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
博物館逐漸從高冷走向親民
「為一座館,赴一座城」
正在成為許多遊客青睞的生活方式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聊
博物館的那些事兒吧
首先
我們要問的是
到底為啥要叫
博?物?館?
(博物館的英文單詞真的永遠都拼不對)
▲亞歷山大斬斷戈爾迪烏姆之結 | Jean-Simon Berthelemy | 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雖然亞歷山大大帝
開創了人類的博物館傳統
但實際上
到底該管這種功能建築叫啥
他心裡是沒譜的
不過就在亞歷山大過世後不久
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
亞歷山大港
出現了博物館的正式稱謂:
如果用中文對應過來
它本來應該翻譯成
繆斯神廟
▲帕爾納索斯山 | 拉斐爾 | 梵蒂岡博物館
是不是會覺得
博物館裡的文物
悶悶的看不懂
想想都令人無奈
▲觀音菩薩 | 15世紀 | 西藏
蛤?如果你真是這麼想的
還真是會讓我們的先輩
很受傷呢
▲維羅納的聖伯鐸 | 維託雷·卡巴喬 | 菲爾布魯克藝術博物館
其實
在博物館
你會發現
過去和現在
有著某種驚人的相似性
(比如:自己出現在幾百年前的畫像裡)
太陽之下
連同你曾經以為的
獨一無二的你
在博物館眼裡
都能找到上上世紀的「你」
如果
我們把歷史的比例尺
放大放大再放大
▲聖朗基努斯|貝尼尼 |聖伯多祿大教堂
博物館會用一輪又一輪的新發現
顛覆你原有的認知
比如
你會發現
包括你自己在內
地球上所有長著爪子的動物
都是由同一種動物進化而來
▲提塔利克魚化石 | 加拿大北部-埃爾斯米爾島出土
2004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它
被認為是最早的從海洋登陸的物種
出土的那年它就已經
3億7500萬歲了
除了能夠弄清你的生世問題
博物館還被賦予了一項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提高
你的文化修養和知識邊界
▲律師雨果· 西蒙斯的肖像 | 奧託·迪克斯 | 蒙特婁美術館
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面對面
接觸人類文明中最精華的部分
從此不會再被
風格
▲阿波羅雕像 | 梵蒂岡博物館
生活的瑣事
所束縛
▲禁慾佛 | 17世紀 | 日本
希望
我們生活得更加自在而自由
▲耶穌顯聖容 | 拉斐爾 | 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曾經那些年被各種瑣事支配的恐懼
比如:
▲聖阿奎諾
▲哈巴谷與天使 | 貝尼尼 | 齊吉禮拜堂
在經過博物館中那種
恆久的生命力的洗禮之後
都能被你輕鬆地
一笑置之
▲微笑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 約翰尼斯·保羅斯·莫瑞爾斯 | 荷蘭海牙皇家中央博物館
關鍵是
去博物館
還會帶來一些比較實際的好處
比如說
這裡就很適合約會
除了顯得自己很有文化外
博物館
一般光線都比較昏暗
▲聖人雕像 | 羅馬
其實,想說的是
光線不好,約會的時候
兩人相看會有一種穿越千年
朦朦朧朧的美感
▲不動明王像 | 日本
另外
這裡
冬暖夏涼
如果雙方不對眼的話
還能非常體面地
終結尬聊
(假裝專心致志在看展)
而且,這裡只能小聲說話
不用擔心對方嗶嗶嗶嗶個不停
▲壽山石羅漢相 | 故宮博物院
玩笑歸玩笑
其實今天我們是想借著
博物館日這個由頭
告訴大家
博物館
不是文物的墳墓
隨著時代的發展
它們總能煥發出貼近我們生活的新意
就像大英博物館
中央大廳地板上鐫刻著的
桂冠詩人丁尼生的詩句所言
「讓你的雙腳,
在此後的千百年裡,
都站在知識中間。」
博物館
是我們人類的文明中樞
是我們靈魂的容器
請好好善待它
不要冷落了它
▲騎貓頭鷹的瑜伽女 | 美國 | 史密森尼博物館
如果想不出約會的好地方
選,博物館吧
不會讓你失望的!
《了不起的博物館》
河森堡 著 | 2019.5
書 摘
在帶領大家「漫遊」全球博物館之前,我想先講一講博物館「自己的那點事兒」。
今天通用的「博物館」這三個漢字,其實起源於日語的「博物館」(はくぶつか)。英語裡博物館的單詞是「museum」,但是這個museum是怎麼來的呢?
