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浙江為例

2020-11-02 中國地名資訊
摘要:隨著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化,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開發日益受到業界和學術界的關注。文章針對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分析地名文化形成機理的基礎上,提出地名語詞體系的思維模型,分析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的特徵和價值,進而提出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原則和方法,並就加強地名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開發

地名承載著人與環境的關係,蘊含社會的記憶,是擁有地域文脈的無形地標,成為居民意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人類文化的演進歷程中,不同時期產生的地名,呈現出一種區域歷史演進序列的文化景觀。地名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的出行、旅遊與購物等活動,都與一定的社區或街區、街道、建築等相關。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意義不言而喻。地名文化遺產具有時間的久遠性、地名的珍稀度、社會的親和力、文化的紀念性以及地名的吸引力等特徵,這些特徵與旅遊開發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及其開發值得研究。

一、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管理工作雖取得了不少公認的成績,但長期積累的一些問題仍然存在,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經典老地名文化尚未得到有效傳承

老地名不僅是地理信息的標誌,更是地方歷史人文的印記,是當地社會歷史衍變的見證。由於缺乏有效的保護與傳承,致使經典地名的消失或弱化問題日益突出,對地名文化缺乏認知,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意識淡薄,隨意更改和廢止老地名的現象屢禁不止隨著大規模的城市開發,一些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經典地名被廢棄,例如金華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地名「鐵嶺頭」,屢遭更改而廢棄。

(二)洋地名泛濫

一些未經審批的地名招搖過市,廣泛宣傳,甚至商業炒作,這種現象比較普遍。地名語詞文化興起「西化」之風,尤其是新建的居民區和商業樓盤的命名,開發商多取洋名,洋地名泛濫,如上海泰晤士小鎮、杭州休博園「蘇伊士小鎮」,還有羅馬公寓等。究其原因是崇洋媚外意識盛行,漠視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和優秀歷史文化傳統,應該及時糾偏。

(三)地名命名低俗化

由於缺乏嚴格的地名命名規則和規範標準,地名命名隨意、布局混亂,存在一定的無序現象。一些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地名,被隨意變更、肆意曲解,地名命名低俗化。「一座叫春的城市」「我靠重慶」及「兩個胖子歡迎您」等宣傳口號,是對地名文化遺產的褻瀆,應當堅決予以糾正。

(四)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意識嚴重缺失

目前,政府部門、開發商和投資者等群體均可開展地名命名。總體上看,地名命名與使用規範化的社會意識不夠強。某地的「飛龍湖」意味著「飛龍在天」,遠不及「白石湖」命名接地氣。「三合鄉」就是因為由三個鄉合併而成,這種命名的盲目性與隨意性,嚴重歪曲地名的本質特徵與文化內涵,造成地名文化的斷層。

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上述問題,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一是「大洋怪重」地名混亂有違「留住鄉愁」的要求,削弱家鄉的親和力和凝聚力。二是地名的混亂現象,影響優秀地名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不利於今後申報國家級「千年古鎮(古村落)」和世界地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浙江縉雲壺鎮等一批古鎮,就因為地名更改不當而失去申報資格。三是割裂了以地名為象徵的歷史承載,破壞了一個地區民族文化融合、疆域變遷和文化演變的歷史印記,甚至破壞了地名的指示位置的基本屬性,影響地名文化遺產旅遊業的開發和文化體驗等。

二、地名文化遺產開發構架

地名文化內容廣泛,包括區域地名、道路名稱、住宅小區名稱和公共設施名稱等。現行體制下地名管理部門眾多,涉及民政、交通、住建、旅遊、文化以及文物部門。從地名生成機理的角度來看,一個地方的地名主要由天文地理承載、歷史文脈傳承、主導產業支撐和未來戰略引領四個維度決定(見圖1)。

以旅遊業發展為例。一個地方的旅遊產業發展,一定離不開地域空間,也就不可能與地名文化相割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旅遊文化主題與相應環境的協同,勢必成為旅遊系統獨特性和完整性的根本要求。基於地名文化的特徵和形成機制,筆者提出了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模型(見圖2)。

地名文化遺產旅遊系統具有以下特徵:一是文化承載性。地名是地域文化的集中承載體,具體表現為地名的來歷、文化內涵以及由此流傳的地名故事、神話傳說和民俗節慶等,是旅遊開發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二是地理指位性。指位性是地名的基本特徵,可以為開展區域旅遊整合與協作提供文化基礎和創意元素。比如,浙江「新天仙配」旅遊,就是「新昌」「天台」與「仙居」旅遊的區域整合。三是天人合一性。地名是中國歷史上的宇宙觀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體現。大自然的顯著特點可以成為一個地方地名的緣由,延續著文脈的傳承。四是發展演變性。隨著時間推移,區域人文的願景和產業系統的建構必然會發生變化,一些地方的地名文化主題也會體現這些重要的變化,作出科學的調整。因此,地名也需要規劃設計。五是地域獨特性。不同地域之間存在著文化的差異,地名的地域性特徵明顯。比如,台州南北向河流以「浦」為通名,東西向以「涇」為通名;紹興、磐安存在普遍以「坑」為通名的現象。

