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利用 創新驅動」是近期文物保護工作的新思路。那麼社會力量應該如何參與呢?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第三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論壇」在北京召開。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組織、機構和團隊,從事文物保護利用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文物保護利用相關行業領導近200人,圍繞「活化利用 創新驅動,社會力量如何參與文保」的話題,各抒己見。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做了題為《文物保護利用:怎麼看?怎麼辦?》的主旨演講。他闡述了保護與利用的辨證關係,梳理了文物利用的內涵和邊界,提出了文物利用的「四梁八柱」。 「四梁」是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任務,「八柱」是保證文物合理利用的底線和措施。四項基本任務是:進一步擴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開放度、促進館藏文物的利用、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促進文物價值的傳播、部分不可移動文物可以通過經營性利用實現升值。四項任務是文物合理利用最具基礎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而且是可衡量、可檢驗的。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開放率、藏品利用率、價值傳播率、資產增值率為主要內容的文物利用的指標體系,使文物利用工作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以《誰為古今殊》為題,分享了文化遺產資源與當代設計相融合,推動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有益嘗試。他指出,遺產保護不能僅僅理解為對存留至今的古物進行被動地保護,它還是一種將物、場所與實踐主動聚集起來的利用過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認為,文物合理適度的利用,其要點是統籌保護利用關係、保護成果惠及人民、文物部門守土盡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其難點是權衡保護利用的關係,在保護的基礎上談利用。在新型城鎮化中如何做好活化利用,他給出的建議是「先知禁區,再造新區」。
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中國漢畫學會陳履生會長認為,「活」易「化」難。要提高博物館的專業化管理水平,展覽質量上不去,只靠在網上「抖」是沒有用的。同時,「活」也要去除同質化,不是說把文物陳列或展現出來就實現了共享的目的。國家文物局政策研究處處長彭躍輝講到,當前文物工作地位顯著提升,體現了三個「前所未有」:黨和國家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國事活動站臺頻率前所未有,國際舞臺出彩時刻前所未有。他舉例闡述了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價值彰顯和路徑,是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中國古籍保護協會會長劉惠平、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晶分別就社會力量助力古籍保護和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做了精彩演講。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王唯山、上海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舒晟嵐、香港信和置業有限公司中國業務總經理黃若紅、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鄉統籌委員會副會長孫君、武漢共享遺產研究會秘書長丁援、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秘書長楊秀清、山西文博志願者之家創辦人李強分別結合本單位文物活化利用實踐做了案例分享。
論壇期間,還成立了「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該聯盟是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等9家文保組織發起、國內各地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組織、機構和團隊自願加入的公益性的非法人機構。71個社團組織成為聯盟首批成員,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被推舉為首任輪值主席,同時確定武漢共享遺產研究會(人文武漢學會)會長侯紅志為下任輪值主席。(光明融媒記者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