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援非醫生的565個日夜——廣東援助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援非記」

2020-12-1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鄧建華(左2)和他組建的醫療隊伍完成眼科手術。受訪者供圖

&nbsp&nbsp&nbsp&nbsp在人生旅途上,曾祥毅、鄧建華和潘紅翼有一個共同身份——援非醫生。

&nbsp&nbsp&nbsp&nbsp7月22日,廣東援助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凱旋。第二屆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廣東省中醫院舉行「救死扶傷 大愛無疆——援外醫療隊事跡報告會」,載譽歸來的三名援非醫療隊隊員在會上向大家講述了「援非記」,重現他們在非洲的565個日夜。

&nbsp&nbsp&nbsp&nbsp援非,有酸甜苦辣,但不後悔。

&nbsp&nbsp&nbsp&nbsp赤幾行醫初期家當

&nbsp&nbsp&nbsp&nbsp 一診臺一治療床兩凳

&nbsp&nbsp&nbsp&nbsp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針灸科醫生曾祥毅還記得,初到赤道幾內亞時,中醫針灸科只有他一人。一張診臺,一張治療床,兩張凳子,這就是行醫的全部家當。那時,曾祥毅還很忐忑,害怕當地民眾不接受中醫。

&nbsp&nbsp&nbsp&nbsp顧慮很快就被打消了。第一天到達後,醫院舉行了簡單的歡迎會。當介紹到針灸科醫生時,幾乎所有人站起來鼓掌,「那一刻我真的受寵若驚了。」

&nbsp&nbsp&nbsp&nbsp在赤道幾內亞的一年半裡,曾祥毅已經記不清救了多少病人,有中資企業的同胞、當地政府官員、醫院院長……但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中年婦女,她偏頭痛20多年,晚上經常需要服用止痛藥才能入睡。曾祥毅為她進行了5次的針灸和推拿,困擾她多年的偏頭痛終於消失了。

&nbsp&nbsp&nbsp&nbsp赤道幾內亞缺醫少藥。潘紅翼是中醫內科醫生,考慮到當地的情況,她選擇運用針灸、拔罐、放血等中醫傳統療法,醫治一些面癱、偏頭痛、瘧疾傷寒後遺症等患者……

&nbsp&nbsp&nbsp&nbsp非洲大地颳起了「中醫風」。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在赤道幾內亞國立大學醫學院,潘紅翼第一次舉行中醫講座,就吸引了超過200人參加。

&nbsp&nbsp&nbsp&nbsp將光明帶給患者

&nbsp&nbsp&nbsp&nbsp 牽頭建立眼科行醫隊伍

&nbsp&nbsp&nbsp&nbsp赤道幾內亞位於非洲中西部,紫外線強度高,當地人眼科疾病高發,其中白內障是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疾病。然而,醫院眼科的醫療條件有限,無法常規開展白內障手術。不少患者往往等到失明了才來就診。

&nbsp&nbsp&nbsp&nbsp身為一名眼科醫生,鄧建華援非的目標清晰:將光明帶給患者。

&nbsp&nbsp&nbsp&nbsp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當地醫療條件還是讓他震驚了一下——眼科只有門診,門診只有最簡單的檢查設備,就連醫生檢查及做手術的座椅都沒有,更別談手術室了。醫療物資緊缺,就連一針一線、棉籤紗布都要自己準備……

&nbsp&nbsp&nbsp&nbsp援非艱難重重,但鄧建華沒有退卻。出國前,他一再精簡個人的生活用品,騰出一半行李箱,裝載醫療物資。

&nbsp&nbsp&nbsp&nbsp開展手術,一個人是不夠的。鄧建華牽頭建立了一支眼科行醫隊伍:由當地眼科主任協助臺下護理工作,醫療隊員婦科的馬治富負責臺上協助,醫療點的點長麻醉師許繼文協助必要的全麻手術。

