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魚類,昆蟲……動物界內的所有主要物種都在遷徙。它們或為尋找食物、或為逃離惡劣的天氣條件並進行繁衍。其中許多動物在漫長的旅途中甚至跨越了數萬公裡。以下是動物界10種遷徙距離最遠的動物。
第10名:鮭魚,3800公裡
本身是深海魚類,但是卻需要溯江而上到淡水江河上遊的小溪河產卵,卵孵化後,鮭魚會在河水中滯留2-3年。在此期間,鮭魚經歷了許多生理變化。這些變化幫助他們在沒有太多障礙的情況下向海洋遷移。
而在接下來的3-4年中,它們會遊向海洋中,並且得到快速的發育成熟,繁殖能力得到提高,然後再溯江遷徙回淡水河流,回到家中產卵。
至於鮭魚為什麼能夠如此準確的辨別出生的河流,科學界有兩種學說支持,一種是因為它們的大腦能夠準確利用地球磁場,從而進行導航;另一種說法則是它們本身具有高強度的味覺,能夠通過吞入口中的水來區分鹹淡水的位置,並最終回到它們出生的地點。
但不管是哪一種,它們都需要有強大的跳躍能力才能夠一級一級爬到河流上遊,還需要強大的體力,以支持它們3800公裡遠的遷徙行程。
鮭魚也叫做三文魚,鮭魚有許多種。因為長途穿行於鹹水與淡水之間,它們的肉質緊實鮮美。鮭魚有很多種,很容易就被騙了。
鮭魚生於淡水,但生活在海洋中,每年又要從海洋中逆流而上幾千裡,回到出生的地方去交配。途中的困難險阻,也就相當於一次長徵了。鮭魚有很多很多的天敵,海洋中有鯊魚,陸地上有灰熊,天空中有白頭海雕等各種各樣的兇猛禽獸,對於小小的鮭魚來說,要做這樣的事情,確實是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氣的,但它們為了後代,義無反顧。鮭魚的這種長徵很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因為大多數鮭魚都會因「長徵」而死去,有的被天敵捕獲,就算很幸運沒有被捉,但對於它們來說,生命也不久了,因為成功交配的鮭魚大多數都已經筋疲力盡,生命基本上已經走到了盡頭。
大多數鮭魚的死不會白費,因為它們留下了它們的根,到第二年春天,新的生命就將誕生。
第9名:帝王蝴蝶,4800公裡
帝王蝴蝶(帝王蝶)是在北美很常見的一種大型蝴蝶。它們在寒冷的條件下無法生存,因此它們 生命中的大部分都是在遷徙的路上。每年遷徙距離4800公裡,以到達美國南方的加利福尼亞南部和墨西哥度過冬季,而這要花費它們2-3個月。
第8名:北美馴鹿,5000公裡
雖然號稱是北美馴鹿,但是在歐洲、亞洲均有發現這個品種的鹿。
在夏季,它們就開始了尋找食物的遷徙——成群結隊的遷徙,數量最高時可達到50000隻。在加勒比海附近的記錄,它們每小時要奔跑70公裡,而有時還能達到80公裡的速度,並且它們還可以以每小時10公裡的速度遊泳。
而整個夏季它們一天會吃掉5公斤的嫩草,而在下一個冬季來臨時,它們會遷移到更加南部的地區以避開惡劣的氣候和尋找更多的食物。
它們每年的遷徙距離多達5000公裡。
第7名:半蹼濱,5300公裡
半蹼濱鷸是一種非常小的水鳥,長13-15釐米,重約20-32克,翼展範圍從35-37釐米,但是它們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它們每年的冬季從加拿大遷徙到美國南部。有時它們還會飛越整個大西洋。
它們成群結隊的飛行,這樣可以充分的利用空氣動力學,讓它們的飛行更加省力、更加輕鬆,而這樣的隊伍可以達到數千隻。
第6名:蜻蜓,17000公裡
你沒有看錯,就是蜻蜓。
蜻蜓是世界上遷徙時間最長、最大的昆蟲。它們的遷徙距離可以達到17000公裡。世界上有5200多種不同的蜻蜓,其中有50種是可以遷徙的。但很不幸的是它們的壽命太短了,只有經過祖孫4代才能完成整個遷徙過程。
也正是因為蜻蜓這種強大的能力,在遊戲《魔法門》中還以它為原型設計了怪物——龍蠅。並且蜻蜓的英語也是叫有「龍」——「Dragonfly」第5名:稜皮龜,20000公裡
稜皮龜是海龜種類中最大的一種。與其他海龜不同,它們沒有骨質龜殼,並且它們有非常強烈的遷徙行為。稜皮龜的遷徙過程會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而一次完整的遷徙將跨越20000公裡的距離。
它們是運動最快的爬行動物。1992年版的《金氏世界紀錄》列出了這隻稜皮龜在水中以35.28公裡/小時(21.92英裡/小時)的速度運動。
第4名:北象海豹,21000公裡
雌北象海豹、雄北象海豹和幼北象海豹
生活在北半球的象海豹叫做北象海豹。它們每年要行進21000公裡的遷徙,它們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海洋深處。
北象海豹有著非常明顯的兩性分化,並且它們在遷徙過程中還走著不同的路線,——因為它們喜歡吃的東西不一樣,雌性在海中覓食——主要以水柱中的浮遊生物為食,如魷魚;而雄性在大陸架上覓食——大多以海底的底棲生物為食,如鯊魚。
另外就是雄北象海豹是個典型的「渣男」——在交配季節,可能同時會有50個「女盆友」!
