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順》畫說安順 挾煙雲而秀媚 照溪谷而光輝
春水浩淼 2013年作
挾煙雲而秀媚 照溪谷而光輝
——觀沈福馨畫作有感
黃 斌
我有兩個名為驚濤的朋友,一個是北京的賀驚濤——北代子,畫得一手好人物;一位就是安順蠟染大師洪福遠的大公子洪驚濤。兩位驚濤之為人,皆率直本真,相識交往使人舒服自在。為此,作為朋友,一直想為北代子寫篇畫評,為驚濤兄的《文化安順》寫點小文。北代子的暫且不說;而今恰逢驚濤兄邀約寫篇關於沈福馨老師的文章,——幾次聽安順繪畫界的朋友將沈老當傳奇一樣講起,雖沒親見作品,也算早有耳聞,遂忐忑應命。
天高風飄去 水滃雲飛來 2014年作
我讓驚濤兄發點關於沈老的作品來看,好做點功課。不久郵件即發來。打開郵件,但見幾幅山水作品,水流一瀉千裡而氣勢逼人、山體蒼茫凝重而排山倒海、墨氣雄強厚重而元氣淋漓。貴州畫界竟還有這等人物,令我一驚。我馬上從驚濤處要來沈老師的電話,在電話中與沈老師簡單地交流之後,沈老師第二天就將自己從藝以來有代表性的畫集打包郵來。這批畫集中的作品,從1988年到2014年,可以清晰地看出沈老畫水景的脈絡變化。
家鄉水系列之二 春潮 2013年作
沈老的作品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首先是以水體尤其是家鄉水體景觀為主體的水墨畫;其次是以實體地貌、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青綠山水創作;最後是一些兼有速寫性質的小品畫。作為貴州成名已久的前輩畫家,許多人稱沈老為「瀋水」。中國山川風景不叫風景而稱為山水,其實已經概括了起主要描繪內容的山川河嶽為主角。名為山水,但名留畫史的經典名作主角多為名山大川,少見以河流水景為主體的作品,一部山水畫史,水景繪畫名氣響亮的只有南宋馬遠的水圖。究其原委,無外乎是水的難以描繪與不易表現。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盡了水的變化與多姿:「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迴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雲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而水無色無性,卻依據山川地貌變化無窮,用中國畫表現有很大的局限性。
且聽春潮 1988年作
觀沈老師的早期作品,雖然水體景觀已經出現,但是表現技法較為單薄,類似於西洋速寫的手法。至2009年的畫集,陡然一變,有了質的飛躍,從畫面的構圖、墨色的渾然、層次的豐富,盡得孟光濤、楊長槐山水之精髓而又有發展和變化,取宋畫格物致知窮事物之奇妙精微,而又揚長避短;用皴法的變化、肌理的豐富、墨色的強勁、畫面的繁複、景觀的幽密,彌補了線條質感不足的短板。同時從顧汶光《臨水則情溢於水》中,可知沈老師對宋畫也是下過一番大功夫的。我很贊同戴明賢老師對沈老師2008年、2009年水景作品的評價,《銀濤》《春澗時鳴》《響水河系列》確實是這一時段的精品,「水景的形、質、態、勢已然得心應手」(《戴明賢沈福馨的山與水》)。
銀濤 2008年作
自展子虔在《遊春圖》中使用「網巾水法」表現水波微漾,到武元直《赤壁賦》、馬和之《後赤壁賦》起伏鼓動,試圖表現水的動感與氣勢,但是如蘇軾所言「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伏」,不過是書齋小品而已,五代以後出現的「留白」表現手法更是如此。馬遠的水圖中雖有圖標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但其實還是層疊排序「網巾水法」的延續,沉靜內斂有餘,而「崩灘碎石,鼓怒炫奇」之勢不足,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文化背景的影響、迎合贊助人楊皇后的審美趣味有著必然的聯繫。
銀浪湧雪 1988年作
