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沙縣又獲得一國家級殊榮!沙縣被確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8月21日,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正式發文:經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2017年第一次千年古縣專家會議鑑定,確認沙縣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沙 縣
千年古縣·歷史悠久
沙縣東門老街
古名沙陽,因縣治所在地南端有沙源地而得名,簡稱虯。
884年,沙縣治所由沙源地遷往沙溪水北鳳林崗之後,相傳沙溪流經沙縣城關河段水中有一條「虯」,即「無角龍」,故此河段又稱虯江、虯溪,沙縣又別稱虯城。
千年古縣民阜物豐 沙陽八景,聞名遐邇
在沙縣西南約50公裡,古人類學家於1999年在萬壽巖的靈峰洞和船帆洞裡先後發掘大批舊石器時期人類製作和使用過的石器、骨角器和多種動物化石。這些考古研究發現都證明了早在18多萬年前就已有人類在沙縣繁衍生息。
東晉太元四年(379),朝廷在延平縣(今南平市延平區)南鄉一個名叫「沙源」的村落設軍事機構,稱為「沙戍」。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升格設沙村縣。建縣之初,境域面積廣大,包括如今的沙縣、三明、永安、明溪、清流、寧化等地,但是隨後的200多年,沙村縣隨設隨廢,期間,隋朝時改為沙縣。
沙縣從建縣起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個以小吃而聞名的小城孕育的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個文化之鄉、美景之鄉。
文化之鄉
沙縣在入宋後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繁榮時期。其中文化教育事業更是欣欣向榮,出現了「五步一塾,十步一癢」的盛況。其中羅從彥是兩宋學者名流中的佼佼者。
羅從彥
閩學先賢
羅從彥(1072-1135年),字仲素,世稱豫章先生,沙縣人。羅從彥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為閩學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尊堯錄》等入選《四庫全書》,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沙縣成立羅從彥管理委員會,加強羅從彥紀念館建設,每年開展羅氏宗親懇談會等活動,弘揚羅從彥思想文化。
羅從彥紀念館
2009年臺灣賴羅傅宗親文化交流
沙縣是閩學文化的搖籃,先賢文化之地,歷史名人眾多,除了閩學四賢之一的羅從彥,還有唐代著名高僧慚愧祖師(俗名潘了拳)。「雛鳳清於老鳳聲」的唐末詩人韓渥曾挈族入閩蟄居沙縣。
宋代文教昌盛,全縣進士達129人,其中有首倡在泉州設立專營與外國進行商貿活動機構的陳篝,有以直諫和詩文名聞朝野的京官陳瓘、鄧肅。還有謫貶沙縣的國史編修,後復出為相的李綱。
明代三朝元老、戶部尚書陳山,清廉為政,更為後人稱頌。明宮廷畫家邊文進的花鳥畫被稱為「禁中三絕」,「宋元後一人」。
美景之鄉
沙縣山川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淘金山上的華夏第一巖雕臥佛、省級名勝風景區七仙洞、省級楠木林自然保護區羅卜巖等自然景觀,此外,還有興國寺、文昌門、古城牆、孝子坊民居以及東南沿海現存最大的城隍廟等古蹟。
城隍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