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華(左2)和他組建的醫療隊伍完成眼科手術。受訪者供圖
    在人生旅途上,曾祥毅、鄧建華和潘紅翼有一個共同身份——援非醫生。
    7月22日,廣東援助赤道幾內亞醫療隊凱旋。第二屆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廣東省中醫院舉行「救死扶傷 大愛無疆——援外醫療隊事跡報告會」,載譽歸來的三名援非醫療隊隊員在會上向大家講述了「援非記」,重現他們在非洲的565個日夜。
    援非,有酸甜苦辣,但不後悔。
    赤幾行醫初期家當
     一診臺一治療床兩凳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針灸科醫生曾祥毅還記得,初到赤道幾內亞時,中醫針灸科只有他一人。一張診臺,一張治療床,兩張凳子,這就是行醫的全部家當。那時,曾祥毅還很忐忑,害怕當地民眾不接受中醫。
    顧慮很快就被打消了。第一天到達後,醫院舉行了簡單的歡迎會。當介紹到針灸科醫生時,幾乎所有人站起來鼓掌,「那一刻我真的受寵若驚了。」
    在赤道幾內亞的一年半裡,曾祥毅已經記不清救了多少病人,有中資企業的同胞、當地政府官員、醫院院長……但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中年婦女,她偏頭痛20多年,晚上經常需要服用止痛藥才能入睡。曾祥毅為她進行了5次的針灸和推拿,困擾她多年的偏頭痛終於消失了。
    赤道幾內亞缺醫少藥。潘紅翼是中醫內科醫生,考慮到當地的情況,她選擇運用針灸、拔罐、放血等中醫傳統療法,醫治一些面癱、偏頭痛、瘧疾傷寒後遺症等患者……
    非洲大地颳起了「中醫風」。越來越多人開始了解中醫、相信中醫。在赤道幾內亞國立大學醫學院,潘紅翼第一次舉行中醫講座,就吸引了超過200人參加。
    將光明帶給患者
     牽頭建立眼科行醫隊伍
    赤道幾內亞位於非洲中西部,紫外線強度高,當地人眼科疾病高發,其中白內障是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疾病。然而,醫院眼科的醫療條件有限,無法常規開展白內障手術。不少患者往往等到失明了才來就診。
    身為一名眼科醫生,鄧建華援非的目標清晰:將光明帶給患者。
    儘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當地醫療條件還是讓他震驚了一下——眼科只有門診,門診只有最簡單的檢查設備,就連醫生檢查及做手術的座椅都沒有,更別談手術室了。醫療物資緊缺,就連一針一線、棉籤紗布都要自己準備……
    援非艱難重重,但鄧建華沒有退卻。出國前,他一再精簡個人的生活用品,騰出一半行李箱,裝載醫療物資。
    開展手術,一個人是不夠的。鄧建華牽頭建立了一支眼科行醫隊伍:由當地眼科主任協助臺下護理工作,醫療隊員婦科的馬治富負責臺上協助,醫療點的點長麻醉師許繼文協助必要的全麻手術。
    白內障手術只是鄧建華工作的一部分。援外時,他還遇到了一個眼睛被玻璃劃傷的10歲男孩。當時他的眼睛已有感染跡象,若不及時醫治將導致雙眼雙明,但是手術風險也大。一番掙扎後,鄧建華決定搏一搏。慶幸的是,手術成功了,小孩的視力慢慢恢復。
    輸血也造血
     培訓當地醫生 推廣治未病
    廣東援非醫生不僅輸血,也在造血,想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在當地,鄧建華規範了白內障手術流程,培訓了當地眼科醫生,而且還申請購買超聲乳化設備,讓當地居民有機會享受高質量的眼科醫療服務。
    曾祥毅自幼習武,身手了得。坐診之餘,他還帶領當地人學習中國功夫,強身健體,推廣中醫治未病思想。
    一年半時間裡,中國援非醫生廣受讚譽,多次得到有關部門的表彰。醫療隊任期未滿,他們就獲得了赤幾國家總理嘉獎,7月12日,援非醫療隊獲得赤幾最高榮譽——「國家獨立勳章」。
    「如果我讓你們大使館要求你留下,可以嗎?」「或者我讓我們國家衛生部部長向中國申請你留下,怎麼樣?」
    聽聞援非醫生即將離開時,當地人依依不捨,「有幾位古巴醫生還哭了」。「中國會繼續派新的醫生來,我會和新的醫療隊做好交接。」潘紅翼安慰他們。
    今年11月,即將有新的一批醫療隊啟程,到非洲去開展援助。「年輕人不能滿足現狀,躺在安樂窩裡,要勇於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即將前往非洲加納的麻醉科醫生石永勇表達了自己援非的初心。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黃錦輝 實習生 陳彧朗 通訊員 董飛 李雪 吳遠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