浙江省明確了地名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利用協同的目標導向,由民政廳牽頭組織制定了《浙江省「千年古鎮(古村落)」評價標準》,順利開展「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認定。目前正結合第二次地名普查的成果,借鑑國際特色小鎮模式(瑞士達沃斯和法國普羅旺斯)等成功經驗,全面推進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開發。

三、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原則及規劃方法

(一)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原則

1.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原則。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開發要與當地的主導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不斷豐富文化載體,推進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比如,浙江安吉縣孝豐鎮,將孝文化與竹產業融合發展,運用竹文化產業技術大力發展「孝子燈」旅遊紀念品和創建「中國孝文化產業博覽會」等。

2.優勢聚合與創新拓展原則。在發掘地名文化遺產資源的基礎上,按照主題文化進行更廣泛的優勢聚合與創新拓展,打造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旅遊高端平臺和國際旅遊產品。比如浙江金華鎖園村,運用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魯兵(原名沈光化)的影響力,集聚全世界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創意設計一系列兒童文學體驗旅遊項目,並創建「國際兒童文學大獎賽」等。

3.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原則。推進地名文化遺產開發,古為今用、謀求持續發展。比如浙江奉化區黃賢村,是因漢留候張良的老師「夏黃公」隱居而得名。黃賢村旅遊開發,秉承生態文明理念,突出夏黃公和張良的歷史貢獻與處世哲學。

4.文化體驗產品開發原則。文化旅遊體驗產品是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內容。比如浙江衢州的明果村,因唐代明果寺而得名,當地圍繞「明了因果、閒心無塵」主題,大力發展禪修的民宿產品和休閒觀光農業。

5.相互協調原真開發原則。旅遊開發面臨利益協調的問題,因此,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開發要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推進旅遊良性發展,保持地名文化的原真性,把握適度原則,在地名遺產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傳承和保護地名文化。比如浙江衢州的盈川村,原為古縣城,得名於溪,依託衢江古埠,曾繁榮一時,蘊含著豐厚的水文化和民俗文化,盈川旅遊開發可以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為亮點,發展節事會展,保持地名文化的原真性。

(二)地名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規劃方法

1.有效發掘和宣傳地名文化遺產。落實地名文化普查,評定「千年古地名文化遺產」,徵集《地名文化好故事》,鼓勵拍攝地名文化微電影。《戀戀西塘》《瀟瀟湘湖》及《德清若水》等微電影作品,先後獲得民政部等多部門的獎項,這既是強化地名文化遺產宣傳、提升全社會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豐富旅遊解說內容、強化旅遊產品特色的一個重要方法。

2.將地名文化遺產開發與「特色小鎮」建設緊密結合。文化、產業、旅遊與社區四維融合,是特色小鎮的題中之意。特色小鎮的旅遊發展,需要文化鑄魂,而地名文化是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旅遊特色發展的關鍵。特色小鎮背景下,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開發,正呈現出勃勃生機。比如,嘉善大雲甜蜜小鎮,以「遊大雲、行大運」為旅遊廣告語,藉助地名文化微電影《雲在樹上》加以宣傳促銷,以「金婚大典」為核心項目,重點拓展婚慶旅遊和幸福田園體驗產品,已經呈現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

3.按照文化旅遊全產業鏈理念,創意設計地名文化旅遊產品。浙江省地名文化博物館就是一個經典的地名文化遺產旅遊項目。該項目選址德清縣地理信息小鎮,運用智雲技術有效體現創意設計地名文化體驗產品。

四、討論與建議

地名文化保護管理是一項嚴肅的工作和系統工程。為落實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通知》精神,更好地處理地名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關係,科學地進行地名變更與命名,筆者提出以下四條建議。

(一)推進地名普查的規範化

地名普查是保護地名文化最基礎的環節,地名文化挖掘和旅遊發展均以地名普查為基礎,因此普查工作應嚴格要求,規範開展,責任到人,規範詳實地填寫地名來歷、地名含義等信息,編撰地方志等書籍,從而有效促進地名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二)促進地名文化的科學化