自明朝畫家開始在中國畫中借鑑使用西方的光影表現技法至始於清末而盛於民國時期的國畫改良運動,一批又一批的畫家在或精研傳統或留學西洋、東洋的基礎上尋求國畫的發展之路。走出書齋親近自然,以寫生促創作,筆墨當隨時代的老生常談本應成為共識,但逸筆草草的文人畫仍被視為藝術正宗。事實上,文人畫作為士大夫業餘生活中的墨戲之作,在唐五代時期是邊緣性的;宋畫的主流也是以寫實、法度見長的院體畫,而不是文人畫。所以劉成紀在《中國美學史四十年研究「成果」》中激憤地說:「但是,就新時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美學研究的成果看,這種起於董其昌、呼應於現代啟蒙和消費主義潮流的對中國中古畫史的捏造,至今並沒有任何改觀。」這種觀點和宮廷、士大夫、民眾的審美階層性有著微妙的千絲萬縷的聯繫,限於本文的篇幅和主旨就不再展開論述。
昨夜春風 1989年作
沈福馨老師的寫實性、嚴謹性以及清剛的變化了的小斧劈皴沿襲了宋代院體、明代浙派的風格,而又身體力行發展著黃君壁以來的根植於傳統,而又不拘泥於一家一派畫法,兼收並蓄、中西結合、真力彌滿的畫風。較之前輩畫家,沈福馨的水體景觀繪畫更具自家面貌,更為繁複幽深,氣勢更為雄強有力。林紓在《春覺齋論畫》中說:「西人寫瀑布,是真瀑布,能從平頂之石上瀉傾而下,上廣而下銳,水流極有力,何者?水積巖頂,狂奔而下趣,水之落處,力猛漸下,則水力亦漸殺,故水痕上廣而下銳。吾山水中寫瀑則上狹而下舒,以兩邊山石,參差錯落,瀑布從石隙中出,至於大壑,支流始漫,此其不同於西畫處。雖然為地不同,山水態亦略別,西人寫山水極無意味,惟寫瀑布,則萬非華人所及。」而沈老師表現瀑布水體的中西結合技法極好地彌補了傳統畫法的不足。
熱泉 1991年作
家鄉水系列之三 雄風 2013年作
我個人最為欣賞的水體景觀畫作是其作於2006年的《匯聚》和作於2008年的《銀濤》。《匯聚》一畫從右而入的水流從高處和緩流淌,隨著地形的落差水流漸急,和左下方奔湧而來的水流在畫面中部匯聚碰撞,水勢兇猛而湍急,水量暴漲而幾乎以直角轉而向左下方噴薄而下。沈福馨巧妙地運用了水流的直線流淌、落差下降、匯聚交叉、直角轉向的多種水體流動,製造出水體激蕩宛如《清明上河圖》中桅杆危及虹橋的高潮部分。用噴水罩染的技法製造出因水流匯聚而升騰的氤氳水氣,左方迷茫混沌的繚繞水氣與中央用傳統筆法密集勾勒的湍急浪花形成一部水流匯聚的華麗交響樂。水流上方遠端的茂密叢林用不同於傳統國畫的肌理效果來表現,與近景的皴擦而成濃重蒼茫的巖石形成質感強烈的反差。動與靜、急與緩、淡與濃、輕與重、傳統與現代、光與影、色與墨完美地碰撞匯聚於一體,渾然天成,觀者和繪者的立於岸邊,俯瞰逝者如斯、奔湧不回,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的豪邁情懷油然而生。
匯聚 2006年作
家鄉水系列之一 匯聚 2013年作
實景山水是沈老師的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類型,也就是自然環境中的成組景點。高居翰以一位西方的中國美術史學家的視角,較為客觀而理性地在《氣勢撼人》一書中說道:「一般的理念認為中國山水只描寫理想山水,而不表現特定實景。實際上,山水畫可說是根源於對特定地方實景的描繪的,而且是在經過了幾世紀以後,才在五代和宋代的大師手中,一變而為體現宇宙宏觀的主題。然而,即便是這些大師所作的畫,也不全然偏離山水的地理特性,相反地,他們是根據自己所在地域的特有地形,經營出各成一家的表現形式……」
珍珠巖 2006年作
中國傳統的山水畫雖許多作品也標有地名或號稱描繪某一地域,但較起真來,又和實際景點不太對得上號。明清興起了坐實景點的實景山水紀遊圖,可以說是旅遊景點的風光片,畫的儘量往實景靠,而又不失筆墨意味的實景紀遊圖不好畫,要麼是又陷入文人畫的怪圈,景色流於荒疏,要麼雖景色相近,而筆墨意趣全無,個人面貌模糊。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近世畫工,畫山則峰不過三五峰,畫水則波不過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蓋畫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顛頂朝揖,其體渾然相應,則山之美意足矣。畫水,齊者、汩者、卷而飛激者、引而舒長者,其狀宛然自足,則水態富贍也。」觀沈老師的實景山水繪畫,震撼於其個體精力、意志力的充沛與強悍。其最為滿意的《魯閣幽峽》《世紀三峽》長捲動輒幾十米,甚或上百米,將實際景點的標誌性景色納入畫面,全景式高密度地還原,使人一見如臨勝景,也難怪當年劉國松一見其畫而激動地直接寫信稱其為「新寫實繪畫」;而茂密的植被、堅硬的山石肌理的技法,又帶著沈老師的深刻烙印。這就是沈老師能力所在、氣魄所在。
