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水銀是用來模擬江河湖海的,而秦始皇陵中能夠擁有這麼多水銀,主要還靠一個女人。
公元前247年,年僅十三歲的嬴政初登大寶,而一項耗時最長、耗費人力物力最大的工程也隨之開始,這項工程前後持續約39年,歷經三個階段,從秦始皇登基持續到其駕崩為止,這就是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美譽的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又稱驪山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是秦始皇嬴政駕崩後安葬之處,也是目前世界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這座埋葬了秦始皇的陵墓,歷來以神秘著稱。
關於秦始皇陵墓的傳說層出不窮,與其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更是數不勝數,這其中,陵墓內部的結構與構造,是歷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相傳,陵墓中存在有大量的水銀,這些水銀為秦始皇打造出一個類似於「江河湖海」的場景。
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國已經有在不打開皇陵的前提下,能夠探測出陵墓中的大致構造,在山歌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院就探測出,秦始皇陵中確實有大量的水銀存在。
這些水銀的真正用途,是否真的如傳說中營造「江河湖海」,在沒有打開皇陵前,尚且不能完全確定,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皇陵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皇陵內部的水銀存量是巨大的,並且,通過翻閱史料,這些水銀的來處,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區,為秦始皇加工與供應水銀的,是一個巴蜀女人。
水銀,化學名稱為汞,在古代,是由丹砂提煉而成,按照目前已測知的含汞區域來計算,秦始皇陵墓中水銀的儲存量大概是在百噸之多。
而提煉出如此巨量的水銀,那麼需要的丹砂就會成比例增長,同時,在古代提煉技術較為落後的情況下,那丹砂的需求量就會更大。
這些數量巨大的丹砂,是誰給秦始皇提供的呢?按照古代歷史記載,秦始皇陵墓中大量的水銀原材料,也就是丹砂的供應,包括丹砂的提煉,主要來自兩個地方,一個是巴蜀,一個則是關中。
巴蜀和關中,是秦始皇陵墓中水銀的主要供應地,而其中巴蜀,則為重中之重,基本上有六成以上的水銀,均由巴蜀供應而來。
包括在現代,巴蜀地區河床的丹砂與汞礦的儲存量,極為豐富,而在秦朝時,更是如此,不管是丹砂,亦或是汞礦,都有著驚人的存量。
如此多的儲存量,是供應秦始皇陵墓水銀的重要地區,而秦始皇能夠從巴蜀獲得大量的水銀,離不開一個被稱之為「世界上最早的女企業家「的女人,她的名字叫做懷清。
據史料記載,懷清是個寡婦,因此,後世也稱之為「巴寡婦清」,這個與秦始皇有著極深淵源的女人,曾經擁有巴蜀地區幾乎所有的丹砂開採權。
之所以懷清能夠與秦始皇嬴政有關係,也是因為丹砂,在古代,丹砂被稱為「不死之藥」,十分的珍貴,是許多渴求長生的帝王趨之若鶩的好東西。因此,擁有巴蜀地區幾乎所有丹砂開採權的懷清,也成為了追求長生的秦始皇的座上賓。
長生之道,尤其在先秦之前極為盛行,而秦始皇在掃平六合,定鼎天下之後,也不免的想長生不老,這在當時,是一個十分普遍的想法。
因此,尋求長生法門就成為了秦始皇熱切追求的目標,包括徐福東渡,都是秦始皇為追求長生所做的動作之一。
而掌管著「不死之藥」的懷清,自然就受到了秦始皇的禮遇和褒獎,並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的丹砂與水銀,而秦始皇也投桃報李,「為築女懷清臺」。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司馬遷《史記》
從《史記》中的記載來看,懷清是其祖上發現了丹砂礦,從而幾代人因此累積的大量的財富,並且,還能利用財富在亂世中來保衛家族,讓秦始皇對其十分的讚嘆。
而秦始皇為其築懷清臺,正是為了表彰她貢獻的大量水銀以及她本人的貞潔,至於部分史料中,將懷清列為秦始皇嬴政的「緋聞對象」,沒有什麼證據支撐,只能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時至今日,在重慶涪陵區,還有一片區域,就是當年懷清為秦始皇煉製水銀的場地,懷清正是依靠向秦始皇貢獻大量水銀的功勞,得到了來自秦始皇的肯定,從而保證了自己家族的富貴。
可以說,懷清正是秦始皇那個「星辰大海」夢想的最大支持者。
當然,按照古代的開採以及提煉技術,單憑巴蜀地區,是並不能夠完全供應秦始皇陵中所有水銀的,因此,除了巴蜀之外,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另一個主要的「供貨商」,則是關中地區。