在做好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地名文化發展與地名管理的規律,正確處理好區域的地名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之間的關係,提高全社會對地名文化遺產旅遊價值的科學認識。儘快將《地名規劃》納入各地規劃體系並切實做好銜接工作,加強地名文化的科學研究、地名規劃和地名文化遺產旅遊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工作。

(三)實施地名變更的程序化

現行體制下,在強化各級民政部門的地名文化保護管理職責的同時,要儘快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部門協同機制,制定一整套嚴格的地名審批程序,規範地名的命名、審批及變更,強化查處與糾錯力度,確保地名文化保護管理及地名變更的程序化與規範化,從機制上保障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決不能為了取悅遊客,「媚俗」「崇洋」,隨意變更地名,更不能牽強附會,曲解地名文化。

(四)推進地名管理的法制化

按照新常態協同管理的要求,在進一步完善《浙江省地名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浙江省地名文化管理的立法工作,儘快將地名文化保護與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強化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力度。要強化地名執法力度,做到地名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來源:《浙江樹人大學學報》

2017年第2期

作者:張躍西

選稿:耿曈

編輯:吳泓伶

校對:洪珊

責任編輯:耿曈

相關焦點

  • 嘉興市南湖區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原標題:我區公布首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日,嘉興市南湖區公布了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66條地名列入其中,將受到保護。 南湖區是嘉興的主城區,區域歷史文化悠久。眾多地名承載和反映了區域變遷與發展的歷史軌跡,是歷史文化的真實記錄,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源。
  • 金華:首次發布地名文化保護名錄
    12月29日,金華市民政局舉行地名文化研究成果發布會,發布全市第一批地名文化保護名錄,同步推出《金華城老街巷》《金華市交通旅遊圖》,擦亮金華優秀地名的文化底色。為延續地名文脈,弘揚優秀文化,市民政局在前期「金華市地名五十佳」評選活動的基礎上,聯合多部門對全市地名文化遺產進行整理評估。經申報、初選、覆核、評審、公示等程序,確定了第一批50條優秀地名文化保護名錄,包括最古老地名、紅色地名、最有特色地名、最具吸引力地名,以及最有故事、最有詩意、最動聽地名等五大類各10條。通過採集補充信息,完善核准資料,最後編輯成冊,發文實施。
  • 湖州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公布,有你熟悉的嗎?
    近日,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湖州市第二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正式發布,此次共有62處地名入選,分為山川、河流、湖泊;鎮;村落;街巷裡弄;橋梁;古蹟遺址六大類別。「南太湖號」拍客:158912/攝據悉,自去年9月9日湖州公布首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目前共有112處地名列入保護名錄。
  • 為傳承和保護地名歷史文化遺產 瀘州撤銷密溪鄉設真龍鎮
    原標題:為傳承和保護地名歷史文化遺產 瀘州撤銷密溪鄉設真龍鎮   今後,合江縣多了一個真龍鎮,少了一個密溪鄉。4月20日,記者從瀘州市民政局獲悉,《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合江縣密溪鄉撤鄉設鎮的批覆》批准同意合江縣撤銷密溪鄉,設立真龍鎮。
  • [鄭文換]從文化遺產保護到文化旅遊開發的鄉村振興之路:以韓國河回村為例
    河回村首先因其符合國家意識形態需要而被選中,再到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固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韓國,這種發掘歷史文化傳統及自然生態風光並將之提高到民族和國家主體精神層次並承載國家文化內容的案例也並不鮮見。從某種意義上講,始自金大中政府時期的國家對外文化輸出戰略——「韓流」現象也是如此。
  • 蕭山這些地名要變成文化遺產了!
    城市在不斷翻新,但地名常常被保留下來,成為歷史的見證。今年,根據《杭州市民政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區劃地名辦公室擬定了戴村鎮等48個地名,建立《蕭山區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48個地名反映了蕭山的優秀地名文化,反映了蕭山悠久的歷史,綿遠的文脈。一起來看看哪些地方入選了!
  • 六安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
    原標題:我市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添丁」近日,在省民政廳公布的第六批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中,我市霍邱縣臨水鎮、金寨縣長嶺鄉、舒城縣湯池鎮和霍山縣上土市鎮銅鑼寨村入選安徽省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
  • 這個世界文化遺產,浙江這樣保護傳承利用
    ▲塘栖古鎮浙江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以統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主線,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韻、江南絲路、通江達海、運濟天下」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浙江樣本
  • 秘魯保護開發自然文化遺產 總統親自做導遊
    燦爛輝煌的印加文明,景色各異的地貌風光,賜予了這個安第斯國家豐富多彩的自然文化遺產。近年來,秘魯政府在大力宣傳和開發這些人文自然景觀的同時,亦設法對它們進行多方面保護,以維護其天然性和原有風貌。  秘魯從宏偉的馬丘比丘印加古城、神秘的納斯卡地畫,到深不可測的科爾卡大峽谷、擁有世上規模最大的古印加人土城和墓地的特魯希略城,這些都是秘魯人引以為傲的名勝古蹟。
  • 江蘇南京立法禁用外國地名 建歷史地名保護名錄