&nbsp&nbsp&nbsp&nbsp白內障手術只是鄧建華工作的一部分。援外時,他還遇到了一個眼睛被玻璃劃傷的10歲男孩。當時他的眼睛已有感染跡象,若不及時醫治將導致雙眼雙明,但是手術風險也大。一番掙扎後,鄧建華決定搏一搏。慶幸的是,手術成功了,小孩的視力慢慢恢復。

&nbsp&nbsp&nbsp&nbsp輸血也造血

&nbsp&nbsp&nbsp&nbsp 培訓當地醫生 推廣治未病

&nbsp&nbsp&nbsp&nbsp廣東援非醫生不僅輸血,也在造血,想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nbsp&nbsp&nbsp&nbsp在當地,鄧建華規範了白內障手術流程,培訓了當地眼科醫生,而且還申請購買超聲乳化設備,讓當地居民有機會享受高質量的眼科醫療服務。

&nbsp&nbsp&nbsp&nbsp曾祥毅自幼習武,身手了得。坐診之餘,他還帶領當地人學習中國功夫,強身健體,推廣中醫治未病思想。

&nbsp&nbsp&nbsp&nbsp一年半時間裡,中國援非醫生廣受讚譽,多次得到有關部門的表彰。醫療隊任期未滿,他們就獲得了赤幾國家總理嘉獎,7月12日,援非醫療隊獲得赤幾最高榮譽——「國家獨立勳章」。

&nbsp&nbsp&nbsp&nbsp「如果我讓你們大使館要求你留下,可以嗎?」「或者我讓我們國家衛生部部長向中國申請你留下,怎麼樣?」

&nbsp&nbsp&nbsp&nbsp聽聞援非醫生即將離開時,當地人依依不捨,「有幾位古巴醫生還哭了」。「中國會繼續派新的醫生來,我會和新的醫療隊做好交接。」潘紅翼安慰他們。

&nbsp&nbsp&nbsp&nbsp今年11月,即將有新的一批醫療隊啟程,到非洲去開展援助。「年輕人不能滿足現狀,躺在安樂窩裡,要勇於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即將前往非洲加納的麻醉科醫生石永勇表達了自己援非的初心。

&nbsp&nbsp&nbsp&nbsp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黃錦輝 實習生 陳彧朗 通訊員 董飛 李雪 吳遠團