Museum的詞根是「muse」,這是從希臘語、拉丁語一路演變過來的,意思是「繆斯」。繆斯在古希臘神話裡是主管文藝和科技的九位女神的統稱,因此這個詞也就有了藝術、文學、科技,甚至靈感、神聖等很多含義。
那麼,為什麼把博物館叫作「繆斯女神」呢?這就要從博物館的起源說起。而這與亞歷山大大帝有關。
其實,從古代兩河文明時代開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區的很多王朝就已經有收集文物的習慣了。不過真正把此事發揚光大的,還是亞歷山大大帝。
我們都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是古希臘大學者亞里斯多德。亞歷山大大帝非常佩服他的這位老師。他在遠徵途中搶奪了無數的戰利品,他會把金錢、美女賞給將士,而那些藝術品、圖書則統統被運回馬其頓,送給他的老師。
於是,亞里斯多德就對這些東西進行整理、研究,這也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繼任者們雖然為了統治帝國打得你死我活,但還都保留了這種掠奪文物的「傳統」。
尤其是開創了埃及託勒密王朝的大將託勒密·索託,他在這方面幹得比他的主子還徹底。最後,他把所有搶來的文物都集中到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建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館——繆斯神廟,同時建成的還有極為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這個原因,以後的「博物館」便成了「繆斯神廟」,也叫「繆斯神殿」,所以我們今天就把「博物館」叫作「museum」。這個「繆斯神殿」可不簡單,大數學家阿基米德、歐幾裡得都曾經在這裡面做學術研究。在古代世界,這可絕對是學術聖殿。
雖說是學術聖殿,但是從「根子」上講,「博物館」的出現其實有點兒「目的不純」。早期的博物館,大多屬於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某個帝國掠奪的各種文物的存放點,與其說是供人們學習、欣賞的,還不如說是用來炫耀戰利品的大展廳。
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英博物館。大英帝國的輝煌,讓英國人有了炫耀戰利品的資本。最早,是英國的漢斯·斯隆爵士死後的一批捐贈刺激了大英博物館的誕生。
今天談起漢斯·斯隆爵士,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大收藏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實他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其本職工作是研究醫學。而且,他在1727年到1741年當了14年的皇家學會會長。而他的前任,則是從1703年一直幹到1727年的大科學家艾薩克·牛頓。
你是不是對斯隆爵士一下子刮目相看了?
其實斯隆爵士在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建樹,遠比他捐獻的那些東西有價值。說起來有些人可能都不相信——這位斯隆爵士在牙買加為總督工作過。他曾發現,牙買加當地人經常拿一種果實摻上水喝,這種混合飲品能讓人喝了之後感覺興奮。他其實不知道,這種果實就是今天的可可。
在16世紀初,西班牙人就已經把這種果實帶到歐洲了。但斯隆爵士當時沒見過,只是覺得這種果實很有意思,就設計了一種配方——用雞蛋、糖、牛奶,還有肉桂等香料,和可可混合在一起。到了19世紀,英國的喬治·吉百利在這個配方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推出了今天咱們隨處可見的吉百利牛奶巧克力。
除此以外,漢斯·斯隆爵士還曾經擔任過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喬治二世的御用醫生,他對天花、神經性頭痛、眼病等疾病都有研究,並推廣了治療瘧疾的奎寧。
所以說,斯隆爵士的人生標籤應該是醫生、博物學家、慈善家之類,收藏只是他的業餘愛好。他給英國皇室又留下了什麼呢?其實主要是些自然標本,還有錢幣、徽章、各種手稿。
