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8日消息:昨天,設在錦江樂園的臺灣士林夜市迎來了到上海後的首個工作日。夜市17時開門迎客,記者17時20分抵達時,排隊人群從錦江樂園東門延伸到了滬閔路上,隊伍長達百米,還要繞幾個彎。為了安全考慮,主辦方採取S形排隊方式,控制遊客有序進場。
根據公開數據,上周末夜市日均進場達1.5萬人次。現場工作人員估計,周一的人流量與此持平。駐場負責人、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執行長特別助理黃浩瑋說:「工作日能迎來這麼多顧客,對業績考評來說就很好了。」黃浩瑋是在士林夜市長大的,享受過夜市帶來的繁榮,也經受過夜市帶來的煩惱,如今他已是士林觀光發展協會的一員。當被問起如何看待滬上夜市在環境整治等方面面臨的壓力,黃浩瑋說,士林夜市從興起到成熟,也經歷了長期的轉變過程。
士林夜市最初是在1970年代形成的,那時正是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候。夜市位於文林路、大東街、基河路等多條道路圍成的三角形區域當中,與市民住戶挨得很近。黃浩瑋就在大東街的一間臨街民宅度過孩提時代。他家住在二樓,底樓門面出租,成了一家服裝店。
最初,士林夜市的衛生環境非常糟糕,引來周邊居民投訴。相比在上海的展位,夜市的攤位小得多,巷子勉強夠2人並肩通行。攤主、行人亂丟垃圾,地面終日有層油膩,遍布著丟棄的剩菜皮,一年四季都有蒼蠅、老鼠。對於臨街的住家來說,確實有些受不了。
初期,夜市對周邊環境造成負擔,黃浩瑋說,臺灣當地有關部門加強了環境衛生稽查力度,對違規者課以重罰。建立了檢舉制度,市民看到有人亂扔垃圾,可以拍下照片,撥打舉報熱線。如果舉報成功,可以分享一定比例的罰金。「雖然我沒有檢舉過,但是這項規則在當時令人印象深刻」。
除此以外,士林夜市的老攤主們自發成立了管委會,協調各種問題。後來,臺北士林觀光發展協會成立了,由在士林地區長大的人員構成,負責將士林夜市的傳統打造成為品牌。傳統,是黃浩瑋特別強調的一個詞。
「到我十七八歲的時候,感到夜市環境有了變化——如果有人往地上丟垃圾,攤主、周圍的人會瞪你。這種轉變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當夜市變得成熟了,也帶動了周邊旅遊景點的熱度。」黃浩瑋畢業後,選擇服務於士林觀光發展協會。他覺得,夜市是家鄉的品牌,能為此承擔點責任,很榮幸。
黃浩瑋說,除了解決市場繁榮與環境整潔的矛盾,孕育夜市還需要其他要素。比如,士林夜市以小吃聞名,夜市小吃品種多元,既有原住民的傳統烤肉,也有仿照西式餐點形成本地特色的鬆餅,又有日式的各種燒物。「我們也考察過上海的夜市環境,感覺食物品種太單一了,大部分都是烤肉,具有本地特色的東西太少」。
氣候也是夜市形成的因素之一。臺北常年溫熱,冬季室外溫度也在10℃以上,這才形成了長期的夜市文化傳統。黃浩瑋說:「上海夏天氣溫很高,市民對夜市的熱情很高。這些天,來到錦江樂園的上海市民秩序也很不錯。這樣看來,夜市在上海也是很有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