相關焦點

  • 援非20年,廣東無國界醫生在萬裡之外種下希望
    2000年,由中山市8名醫療骨幹組成的廣東省第20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中山隊)一行9人在赤道幾內亞2年時間留下了診治病人15937次的紀錄。劉建堯、黃代鴻、施玉麒、王星、周曉、林霞、鄧文成、劉堅初……20年過去,當年的8名醫療骨幹在回國後,或已退休,或仍活躍在中山醫療系統中。
  • 東莞援非醫生助力非洲赤道幾內亞防控新冠疫情!
    遠在赤道幾內亞,為阻擋疫情的擴散,東莞援非醫療隊的隊員們正在與當地人民並肩作戰。疫情全球爆發,援非醫生堅守赤幾2019年7月6日,市衛生健康局組派廣東省第30批(東莞)援助赤幾醫療隊從廣州飛赴非洲國家赤道幾內亞,開展為期18個月的醫療援助。
  • 25名廣東醫療隊員星夜馳援赤道幾內亞
    昨日中午,出徵送行儀式在廣州舉行,省衛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飛(右)向醫療隊代表授旗。 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昨日晚間,由廣東中山負責組建的中國(廣東)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星夜出發。「隊員們在援外期間,要始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抓緊、抓實、抓細援外醫療隊應對疫情的各項工作。每個隊員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提高個人防護意識,落實落細各項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風險。其次,要加強內部管理,團結互助、快樂工作、健康生活,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前提下,勇於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協助受援國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分享中國抗疫經驗,擦亮『廣東醫生』的金字招牌。」
  • 孟凡建:援非565天,讓冰冷的麻醉針頭有了溫度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由團市委、市委網信辦、市文明辦、市青聯聯合主辦的2020尋找「珠海好青年」主題活動受到廣泛關注,共推選出7個類別30名「珠海好青年」、22名「珠海好青年(提名)」。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珠海好青年·扶貧助困好青年」的別樣青春故事。
  • 3名援非翻譯的心聲:他們期待在非洲土地上繼續體現祖國大愛
    在此次援非的隊伍中,有3名翻譯。即將奔赴非洲,他們也用文字述說了自己的心聲。東莞市衛生健康局翻譯劉慧玲:我內心一直有一個人道主義援助的夢想能夠作為一名莞籍譯員,跟隨東莞的醫生團隊前往赤道幾內亞援助,內心是感到光榮和驕傲的。
  • 《戰狼Ⅱ》中陳博士原型:援非醫療隊身後有強大的祖國
    電影圍繞陷入戰亂的非洲某國「撤僑」行動展開,在這場生死對決中,人們看到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援非醫療隊。電影足夠精彩,現實中的中國援非醫療隊更加偉大。54年來,中國已經累計向50多個國家派遣超過2萬名援外醫療隊員,診治非洲患者2.1億人次,他們受到受援國家政府和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讚揚,他們亦被稱為「穿著白大褂的外交官」。
  • 再見了赤道幾內亞丨歷歷在目的援非抗疫經歷
    經黨中央批准,根據國家總體部署和要求,由湖南省組派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結束在辛巴威的任務後,又奔赴赤道幾內亞,開始新的抗疫之路。今年是中國與赤道幾內亞建交50周年,兩國守望相助,攜手應對疫情,更好地詮釋了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紅網時刻特別推出《轉戰赤道幾內亞》系列報導,記錄援赤道幾內亞醫療專家的真實故事。
  • 中國第24批 援幾內亞醫療隊昨日回國
    (原標題:中國第24批 援幾內亞醫療隊昨日回國) 昨天下午,中國第
  • 大愛無疆——萬裡援非的東莞兒科專家駱慶明
    2019年7月,參加由東莞市衛生健康局承擔的中國第30批援助赤道幾內亞醫療隊的組派任務,與其他24名成員一起,赴赤道幾內亞開展為期一年半的醫療援助。1000個家長的微信好友就診的孩子很多都不會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只會不停地哭鬧,因此兒科也被稱為"啞科",看病全靠醫生的經驗判斷。 而家長也非常緊張,往往一個孩子生病,三四個家人陪同,焦急地圍著醫生問長問短。
  • 廣東新會工藝葵扇將禮贈赤道幾內亞總統
    廣東新會工藝葵扇將禮贈赤道幾內亞總統 >   中新社江門6月25日電 (陳浩光 李健群)25日啟程飛赴非洲國家赤道幾內亞開展醫療援助的中國第26批援非醫療隊,選擇了富有江門僑鄉特色的新會工藝葵扇,作為帶到赤道幾內亞贈送給該國總統的禮品。
  • 山西援非醫療隊頻頻獲認可