螺絲灘組畫之一 2009年作
沈老師的小品如《夏日》《夏涼》系列,說是小品,卻有大氣象,較之大尺幅作品,筆墨更為洗鍊概括。其中的小瀑布、小山澗與其大山大水一樣,一波三折,巧妙地運用了水流的方向、落差的變化,在方寸間營造出結構緊密、動感強烈的態勢,這種態勢蘊含著豐沛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來自於變化方向的動感線條。幹筆淡墨擦出的線條多變而扭動,極具力量,與墨氣淋漓的山石、層層墨點疊加的樹林、遠方S形的淡墨色塊形成強烈的豐富對比,空間感加強的同時也使得畫面有一種躍動感。
春潮 2011年作
吉水東來 2012作
年輕的畫家喜做加法,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即為一例,不厭其煩、細緻入微地描繪丘壑、林泉,將空間填滿。老畫家喜做減法,講究的畫外之意、人書俱老。沈老師是資深老畫家,卻元氣充沛地調度、安排大的場景,氣勢撼人而不乏令人玩味的筆墨細節與個人技法的靈活嘗試。傳統中國畫追求的「靜美」和「柔美」的意趣在董其昌已到高峰。陳傳席在其《中國山水畫史》一書中說「靜的過火就是死,柔的過火就是軟。凡事盛極則亦衰之始。」 其實每個畫家有自己的個人格局氣度,在繪畫上不自覺的就會流露出來。散淡衝虛的文人畫格調不見得適合於每個人,也不見得是品評繪畫的唯一標準。在這個柔靡文化大行其道的時代,堅朗陽剛的闊達氣象彌足珍貴。
交融 2013年作
編者註:以上作品均表現了黃果樹瀑布群的自然景色
沈福馨藝術簡歷
沈福馨,1948年2月生於貴州安順。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儺戲學研究會首屆理事、貴州省文史館特聘研究員、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貴州省政協書畫院特聘畫師、貴州省美協第四、五屆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曾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第一、三屆中國美協會員精品展及中國美協多次提名展。2001年6月,作品《青城幽徑》獲首屆中國美術金彩獎提名獎。2003年12月,作品《盤江路》獲「第二屆中國西部大地情全國山水風景畫作品展」優秀獎。2008年8月,作品《水滃雲飛》獲第六屆中國山水畫展金獎。同年,獲《中國書畫報》年度人物稱號。曾經在福建、廣東、山東、浙江以及香港、臺北、巴黎、檳城、吉隆坡、洛杉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數次。主要作品有百米長卷《世紀三峽》長卷《魯閣幽峽》《匯聚》《銀濤》《青城幽徑》《四大佛山》《中華五嶽》《黔南畫稿》等。作品發表於《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等專業報刊。出版有《沈福馨山水畫選》《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沈福馨》(天津人美大紅袍)、《沈福馨三峽寫生集》(馬來西亞)、《魯閣幽峽山水長卷》(臺灣)、《榮寶齋畫譜-山水部分沈福馨繪》《中國高等藝術院校教學範本-沈福馨山水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出版社)、《當代國畫名家精品典藏·沈福馨》(外文出版社)和《沈福馨2008-2014繪畫作品集》等畫集。
· 作者簡介
黃斌: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碩士,安順學院美術學教授,中國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主持貴州省藝術規劃課二項,主持省級教改項目一項,在各級刊物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