養自己「不怒自威」的氣質,才能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低聲教育,可以從下面幾點做起:
01 降低聲調,注意語氣和措辭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表達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聲音越大,情緒起伏越大。降低聲音,可以幫助父母控制情緒,減少給孩子的傷害,讓他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聽。在大吼大叫前,先給自己20秒鐘,調整下自己的語氣和措辭,效果會更好。
父母不帶憤怒情緒,用正常的語氣和聲調說教,孩子自然會明白你的意思。
02 尊重孩子,耐心解釋
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定時,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行為無法帶來想要的效果。
不要總是毫不留情地斥責、辱罵、居高臨下地教導,多用平等交流的語氣和孩子對話。
孩子做錯事,不要急著發怒,抱抱孩子,等他冷靜,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等到孩子情緒平穩下來,你再把自己的期望告訴他,他也就更容易接受。
03 吼完孩子,要善後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者違背曾許下的諾言,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如果你不小心吼了孩子,記得及時安撫,給孩子道歉。父母一句及時的「對不起」, 能使孩子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軌道。
嘟媽說
你因為什麼會吼孩子?吼完以後後悔嗎?要不要試試以後不吼孩子了呢?
你的每個「贊」,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