而關中地區中,丹砂和汞礦含量最豐富的,莫過於陝西了。根據現代的地質材料顯示,整個陝西已經探明的汞礦含量,就達到了驚人的1.6萬噸,可想而知,這豐富的汞資源,必定在秦朝時也會被開採和利用。
事實上,陝西的汞礦,在古時候確實有開採的相關記載,在《宋史》中,就明確提到了陝西是當時宋朝四大水銀產地之一。
「水銀產秦、階、商(宋朝時陝西隸屬商州)、鳳四州。」---《宋史.食貨志》
曾經有地質學家在陝西旬陽一代勘探處一個長達數百裡的汞礦,就在其中發現一個秦朝時期的礦洞,這就證明了陝西的汞礦,在秦朝時已經被發現和進行開採。
秦始皇將陝西的汞礦作為第二梯隊供應水銀,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雖然巴蜀地區汞礦數量非常可觀,但面臨的一個較大問題就是運輸難。
眾所周知,巴蜀之地素有「難於上青天」的稱號,尤其在古代各種運輸工具以及道路都落後的情況先,將丹砂從巴蜀之地送往皇陵所在地的關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如果從巴蜀想到到達關中,就必須翻越大巴山,然後穿越秦嶺,這一路上道路崎嶇倒是小事,長江以及漢江等天險,就成了運輸過程中最大的阻礙。
因此,秦始皇是不會完全依靠巴蜀地區為皇陵提供水銀的,這就需要第二個能夠供應水銀的地方,而同樣富含汞礦的陝西,就成為較好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陵本身就位於陝西,因此,在運輸上就非常方便,比如從前文提到的陝西旬陽地區,如果運送水銀至皇陵的話,全程也就300公裡,又比如從陝西山陽地區到皇陵,如果走武關道的話,也就230公裡左右。
所以,有水銀含量豐富,且距離很近的地區,秦始皇是肯定會利用上的,不可能會過度依賴巴蜀地區的水銀供應。
除了上述巴蜀、關中地區供應水銀之外,秦始皇陵水銀還有少許是從全國的其他地區零星送來的,這些水銀,與巴蜀和關中的水銀一道,共同組成了秦始皇陵墓中的「星辰大海」。
在對秦始皇陵墓進行汞含量探測時,地質學家發現一個極為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根據「汞暈」的反應,可以粗略的看出,秦始皇陵墓中水銀的分布,也是極為講究的。
按照「汞暈」強弱分析,秦始皇陵中的水銀,大致分布為東南、西南方位較強,而東北、西北方位則較弱,這種布局,恰恰與中國的渤海、黃海位置符合,也就是說,水銀是按照古代中國的江海布局來分布的。
如果這是秦始皇有意為之的話,那就說明,在設計皇陵時,丞相李斯就將象徵著百川江河的水銀,按照秦帝國的水域分布,來進行布局,使整個水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網,護衛著秦始皇的棺槨。
前文講過,秦始皇在即位之初,就著手開始修建皇陵,一直到死才差不多修建完畢,在古代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影響下,即便是帝王,也不能免俗,所以,無論是哪朝哪代,對於陵墓,帝王們都極為重視。
因此,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帝王死後的陵墓恢弘大氣是必須的,之所以將水銀倒入陵墓,就是用其來象徵和代替百川江河,隱喻帝王們在死後,也能這疆域最高的統治者。
水銀除了這種象徵性作用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用來防盜,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是用「機相灌輸」,這種利用古代機械來讓水銀緩緩流動的方法,能夠讓水銀在流動中進行揮發,而揮發的水銀會形成有毒的氣體,這樣盜墓者一旦入內,就立刻會中毒而亡,這就極大程度上保證了陵墓的安全。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司馬遷《史記》
水銀揮發所形成的的氣體,還能讓微生物不易存活和繁殖,這就保證了無論是遺體、棺槨,還是陵墓內的陪葬品,都能夠腐朽的慢一些,可以說,秦始皇陵墓中的水銀,起著一舉三得的作用。
即便如此,秦始皇陵墓在歷史上,也並非沒被盜過,在秦朝末年,項羽在入關中後,就對始皇陵進行了洗劫和破壞,只不過,項羽並沒有進入地宮,而是將地面建築進行的較大的破壞。
秦始皇陵向來以神秘著稱,相傳在項羽盜掘陵墓時,有一隻金色的雁子從陵墓中飛出,一直往南,不見了蹤影,而到了幾百年後的三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善的官吏,收到一份禮物,正是一隻黃金所做的雁子,張善根據金雁上的文字,判斷出正是出自於秦始皇陵,這就讓這座陵墓,變得更為神秘。
小結:
秦始皇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最大的皇陵,它的設計極為完善,不僅有象徵帝都鹹陽的皇城和宮城,還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坑,以及無數未被探明的結構與構造,可以說,秦始皇陵是內涵最豐富,也是最神秘的皇陵之一,單它內部巨量的水銀,就在帝陵中極為罕見,也正是這些巨量水銀存在,保證了秦始皇陵墓在一定程度上的安全,而提供這些水銀的巴蜀以及漢中地區,也是秦始皇陵的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