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若說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可以說秦始皇的身上除了傳奇故事之外,還有著不少未解之謎。比如在他死後,光是他陪葬坑中的兵馬俑,就能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若是他本人自己的陵墓,那又該是怎麼樣的情況呢?
秦始皇光是為了修建陵墓,就已經將整座驪山都挖空了,《史記》裡甚至還記載,在整個秦始皇陵裡,用了不知多少水銀,並且在裡面重建了「山河」的地圖。但是隨著考古的研究進展,就有人開始懷疑起來,這麼多的水銀,值那麼多水銀,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學家就曾經討論過,認為陵墓裡面有水銀,的確是真事。在當時,專業人員利用先進的科技設備,就對整座陵墓進行了一次大範圍的考察。而研究完,考古人員發現,這周圍的確存在著汞含量超標的情況,因此這裡面肯定是有大量水銀的。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後,得出了一個驚天的數值:陵墓當中,有著上萬噸的水銀。
若是對古書典籍研究過的朋友,或許就知道,其實早在秦朝,官方的史書就有了關於水銀的記載。而且在當時,秦始皇為了自己的皇位,的確是在四處求藥,好讓自己長生不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徐福多次出海,但是出了出海之外,秦始皇還把希望,放到了鍊金術師的身上,這些鍊金術師,也就是如今的化學的前身。可這些人雖然對化學有點心得,但也不是什麼都懂,他們在煉藥的時候,經常會在裡面添加水銀,認為這樣就可以做出不老藥。秦始皇自然也是吃了不少,甚至出現了汞中毒現象。而秦漢時期,這些水銀的出產,正是在如今的四川地區。
可古代的科技是有限的,雖然有地方能提供水銀,但是根據《史記》記載,當時的水銀產量,一年最多也就三百斤左右,這還是不考慮揮發的。若是秦始皇的陵墓,真的有上萬噸的水銀,那光是要採四川的水銀,就要挖上起碼九萬年左右。哪怕把水銀量減少到上百倍,也是需要幾百年的水銀,才能滿足最起碼的需求。想要在幾年內,就為陵墓做好準備,是幾乎不可能的。因此,專家認為,如果只是正常生產這些水銀,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在其他地方,肯定有人或者土地,可以提供給秦始皇數倍的水銀。
但是要注意的是,水銀我們都知道,是一種液態的金屬,但是自然界,可沒有那麼好的事情。哪怕是今天,想要提取水銀,也需要很強的技術,並且花費一段時間來提煉。就像是淘金一樣,沒有科技條件的人,想要這些水銀,那必然要有人動手提煉。而且因為水銀容易揮發,所以從提煉到保存,都要花上不上心思。
哪怕是這樣,在科技不先進的時候,汞中毒的現象,更是明顯。在三十年前,光是四川汞礦的中毒人員,就有將近一千人出現了不同症狀。要是放到是數千年前,這得讓多少人中毒呢?更何況當時還是農業社會,要出徵匈奴也好,修長城也好,修陵墓也好,總不能全部人都不從事農業,全都在做這些吧?因此,在思考過各種各樣的情況,還有參考史書之後,有學者認為,其實陵墓裡面,根本就沒有那麼多水銀。
當然,學者也不是空口就來,他們的確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證據。那就是因為水銀容易揮發,所以這幾千年來,正常的水銀,恐怕早就全部揮發完畢,或者只剩很小一部分了。這兩千年,水銀又沒法飛到其他地方,全部堆積在一處,必然會出現對周圍環境的汙染。比如說植物裡含量超標,或者是堆積在土地裡進入人體。
因此,不少學者開始研究起了陵墓周圍的環境,還有對這附近的縣誌,進行查詢。可惜的是,這些理論雖然有可能性,卻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據。周圍的地下水裡沒有出現超標,歷史上這裡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中毒症狀。
秦始皇陵不能打開,又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件事的真偽。因此,對水銀的研究進展,暫時卡在了這裡。直到數年後,在四川的一個高達千米的洞穴裡,才發現了能推動研究的證據。在史書裡記載,秦始皇的水銀是由「巴青」提供的,「巴」這個詞,在古代開始就是一個地名的代指。據了解,在秦漢時期,這塊地方處於如今的陝西一帶。這裡的峭壁有著數千米高,上面還有著不少石洞,因此被當地人視為仙人之所,亦或者是「野人洞」,不敢靠近。
但是考古隊來到之後,就發現,其實這個地方,不太像是野人的家,更像是一個採礦的地方。原因就在於,這個地方出入不便,哪怕是有野人,也沒有辦法適合家庭居住。而且在洞窟裡,人們還發現了不少鐵器燃燒的遺留物,甚至還有在春秋戰國時期,才有記載的樂器。在研究鑑定後,考古人員發現,這個地方是秦漢時期開鑿的,再加上這些遺留物,或許就是為了提煉出水銀,才建成的。這一切,都和史書當中的記載幾乎吻合。但是因為如今陵墓還沒有打開,裡面的真正情況如何,還需要更多的調查。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