照理說,這些其實並不值錢。斯隆爵士的本意,估計也是想促進科學的進步。可是誰能想到,大英博物館建成後,沒過多久就開始變味了——各種搶來的寶物堆積如山,僅僅過了70年,就不得不再建設更大規模的新館了。
又過了60多年,工作人員不得不把關於自然歷史的標本都分出去,單獨成立博物館。1990年,圖書、手稿等也不得不被分出去,單獨成立圖書館。可見大英博物館富有到什麼程度。
我再來說說亞歷山大的那座「繆斯神殿」。古希臘人之後,接過文明傳承接力棒的就是古羅馬人。不過,古羅馬人要的只是古希臘文明的形式,用以標榜自己的文明,他們對古希臘人的科學精神其實是不以為然的。
古羅馬人更注重技術,其開創性的發現並不多。西塞羅曾說:「希臘人對科學尊崇備至,所以他們的每一項工作都獲得了出色的進展。
但是,我們卻把科學限定在對度量和計算有用的範圍內,不涉及其他。」繆斯神殿也就改了功能,成了哲學辯論所。再之後,經過很多年的戰爭,歐洲開始步入漫長的「黑暗」中世紀。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沒有催生出新的博物館。如果非要說有,只能說那些教會的教堂就是博物館。不過與神無關的東西,統統都是「異端」,是不可能被其收藏的。
直到大航海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才重新把博物館這個「好東西」撿起來。不過,那麼多年沒搞過這類東西了,歐洲人一開始有點兒跑偏。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航海國家,它們因為在大航海時代發了橫財,想炫耀自己多麼富有、多麼見多識廣,又不願冒險出去航海。於是就委託航海家幫自己「帶」——這就和咱們今天的「代購」差不多。那個時候,銀行家們「吃飽了沒事幹」,就給航海家們下訂單——這次出海幫忙帶個兩米長的大海龜回來,下次出海幫忙帶幾張大猩猩皮回來……那個時代的著名航海家——亞伯·塔斯曼、發現好望角的迪亞士等,都幹過這類活兒。甚至到了後來,他們航海的時候總得帶上一兩個博物學家來專門處理這些事。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就是這種跟船滿世界跑的人中的典型。
帶回這些大海龜、大猩猩皮做什麼用呢?這些有錢人會專門弄一間房,把這些東西擺在裡面或掛在牆上。這種房間,還有一個專有名詞——Cabinet of curiosities,直譯是「好奇的柜子」,一般被翻譯成「萬寶櫃」或「奇蹟櫃」。
其實,這些東西屬於富人打發時間的小物件。可是這種風氣竟一直蔓延到了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人稱「藝術家皇帝」,雖然他不善於治理國家,但絕對是搞收藏的一把好手——鐘錶、繪畫、雕塑、古書、動植物標本、天球儀、地球儀,均有所藏。而且他還有自己的收藏癖好,比如,他愛收集肚子裡有結石的動物標本和有毒甚至是劇毒的植物標本。而且魯道夫皇帝還迷信佔星術、鍊金術,喜歡各種神秘物件。他收藏的東西裡,最神秘莫測的一件,是有名的《伏尼契手稿》,這是一本厚厚的手抄書,有200多頁。
1912年,一位叫伏尼契的波蘭書商發現了這本書,並在上面發現了魯道夫二世收購過這本書的籤字。書的內容雜七雜八—— 一堆粗糙的裸體女人的畫像,大量莫名其妙的天體、宇宙和植物畫像。最要命的是它的文字——既不像拉丁文也不像阿拉伯文,誰也看不懂,簡直比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還難破譯。簡而言之,這就是一本貨真價實的「天書」。
這本書從被發現的時候起,就沒人能看懂。好多著名的破譯專家,包括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功破譯過敵國密碼的專家,都沒能弄明白這本書裡到底寫了什麼。最後,大部分人得出一個結論——寫這本書的是外星人!一定是外星人!
直到2014年,德國學者才最終破譯了這本像天書一樣的《伏尼契手稿》——原來這是一本教人怎麼治婦科病的醫療小冊子,由於裡面結合了大量中世紀的巫術、鍊金術、佔星術之類的內容,所以才顯得如此神秘。至於那神秘莫測的筆跡,原來都是些拼湊來的醫生的醫案——鬧了半天,從古至今,「醫生們的字」都那麼難懂啊!