    對於我省遠赴非洲執行援助任務的醫療隊員而言,在本就艱苦的環境下,疫情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和挑戰。然而,這些可愛的隊員們想法設法克服一切困難,為當地患者解除疾病困擾。他們「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頻頻獲當地百姓及官方的認可,也為中國醫療隊續寫中非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我的中國醫生哪裡去了?」
  • 新中國70年的世界印記|跨越半個多世紀,中國援非醫療隊成「金字...
    墓前豎立著三塊分別用漢語、阿姆哈拉語和英語書寫的大理石墓碑。另一塊紀念梅庚年殉職25周年的石碑上刻著兩行字:白衣戰士的楷模,中埃友誼的使者。中國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非醫療隊以來,至今已走過56年輝煌歷程,先後有2萬多名中國醫務人員遠赴非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救治患者超過2億人次,51人以身殉職,長眠於異國他鄉,梅庚年是其中之一。
  • ...赤道幾內亞命運共通 守望相助——訪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陳國友
    新華社雅溫得9月2日電專訪:中國與赤道幾內亞命運共通 守望相助——訪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陳國友新華社記者喬本孝中國駐赤道幾內亞大使陳國友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國和赤道幾內亞始終是政治上互信互助的好朋友
  • 同仁醫院王宇帶隊援非:不負家國 人生快哉
    「老爸,援非這段時間,您就當我在北京,和平時一樣忙得沒時間回家看您。我盼望我平安回來時,看到平安的您!吾妻,又一次遠行,家裡都靠你!定期複查指標,別犯懶!你好我才好!盈盈,好閨女!知道你快到叛逆期了,但我希望你別叛逆啊,我也願意多陪你,因為我最最愛你!這就是一次出差,就是地方遠了一點、時間長了一點而已!」
  • 東莞醫生援非300天:用中醫針灸「圈粉」非洲患者
    在遙遠的非洲國家赤道幾內亞,廣東省第三十批(東莞市)援非醫療隊隊員、東莞市婦幼保健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嶽乾軍已經堅守了300多天。靠著從東莞帶來的「裝備」,嶽乾軍撐起只有一個人的科室,讓赤道幾內亞患者感受到了古老的東方針灸療法的神奇效果。
  • 央視欄目聚焦應城援非醫生沈阿利
    11月27日,中央電視臺《劫後重生》欄目組來到應城市,採訪拍攝應城市中醫醫院麻醉科援非醫生沈阿利。據悉,央視《劫後重生》欄目是一部中非合作紀錄片,擬通過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來展現多年來我國對非洲的醫療援助,促進兩地人民對彼此國家和文化的理解,講好新時代中非合作故事,展現中非友誼的源遠流長。央視欄目組記者通過現場取景、當事人採訪、資料收集等形式,講述沈阿利一家三代接力援非的故事。
  • 轉戰赤道幾內亞丨做好防護 兄弟姐妹們保重
    經黨中央批准,根據國家總體部署和要求,由湖南省組派的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結束在辛巴威的任務後,又奔赴赤道幾內亞,開始新的抗疫之路。今年是中國與赤道幾內亞建交50周年,兩國守望相助,攜手應對疫情,更好地詮釋了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內涵。紅網時刻特別推出《轉戰赤道幾內亞》系列報導,記錄援赤道幾內亞醫療專家的真實故事。
  • 攜手抗疫,書寫湘非友誼新篇章
    6月22日,中國(湖南)抗疫醫療專家組結束援非抗疫工作,經過隔離休整期和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凱旋返湘。跨越南北半球,穿越旱季雨季,專家組一行12人馳騁萬裡,與辛巴威和赤道幾內亞兩國人民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廣獲讚譽。 「此行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分享的中國抗疫經驗在援助國家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充分展示了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 中山醫療隊順利抵達赤幾
    從中山出發,經廣州飛往南京,從南京中轉德國法蘭克福,經停奈及利亞,旅途輾轉跋涉38小時,中國(廣東)第31批援赤道幾內亞醫療隊於北京時間1月14日凌晨3:45(馬拉博時間20:45 ),順利到達目的地—赤道幾內亞首都馬拉博,正式開啟援非任務。「目前一切安好!」昨夜,隊員梁森全等多位醫療隊員在微信上向朋友家人們「報平安」。
  • 山西援非醫療隊:萬裡之外,祖國和我們心心相印
    新冠肺炎疫情依舊在世界各地蔓延,我省醫療隊援助非洲的喀麥隆、多哥、吉布地三個國家截至7月30日11時,累計確診病例分別是17255例、896例、5081例,防控形勢嚴峻。值得欣慰的是,在國家衛健委、省衛健委以及各相關醫院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醫療隊採取了非常嚴格、規範的防護舉措,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名隊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