第3名:座頭鯨,22000公裡
關於鯨魚類基本上不需要說太多,幾乎所有的鯨都是國際航行的裡手,畢竟它們的體型擺在那裡,它的一小步相當於人類的很多步!這裡只詳細介紹其中最優秀的——座頭鯨。
座頭鯨是世界上哺乳動物中遷徙時間和距離最長的物種。它們幾乎遍歷世界海洋中的每人部分,每年行程22000公裡。它們在極地附近度過夏季,以磷蝦、浮遊生物和其他較小的魚類為食。冬季開始時,它們遷移到赤道。巨大的尾鰭幫助它們可以在海洋中輕鬆移動。
而在遷徙過程中,雌性座頭鯨和小鯨犢先首先成群行進。
第2名:灰,65000公裡
灰鸌[hù]在夏季時,它們在南半球的紐西蘭的許多地方定居並繁殖。在南半球的冬季剛剛開始的時候,它們就開始往太平洋地區遷徙。它們每天可飛行的距離可達900至1000公裡,總旅程65000公裡,需要200天才能完成,相當於繞地球飛行一圈半。
每天1000公裡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是從廣東的深圳開車去廣西的百色、或湖南的常德、或江西的九江、福建幾乎所有的城市。相信在深圳打拼的遊子開車回老家都會有這種經歷了,一天時間您能開回老家嗎?需要每天都這樣子飛行。
它們依靠和利用地球的季風(風能)系統,讓它們能夠在遵循正確的遷移路徑。當它們在太平洋地區收穫了足夠的食物後,再返回紐西蘭進行繁殖。
灰有著「遷徙之王」的稱號,但它不是第一名,還有比它遷徙距離更遙遠的!
第1名:北極燕鷗,71000公裡
北極燕鷗有記錄的遷徙距離最遠、最長的鳥類、動物。它們每年往返距離高達71000公裡,將近於紅軍的3倍,而這是需要在一年內完成。
北極燕鷗分布與遷徙路線圖
在遷徙過程中,它們每年人北極圈飛到南極地區並再返回,因此,北極燕鷗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都能看到更多的陽光,它們每年能度過兩個夏天。
北極燕鷗將於每年的9月開始遷移,並在遷移過程中遵循'S模式。他們在極端遷徙期間大致接觸了歐洲和非洲的海岸線。他們將在南極地區呆幾個月,那時羽毛也要蛻皮。冬季結束時,他們返回北極地區。
遵循'S模式遷徙的北極燕鷗
北極燕鷗並不是一種特別龐大的鳥類,它們體型中等,體長33-39釐米,翼展76-85釐米,是一種輕盈的海鳥,它們能進行長距離的飛行。當北半球是夏季的時候,北極燕鷗在北極圈內繁衍後代。當北半球的我們正處於秋冬季節的時候,燕鷗便出發開始長途遷徙。它們越過赤道,來在南半球繼續享受熾熱的夏天。
在歸來途中即使飛錯方向,去往了印度洋,它們最終也能夠飛回去——它們雖然能夠利用地球磁場導航,但是肯定也不可能一直「開」著導航飛行嘛,所以飛錯了路也可以理解。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些精靈一般的鳥對地球磁場的利用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獲取更多趣味萌寵內容及全球一手科學育寵資訊請關注我。如果您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
都看到這裡了,就順手幫忙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