為了這麼一本貌似神秘的書,魯道夫二世的所作所為雖說有些荒唐,但他卻幹了一件對後世博物館的發展而言很重要的事——給自己的私人收藏建立了管理目錄。這一點,雖然是無心插柳,但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博物館的發展開始進入了科學管理的時代。
博物館的發展其實就是從這些惡趣味的私人收藏開始的——大家互相攀比、互相顯擺。漸漸地,從商人到貴族,從鄉村到小城市,從城市到小國,一層層地攀比下去,博物館就這樣開始「自下而上」地慢慢復興起來。可見,除了炫耀,那個時代的「博物館」還多了一個「社交」的功能,這就和後來的藝術沙龍有點兒像了。
從16世紀開始,這種風氣成為歐洲帝王圈子裡的人的共同癖好。
比如,羅浮宮之所以後來能夠成為如此輝煌的博物館,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貢獻很大。後來的拿破崙,更是變本加厲,他將從歐洲各地弄來的藝術品全都裝到羅浮宮、楓丹白露宮或凡爾賽宮裡。再比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俄國眾多重要的博物館之一。
最早,彼得一世在歐洲遊歷的時候,酷愛科學技術的他就開始收藏各種自然標本,成立了自然科學博物館。
另外一種博物館,則是隨著新興資產階級崛起而出現的,烏菲齊美術館就是這一類博物館的典型代表。不過,到這個階段為止,博物館仍然是私人化的。博物館的大門是不向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開放的。
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是英國的阿什莫爾博物館,建於1683年。這家博物館之所以能公共化,主要是因為該博物館創始人在臨終時要求博物館必須永遠對公眾免費開放。不過此時雖出現了公共博物館,但博物館事業也還沒有取得長足的發展。這主要是由於存在阻礙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瓶頸——科學保存技術。
收藏、保存,是需要技術的。藝術品、書籍這些東西並不是隨便找個地方一擺就可以了。到19世紀,防腐劑、乾燥法和其他化學保存方法的發明,讓收藏品的保管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這個時候開始,公共博物館才真正呼之欲出。
其實,大家今天能夠參觀公共博物館,甚至能免費參觀,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這倒不是說博物館高不可攀,而是博物館從私人擁有到公共化,這條路並不輕鬆。
18世紀時,大英博物館剛剛開始開放,每天只能允許30人參觀,觀眾去參觀之前還得找人開介紹信。而最早的一批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後來又都紛紛關上了對公眾開放的大門,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博物館的創始人認為,這些進博物館參觀的普通老百姓目不識丁,什麼都不懂,面對這麼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成果,他們不懂尊重,還指指點點,甚至上手摸、搞破壞,博物館這樣的「繆斯神殿」,怎麼能對這些人開放呢?
而美國是真正點燃公共博物館風氣的國家。相對於那些老牌的歐洲國家,新生的美國顯得更開明,一大批博物館爭先恐後地湧現出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得不說,在這個時期,大部分奔向博物館的普通美國人,其實都是在附庸風雅。馬克·吐溫就公開嘲笑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也不能怪馬克·吐溫嘲諷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不光是美國,當時其他國家的很多博物館,與其說是博物館,還不如說是「馬戲團」。
那個時候的江湖騙子,隨便弄幾根骨頭,就敢冒充古代動物的化石;或者他們隨便找幾個貝殼,拿起斧子、鑿子改裝一下,就冒充遠古生物——這種情況比比皆是,不過是為了騙人買票參觀罷了。
那個年代,各種造假事件頻發,連大英博物館都受過騙——著名的「皮爾當人」造假事件,就是典型案例。
1912年,大英博物館地質部的主任伍德沃德的一位朋友來找他,說自己和另一個朋友合夥,在皮爾當郡發現了一種古人類的化石碎片——頭蓋骨、下頜骨、牙齒,一應俱全。拿來一研究,這位主任當時就震驚了——原來,研究顯示,這種古人類的腦容量和現代人差不多,下頜和牙齒卻和猿很像,這是一個介於人和猿之間的「原始人」!多少年了,一直找不到由猿演化到人的直接證據,這個發現簡直太偉大了!
此消息一出,馬上就引起了轟動,兩個所謂的「發現者」還因此受封為爵士,全英國的科學雜誌都在誇讚這件事。結果,1953年,科學家經過仔細鑑定後發現,這所謂的「原始人」的頭蓋骨是一位中世紀古人的,下頜骨和牙齒卻是紅毛猩猩的。造假的人把這兩部分打磨後拼在一起,「皮爾當人」就閃亮登場了!
所以,對博物館的發展來說,這是很混亂的一個階段,美國人甚至把這個時期叫作「博物館泡沫」時期。但是,今天再回頭冷靜想一想,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恐怕都經歷過這種「野蠻生長」的時期。而且,正是這種「野蠻生長」,才讓「博物館」的概念深入人心。
1846年,美國政府資助的史密森學會,也就是美國博物館學會成立。該學會反思和總結了博物館發展的歷史,給現代博物館下了定義——被組織成公共或私人的非營利機構,永久性地以教育和審美為目標。到這個時候,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博物館才出現在世人面前。
從帝王的炫耀,到富人圈子的攀比;從野草式的「馬戲團」,再到現代的公益機構,「博物館」不知不覺也走過了幾千年的時光。今天,博物館已經成為記錄過去的文明之光,同時又啟迪著未來的文明,成為世人學習、掌握、分享知識的聖殿。這一切,來之不易。
在這本書裡,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將帶領我們一起探尋世界上26座極具代表性且富有特色的博物館,通過其中展示的藏品去了解那些已經消失卻曾經璀璨的人類文明,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視角去看待文物、看待歷史。
「你可以看清多遠的過去,就意味著可以看清多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