    用外國地名命名的地名禁止使用,明令禁止「城鎮路、街、巷名」有償冠名。  建立歷史地名保護名錄  《條例》明確了歷史地名保護的問題。根據初步統計,南京有各類老地名約2萬條,其中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近萬條。但是由於老地名保護在制度、經費等方面缺乏保障,導致老地名保護力量薄弱,造成在城市建設的同時,老地名也在逐漸流失、湮滅。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展演、學術交流工作,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4強化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組織浙中首屆年貨購物民俗文化節非遺展演展示;開展「婺風•美麗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開展「婺風遺韻」非遺館專題展演活動;積極開展非遺志願服務活動;成功舉辦第九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組織召開婺劇現象研討會
  • 三明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8月21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正式發文: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7年第一次千年古縣專家會議鑑定,確認沙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縣從建縣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個以小吃而聞名的小城孕育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個文化之鄉、美景之鄉。文化之鄉沙縣在入宋後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時期。其中文化教育事業更是欣欣向榮,出現了「五步一塾,十步一癢」的盛況。其中羅從彥是兩宋學者名流中的佼佼者。
  • 乍浦鎮入選浙江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
    日前,浙江省民政廳、住房和建設廳、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聯合發文,公布了省第二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乍浦鎮入選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是嘉興市此次入選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的唯一單位。乍浦這一地名歷史悠久,以水得名。
  • 德化地名設保護規劃 用古地名串起「陶瓷地圖」
    德化經驗:地名設保護規劃 儘量使用古地名上月,德化正式被確認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德化縣縣長歐陽秋虹介紹,德化這一地名,沿用至今1081年。2008年該縣就已啟動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包括地名文化的保護規劃。根據規劃,該縣明確千年、百年老地名不得更改,繼續沿用。在新命名地名時,要儘量體現德化人文、地貌和陶瓷特色,儘可能地保護老地名資源,不讓城市變成「陌生人」。截至目前,全縣現有千年古地名92條,百年古地名3107條。
  • 浙江溫州平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浙江溫州平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浙江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面積約1.3平方公裡平陽縣位於溫州市南部,自晉太康四年(283年)建縣,縣治所在地均為昆陽鎮,原建有橢圓形城池,舊城面積約一、規劃目的為了保護平陽縣城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並延續平陽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特點,繼承和弘揚城市的傳統文化,統籌安排各項城市建設,為保護和整治提供技術法規依據和措施,特制定此規劃。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情況
    基本建成較為健全的「世界—國家—省—市—縣」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縣(市、區)國家級非遺項目覆蓋率達到100%。2.保護研究得到加強。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圍繞重點項目,編撰《越韻吳風—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共11卷),現已出版9卷,《嘉興傳統醫藥》《嘉興傳統技藝》將於2020年完成。
  • 長沙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
    城北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公布開福區治理地名「大洋怪重」現象長沙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李卓)昔日違建倉庫扎堆的鴨子鋪,曾是長沙城北著名的六大古驛鋪之一,你曉得啵?記者從政協開福區五屆四次會議上獲悉,該區政協委員關於加強老地名保護與傳承的提案被辦成A案,對長沙城北老地名列出48條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目錄,嚴禁隨意撤銷或更名,以傳承保護老地名文脈。「現在,街頭經常出現『XX天下』『XX國際』『XX宮』等地名,讓人摸不著頭腦。」
  • 封丘這些地方被列入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
    為弘揚新鄉地名文化,進一步加強歷史地名的保護,2019年經地名專家組評審,篩選了新鄉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其中事件紀念地14個,人物紀念地39個,建築物35個,古遺址20個,寺廟35個,千年古鎮、村5個 ,井、泉2個,共計150個。
  • 看看你小時候走過的路,這172個地名進入武漢首批地名文化遺產
    楚天都市報1月6日訊(記者王榮海 通訊員戴良軍)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記者今日從武漢市民政局獲悉,經過徵求意見和公示後,武漢172個地名已納入第一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乍浦鎮入選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
    日前,省民政廳、住房和建設廳、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聯合發文,公布了省第二批「千年古鎮(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名單,乍浦鎮入選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為我市此次入選省千年古鎮地名文化遺產的唯一單位。乍浦地名,歷史悠久,乃以水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