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河又叫寶水河,是崇仁的「母親河」,世世代代縈繞脈注其間,她以博大的胸襟殷殷潤澤著兩岸田園,哺育著河畔的萬千兒女。
寶水河由寶唐水、西寧水於石莊鄉橋頭村附近匯合而成,由南朝北流經石莊、郊西、巴山鎮、沙堤、六家橋、孫坊、白鷺7個鄉鎮,流徑臨川之境,注入撫河。縣境流程27公裡,河面寬200至350米。
寶唐水,流域面積1071平方公裡,發源於樂安大盆山,在馬鞍鄉謝坊進入崇仁縣境。流經石莊、巴山鎮,在橋頭村附近匯合西寧水而成崇仁河,它們向北而來,跨山越谷,以一去不復返的豪邁穿過贛撫平原,匯入鄱陽湖,流入東海之濱。
西寧水(又名巴水、鳳崗水),流域面積600平方公裡,發源於樂安縣的鴨公嶂,流經樂安谷崗鄉及我縣相山、桃源、石莊等鄉境,為沙卵石河床,流域內植被較為完好,水資源豐富。《清一統志·撫州府一》:西寧水「源出華蓋山東北趾,沿流而下,至官洲入寶唐水」。
寶水河從西南群山中出發,向東北方向蜿然曲折流過縣境,時急時緩,時高時低,在一些轉變迴旋的地方形成了小塊的陸地或沙洲,古人叫「渚」。在縣城南面上遊,有一處奇異景觀叫「鄧林孤渚」。明代知縣李紹春寫的組詩《崇仁十二景》中的一首《鄧林孤渚》:
一水由南折,翻成孤渚奇。
江光時隱見,樹影復參差。
旺氣符先讖,文星煥鬥箕。
疏鍾虛閣動,恍似到伊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寶水河邊的人們,便與河有了一種如鄰的情感。村民沿水而居,應水而生,表現出山與水的和諧,人與自然的融洽,寶水河使這裡生長出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朝,這裡的先人們就借寶水河之利,興修「寶水渠」,引水灌溉良田,發展農耕生產。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崇仁從此成為「江南糧倉」。
據《崇仁縣誌》記載,崇仁縣著名的古陂有:博陂、梓陂和茭陂等,都是唐朝建築的水利工程,距今都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已知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萬金陂,即寶水渠。
萬金陂位於崇仁縣城西南4公裡處的崇仁河上遊,這裡的河道口子較窄,有一個肘彎,河道兩邊原有石山,是修陂築壩的好地方。在距離萬金陂不到1公裡處的崇仁河東岸,有一個自然村叫萬金陂村,村子的名字在清道光年版的《崇仁縣誌》上就有記載。傳說萬金陂村的村民,就是歷史上興修萬金陂工程的民工後裔。在萬金陂現在的陂壩水閘房牆壁上,還鑲嵌著一塊青石碑,碑刻上寫道:「據縣誌記載,在隋朝開渠引水,群眾視水如寶,故名『寶水渠』。至宋朝,捐募黃金萬兩修陂,稱『萬金陂』。」
其中茭陂位於劉家渡下遊趙家村附近,截崇仁河水立陂,灌流達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九十五、三十一等都(今六家橋、孫坊、白鷺一帶)之田,為唐刺史周法猛倡築,後廢。至明朝,有鄉人孫孟將情況上報撫州知府周瑛,得以重新修復。周瑛還專門作詩《茭陂》以記其事。
周官敘溝洫,漢史志河渠。
民焉命所關,故典皆備書。
鬱郁巴羅山,匯流向東趨。
楗木橫絕之,灌此桑麻區。
開刱日已久,版鍤日已疏。
坐令千金資,白日棄道隅。
嗟餘理茲郡,萬事費爬梳。
雖雲簿書繁,安敢輕犁鋤。
父老孫孟獻,切切以告予。
