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訂閱制不受待見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為什麼訂閱制不受待見

一款好的訂閱制模式,必須儘可能地降低用戶的損失感。

文/彭海星

「您的VIP會員即將過期,請及時續費……」

如今,訂閱到期早已是網際網路生活的日常,被各家應用催著續費時,堪比家裡催婚。儘管一隻手捂緊胸口,另一隻手卻也乖乖地伸向了錢包。

細數起來,單是現在的訂閱服務每個月都會構成一大筆開銷:諸如各家音視頻網站、各類工具應用等。然而,你真的喜歡訂閱制嗎?

買斷制的弊端

談及訂閱制之前,有必要說說被它所顛覆的舊模式,也就是一次性付款的買斷制軟體授權。

在誕生之初,軟體購買遵循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傳統商品交易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開發者傾向於間隔一段較長的時間發布一個大版本更新,這些大版本往往會包含從 UI到功能的全方位大幅度升級,從而吸引用戶購買新版本軟體。我們所熟悉的買斷制軟體莫過於微軟 Windows系統以及辦公軟體Office等。

買完,到手,一拍兩散,簡單直接。而微軟和Adobe動輒4位數的軟體價格能直接打消掉無謂的念想,買不買得起一目了然。

但那廂,開發者可高興不起來。

軟體開發的高成本和持續投入的需求,使之成為了一項高風險活動,買斷制更是加劇了這種風險:在大版本發布之初銷售額達到高峰,此後便逐漸回落,兩個大版本之間必然存在漫長的低收入間期。擁有多項產品的大公司尚且可以通過錯開旗下不同產品的更新發布來讓收入保持整體平緩,但小團隊與個人開發者就不得不面對低收入間期內的資金中斷風險了。

買斷制同樣會給用戶帶來風險,當大部分收入都在軟體發布後的三個月內賺到手了,為何還要煞費苦心來更新應用保持它的安全性與兼容性呢?於是,隨著支付方式的完善,訂閱制應運而生。

訂閱制的興起

為了贏取長期利潤,訂閱制通常允許用戶以遠低於軟體本身的價格按月/季/年訂閱,比如 Photoshop+Lightroom的「攝影師計劃」訂閱費為9.99美元/月,算起來一年訂閱費不過是軟體價格的20%。如此一來,低價必然會吸引更多的付費用戶,「薄利多銷」反倒能增加開發者的收入,Adobe擁抱訂閱制後的銷量反而節節攀升。

對獨立開發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原本「峰-谷」循環的過山車式收入通過訂閱收費變為平緩的現金流,維持收入的期望賦予了開發者持續更新維護應用的動力,而持續迭代也使得應用的平均質量上升,用戶體驗更好。更別說,哪怕開發者真的棄坑了,訂閱用戶也可以馬上停止訂閱止損。

此外,軟體在訂閱期內始終保持最新的特性使得用戶不再因為「舊版本夠用」而拒絕花錢升級,對開發者來說避免了買斷制軟體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與其說訂閱制是購買或租賃軟體,不如說是籤訂一個強制性的內容服務協議。

開發者得到平穩收入與持續動力更新軟體,間接地使應用商店平臺亦從中獲益。在這個講求「應用生態」的時代,持續迭代的高質量應用有助於提升用戶粘性,從而實現平臺生態的良性循環。

「損失厭惡」心態在作祟

既然在原則上訂閱制稱得上是平臺方、開發者和用戶的「三贏」,為什麼很多人還是對訂閱制有著本能的拒斥?

在以實物交易為主的漫長歷史中,我們形成了對「擁有」的強烈偏好,以至於「擁有」本身成為了目的。擁有某一物品的效用甚至覆蓋高昂價格所帶來的損失,比如紙質書市場在電子書的衝擊下依舊穩固,實物能給人帶來更真切的擁有感。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1979年發表的著名論文《期望理論:風險條件下的決策分析》指出,人們天然地抱有一種「損失厭惡」心態,也就是失去一樣東西帶來的痛苦遠高於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

很不湊巧,傳統的訂閱制模式正是在不斷地強化損失厭惡的體驗:通過付費訂閱獲得的只是應用的暫時使用權,訂閱期限一到,用戶便會被它拒之門外。除非乖乖掏錢續費,不然大多甚至全部功能都會被禁用。

失去使用權自然會使人痛苦憂慮,哪怕因此續費也會讓用戶產生一種被脅迫感,覺得個人自由受到了侵犯。這種不自由感還體現在,買斷制的軟體用戶可以心安理得地將它塵封,就像買書不讀一樣理直氣壯;而訂閱制軟體就算不用,訂閱費照樣是要給的,讓人為了避免「無謂損失」而覺得不用不行。

換個角度說,對開發者而言的每月穩定收入其實意味著用戶的每月穩定支出,哪怕理性權衡告訴我們要支持開發者,為已經在享受的服務繼續付費依然會讓人感覺不爽。

這就是為什麼,一款好的訂閱制模式,必須要儘可能地降低用戶的損失感。

什麼是「好」的訂閱制

如今繼續用訂閱制/買斷制的二分法已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因為很多開發者早已意識到傳統訂閱方式的局限性,開始探索一些揚長避短的新訂閱方式,於是人們想到了「功能更新訂閱制」。

