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更迭,改變的不僅僅是社會現狀,還有人們的思維。
這種思維的轉變,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而最容易讓大家所留意到的,是學校。
最近時不時看到一些信息,某些學校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將學生的課間操更改為舞蹈、武術等新穎形式。
因為這種改變,讓學生們對於課間操不再反感。
這是學校領導人和組織者思維改變的結果,而與之相對應的,一些高校也開始開設一些特別的課程,比如針織、射術等等。
提及傳統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琴棋書畫,說到六藝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六藝是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如同我們現在的孩子必須要學習語數外一樣。
六藝起源於周王朝,唐代隨著科舉制的產生而逐漸消亡,分別指禮、樂、射、御、書、數。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禮指禮節,樂指音樂,射指射箭技術,御指駕駛馬車的技術,書指書法,數指計算、數學的技法。
咱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六藝之中,有關於「射」的部分。
射箭技術,我們以下簡稱為射術。
射箭在我國源遠流長,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遺址中發現了石箭鏃,這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距今約有兩萬八千年的歷史。
這說明早在兩萬多年前的舊時代晚期,峙峪人就已經發明了弓箭。
弓箭發明之初人們將其用於狩獵,它使人類的狩獵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大大增加了人類徵服自然的能力。
隨後,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社會矛盾激發,戰爭爆發,弓箭又成了戰場上的利器。
而夏、商、西周時期的考古遺址之中,大量的青銅鏃、石鏃和骨鏃被發現,這表明射箭活動已經成為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
西周時期,隨著戰爭頻繁的爆發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統治者也開始考慮對一般人進行武事訓練,射箭技能就是其中之一。後人總結其培養方法為「五射」。
不過,從西周開始,射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武術技能,人們在教授射箭時,還十分注重禮儀和道德教育,強調射箭要有良好的心態和身體姿態,出現了具有社會功能的「射禮」和兼具教育修身功能的「射藝」。
射禮是中華禮儀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民族氣質、性格、思想的重要表達載體,是華夏獨特的人文景觀。
射禮之中還有大量的華夏文明精華積澱,它講求立德正己,禮樂相和,倡導人格的塑造和人的精神文明,講究謙和、禮讓、莊重,提倡「發而不中、反求諸己」,重視人的道德自省。
它本質上是一種健康道德的巧妙導引方式,是華夏先民寓德於射、寓禮於射、寓教於射的珍貴的人文實踐成果。
相比於其他傳統禮儀樣式,射禮中的等級觀念、專治色彩等劣質部分相對較少,且蘊涵有華夏特有的人文體育精神。
儒家思想認為,人的精神與體魄都是由自己主宰的,人類不僅要有健康的體魄,而且要有健全的精神。只有在健全的精神的前提下,體魄和技能才有價值。
而射禮對於國民觀念和氣質精神的塑造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古時候的男孩子必須學習射箭,學習射禮,這有助於國民開放、勇敢、大氣的氣質與性格形成。
從射藝方面來講,它是中國民族體育、藝術和文化的合體,包含了對射者品德、心境和意念勵煉的哲學內蘊。射箭過程中所必備的姿態、禮儀、心力、修養等,都能充分鍛鍊射手的身體。
它不但要求射手要具有高超的射箭技術,還要求射手在德的指引下,完成身、心和弓箭三者的高度和諧統一,以表達對高尚品德的追求,對力量美與準確美的嚮往和享受,最終融化成為對真理的追求和崇拜。
其實,無論是學習什麼樣的技藝,最終還是要回到人自身的修養上。
高校開設射術課,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可若能規範學習,這又何嘗不是一個修身養性,提升個人素養的好契機呢?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傳統技藝已經發生了諸多改變,甚至出現過斷層,但是當人們重新開始學習他們的時候,我們希望的是能將它所蘊涵的傳統文化精華部分繼承下去。
總有種預感,將來的孩子們在個人的興趣愛好上或許會有更多的選擇。那些現在只被少數群體所關注的傳統技藝、傳統文化,終將獲得新生,重回我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