有志事興復,為力苦不紆。
春初濃務興,薄言駕吾車。
風雨人前村,道途何崎嶇。
上山履巉巖,下水涉沮洳。
夤緣尋故跡,飄蕩無復餘。
佚道以使民,諒民無愁籲。
萬鍾當俱集,黍稷歌與與。
寶水河沿途群山疊翠,萬木扶疏,沿河流徑的集鎮有:馬鞍鄉、相山鎮、巴山鎮、左港圩、劉渡圩、南岸圩、孫坊圩、白鷺鎮等,舊時,寶水河是崇仁縣的主要航道,常年舟楫暢通,各圩集均設有碼頭,裝卸貨物,成為商貿的主要通道。
元代詩人何中,曾經從寶水河坐船到臨川。在船上,他寫下一首詩《由寶塘舟行至臨汝》:
盧鴻十志看不足,愛雪貪行雪相逐。
晴風吹散圮山寒,三十六陂水初緑。
黃洲拏得罩篷船,松筠繚繞煙成淵。
波聲疊下灘聲惡,鮑照卻歌行路難。
他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如隱士盧鴻描寫的十幅圖景那樣美麗,遠山的殘雪還在融化,清風中還有一絲寒意,水塘的水波剛泛綠,水氣煙霧在茂密的松樹竹林間繚繞,好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
寶水河是古時崇仁縣的主要航道。航線起自巴山鎮,途經段家謝、劉家渡、南岸、孫坊、吳坊、華家、白路渡等地到臨川縣之西廨渡注入撫河。昔時,常年舟楫暢通,沿線於縣城南岸的米碼頭、義泉祠、鍋爐街,北岸的學宮前、白鷺樹下等處以及過之圩集設置碼頭,裝卸貨物。
米碼頭位於巴山鎮務前街西北端,黃洲橋南岸,是崇仁河航線上的一個重要碼頭,也是縣城商貨集散之地。米碼頭建於明代,用青石板砌成。崇仁是農業大縣,主要出產稻米、棉花、紅薯和甘蔗。歷來糧食自給有餘,出銷外地。務前街做米生意的商人較多,糧食的外銷大都通過航運,米碼頭成了大米的主要外銷地,故老百姓稱之為米碼頭。
白鷺樹下,舊時是縣城一大景觀,每到傍晚,黃洲橋北岸的一排楓楊樹上,都有成千上萬隻白鷺在樹上棲息,起落頻繁,鋪天蓋地,叫聲悠揚。樹下落滿的鳥糞又將樹木滋養得更加蔥蘢。故居民把這裡叫「白鷺樹下」。
滔滔寶水河空城而過,將縣城巴山鎮一分為二,橋自然是不可少的。城中橫跨著一座始建於南宋的大型石橋——黃洲橋。黃洲橋又將古城南北兩半連結起來。
說起黃洲橋,她的歷史與演變,在文獻裡都作過比較詳盡的描述。該橋始建於唐朝。《縣誌》載:「唐時於河上編竹為槓,魚貫而渡,水溢而漂壞,水疲時復葺理用,力勞勉於病涉。」這時的「槓」還只是一座竹編的簡易浮橋。宋人鄧輈的《浮梁記》云:「嘉祐中太常博士蘇緘來為是邑,貽惠於斯民,作浮梁於江滸,巫臣使吳兵通乎中,夏子胥去楚,水戰與江東候,乃揆日媯工,斬木為槎,範金成鎖聯,畫鷁於江湄,如行枕席,臥彩虹於水面,不假黿口,行旅無褰裳之苦,吏民無供億之勞。」可見,到北宋時期,河上才有了比較堅固的浮橋。
南宋淳佑八年 (1248年) 開始修建石橋,歷15年竣工,不久就毀於火災;至鹹淳六年(1270年),縣丞囑好義之士陳純中倡首,合眾力重建,費錢11000餘貫。建成的石橋高20米,南北兩端築階而上,橋面兩側建屋四十餘楹,中建一祠,橋兩頭設門啟閉,氣勢雄偉。橋成之時,民甚樂之,請當朝狀元文天祥為之題匾,書「黃洲橋」三字。
明代知縣李紹春寫的組詩《崇仁十二景》中的一首《寶水長虹》,最能表達黃洲橋建成後縣城官民的那種欣喜與自豪之情:
隔岸驚濤洶,長虹跨水中。
誰驅海石至,卻牧舟楫功。
白鷗間上下,驄馬任西東。
謾羨浮槎客,泠泠欲馭風。
李紹春把黃洲橋比作臥波的「長虹」,原本是個常用的比喻,然而此詩道盡巴山南北雙城民眾千年舟楫的辛酸痛楚,特別是如今擁有氣勢雄偉的石墩橋的豪邁和灑脫,道出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曠達之情。
