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6日電 (杜燕 劉辰)北京市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文物項目。
今天,記者從北京市西城區召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上了解到,北京市西城區今年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一共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規模推出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這在北京市還是第一次,目的是廣集社會各方智慧,通過市場化的運作尋求文物項目更好利用和保護。
西城區第一批發布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有7處文物項目,包括體現會館及名人文化的歙縣會館和晉江會館(林海音故居),體現商業文化的錢業同業公會、西單飯店舊址、聚順和棧南貨老店舊址等,體現戲曲文化的梨園公會,體現北京城市近代發展進程的新市區泰安裡。每一處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精彩故事,傳遞著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信息。
這7處文物建築,單項佔地面積372至1404平方米,均已完成騰退。目前,共有97家社會機構諮詢接觸,最終33家機構提交了53份利用方案,西城區相關部門已對活化利用方案進行預審。項目對申報機構提出了文物利用原則,要保護及體現文物建築的文化歷史內涵和價值,促進文商旅融合的同時,讓市民最大程度享受文化發展成果。
申報的機構必須遵循公共屬性,不得以各種名義對公眾參觀設置門檻;堅持自主運營,不得將建築作為轉租、承包、轉讓、抵押等資產運營。
此外,每處項目都要單闢展室,充分展示文物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並對外開放。根據要求,所有參與單位都要接受監督和考核,對於違反合作協議、績效考核不達標或者在保護利用中出現嚴重違法違規的,將終止合作協議,並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
年會上,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創立的西城區名城委,專門成立了由老城保護、城市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德高望重的前輩專家組成的顧問組,目前西城區名城委的專家有謝辰生、傅熹年、王世仁、王東、柯煥章、許偉、許立仁、邱躍、單霽翔、邊蘭春、張兵、馬炳堅、劉大可、湯羽揚、高連芳、湯崇平、樊智強、高業京等十八位知名學者。
2017年,西城區名城委發起「四名」匯智計劃,旨在培育社會力量、推動共識建立、助力名城保護的公眾活動。
2020年,「四名」匯智計劃公開招募入圍項目61項,吸納了更多有志之士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隊伍中來。
北京市西城區區委書記孫軍民表示,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是光榮使命、重要責任和時代擔當。「十三五」期間,西城區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歷史文化傳承並重、歷史文化名城文脈延續與名城文化建設並重的要求,推動老城保護和復興;尤其在文物騰退與開放利用,改善民生與功能疏解,街區更新和健全「四名」工作體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下一步,西城區將重點圍繞落實核心區控規、中軸線申遺、迎接建黨100周年、服務民生等方面繼續探索創新。(完)
【編輯: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