雄偉高聳的黃洲橋,很快就成了崇仁的一大景觀。組詩《崇仁十二景》中的另一首《獨塔晴空》,描寫的就是黃洲橋高聳通暢的景象:
橋門聳高標,風景晴愈敞。
屹然撐青霄,卓哉擎仙掌。
躡陟層雲巔,仰窺廣寒上。
桃李孕靈根,聲飛題雁響。
這首詩是吟詠黃洲橋上的「牌樓門」,即佇立在橋頭的「躍龍門」,所謂「黃洲高萬丈」即是指它。
因為黃洲橋的建成,河溝變通途,河水變得溫順。有了河水的滋潤,古城變得更有靈氣,站在橋上看城中房屋參差、綠樹滴翠、煙雨朦朧,就是一道極好的風景,正如明代縣令李紹春的《雨城煙曉》所描摹的那樣:
東西崇雉堞,晴翠曉逾妍。
樓閣蒼茫裡,江山縹緲邊。
曙光浮碧樹,遠水散輕煙,
幾度憑高望,依稀一洞天。
元、明兩代,黃洲橋屢壞屢修,並以捐資的豪紳名改稱德平橋、天啟橋。清代順治至道光二十年(1644-1840),石橋幾乎毀壞殆盡,遂代之以浮橋。富紳謝廷恩捐資重修,並借鑑臨川文昌橋的經驗,清河基將橋墩建在巖石上,又採用當時的先進建築技術,加以改進,十分牢固。民國時期,一度改名中正橋,年久失修卻無人過問。1965年,擴建為八墩九孔的鋼筋水泥大橋,橋面加寬至10米,兩邊增闢人行道,並裝置了華麗的橋欄和吊燈。2014年因年代久遠無法承載現代交通壓力被拆除,2016年改建成了一座現代化公路橋,加蓋了橋廊,保留了「黃洲橋」名字。
為何叫黃洲橋?崇仁民間有很多版本,但歷代縣誌是這樣記載的:崇仁縣「鄉賢傳」中的第一人,北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曾在湖北黃州為官,曾撰寫了影響很大的「黃州」詩篇,為了紀念樂史,就以「黃州」的名字命名大橋,而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州」字又誤寫成「洲」字,所以就有了「黃洲橋」的名字。
有一種觀點認為,最初之橋是一排舟連扣為浮橋,稱「浮梁」,宋人鄧輈作《浮梁記》中提及「黃帝之必造舟為梁」,可以知「浮梁」即「黃帝之舟」,或簡稱「黃舟」,民俗口語化為「黃洲」。
不過,李紹春的一首《黃洲沙月》這樣寫道:「清夜看黃洲,沙明月如雪。不淘精光瑩,匪浴皓魄潔。太宇相昭回,千古擅奇絕。好擬做沙堤,金蓮不用爇。」這首詩說明,是黃洲橋下的沙洲名叫黃洲,因此看來,黃洲橋的名字用的就是橋下沙洲的名字。那麼黃洲橋下的沙洲又為什麼叫「黃洲」呢?說是黃洲橋下的沙洲上曾經有個黃家村,黃家村的開基先祖就埋葬在這沙洲裡,所以這片沙洲就取名叫黃洲。
這種記載,應該不是空穴來風,但時間久遠,很難求證到真實的答案,況且,橋名和人名一樣,只是個符號,關鍵是這座橋給歷代老百姓帶來的便利和福祉,也承載了厚重的崇仁歷史和文化,見證了崇仁發展變化的過程。
今天,如果我們再次登臨黃洲橋,面對同樣的寶水,吹著同樣的河風,只是人間已換,情景迥異。夕陽下,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繁華的街景,微風吹過,其樂融融。黃洲橋,這座連接崇仁歷史與未來的通達之橋,願她伴隨崇仁百姓走進更加繁榮昌盛的新時代。
往期精彩:
崇仁賦
有橋名文昌
崇仁:田園信美
撫州 一個有夢有戲的地方
新老黃洲橋
巴山寶水蘊吳門
羅山:村在雲中立,花在霧中笑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煩請點一下文後的「在看」;
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