以某設計軟體為例,購買許可證所獲得的服務並非軟體本身,而是「一年的升級服務」和「一年的雲服務」。在首次購買授權後,用戶就已經獲得了當前版本軟體的永久使用權,與當年的買斷制軟體別無二致。真要花錢購買的,其實是「升級權限」:在許可證有效期內,才可以正常地獲取功能更新。授權到期了?大不了是不能更新而已。你仍可以自由地使用舊版本,直至廠商推出什麼吸引你的新功能時再續訂一年更新服務來升級軟體。

這樣一來,廠商便不再像殘忍的房東一樣強行從用戶手裡把「大門鑰匙」收回,能很好地避免傳統訂閱制「剝奪使用權」導致的焦慮感。在我看來,這是目前訂閱制中最有前景的改良模式,但前提是,開發者能夠持續提供吸引用戶的新功能。

訂閱制之所以常常引發眾怒還有第二個原因,就是非理性的「跟風」訂閱化。

不是任何服務都能夠順利實現訂閱制轉型的。通常來說,流媒體與雲服務比本地應用適合訂閱制,大型生產力軟體比小工具適合訂閱制,原因很簡單:前者比後者使用頻率更高、替代品更少。

此外,考慮到用戶本就不待見訂閱制,開發者將應用轉為訂閱制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給老用戶足夠的補償,畢竟他們此前是「預期」開發者會提供長期更新服務才買斷軟體的,貿然切換模式會被視為「貪婪」的出爾反爾。

對於那些工作所必需的常用軟體,人們願意付出一定代價來維持使用權(不論是否情願),但如果是一款截圖軟體,那最好還是別整什麼訂閱制了,人們可以輕易地找到買斷制的甚至免費的軟體來實現相似功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喜歡訂閱制?
    而現在,只需要關注訂閱用戶數的變化,開發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新加入的功能是否受用戶歡迎,從而靈活地調整開發策略。還有一個隱含的好處在於,軟體在訂閱期內始終保持最新的特性使得用戶不再因為「舊版本夠用」而拒絕花錢升級,對開發者來說避免了買斷制軟體的一個老大難問題。與其說訂閱制是購買或租賃軟體,不如說是籤訂一個強制性的內容服務協議。
  • 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喜歡訂閱制?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過去軟體的大版本更新就像是製作電影,在長達數年的製作周期中,開發者都不會知道新改動是否會符合用戶的心意,一旦大版本更新用戶反響不佳,開發者就會遭遇沉重損失。而現在,只需要關注訂閱用戶數的變化,開發者很容易就能看出新加入的功能是否受用戶歡迎,從而靈活地調整開發策略。
  • Windows 10即將「被訂閱」:關於訂閱制的痛並快樂
    2016年蘋果推出 App Store 2.0最大的變革就是將原本只用於雜誌和服務的訂閱制在所有App中推行,激發開發者團隊的激情。總而言之,軟體服務啟用訂閱模式並不罕見,不過,作業系統使用訂閱模式可就不多見了。首先,為已經在享受的體驗重新付費,很容易引起現有用戶的不滿情緒。
  • 在日本很火的秋刀魚,在中國卻不受待見,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日本很火的秋刀魚,在中國卻不受待見,原因到底是什麼?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雖然國土面積比較小,但是海洋面積可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日本的漁業也是非常發達。在日本,他們的一日三餐中,海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魚,種類多樣,吃法多樣。
  • 川藏線上的「窮遊女」,為什麼越來越不受老司機待見?
    「窮遊文化」在近幾年非常盛行,我國的地理面積非常廣闊,擁有著數不盡的大好河山,如果不趁著年輕出去走一走的話,將來肯定會有非常多的遺憾。很多人都有一種仗劍走天涯的夢想,但是實施起來卻非常困難,一方面可能是自己的資金不太充裕,而另一方面可能是被生活中的瑣事所纏繞,而隨著現在年輕人思想的不斷開放,漸漸的形成了一種窮遊文化,外出旅行沒有錢也一樣可以進行,並且還會有體會不到的樂趣。
  • 為什麼日本的名寺,如此不受中國遊客的待見?
    可為什麼這座日本的名寺為什麼不受中國遊客的待見呢?四天王寺是日本最早的寺廟,相傳是由日本歷史上的文化英雄聖德太子所建造,是日本佛教教徒眼中神聖的佛教祭壇。可為什麼到這裡去旅遊的中國旅遊少之又少。這樣的原因就只有一個,雖然大阪是日本的大門,但大多數遊客都不會在大阪這裡停留,而會選擇以大阪為中轉點,向京都、神戶、奈良等地輻射擴散。
  • 日本技術很強大,為什麼日本手機在中國不受待見?3點原因是關鍵
    索尼和三星在國內的用戶數都不多,不同的是,三星手機在全球市場表現亮眼,而索尼即便在國際上也依舊是小眾品牌。這令許多消費者想不通,索尼擁有全球領先的顯示屏面板製造技術,影像傳感器同樣是世界聞名,可以說索尼手機最不缺的便是技術,可是為什麼以索尼為首的日本手機品牌會在中國不受待見?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很關鍵。
  • 日本很火的秋刀魚,在中國卻不受待見,了解原因,扎心了!
    日本很火的秋刀魚,在中國卻不受待見,了解原因,扎心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最不缺少的食物就是海鮮,魚蝦等海鮮種類豐富。正是因為海鮮的種類太多,而日本人更喜歡吃一些深海魚肉,越是難捕撈的珍稀魚肉就會被他們看得更為重要。
  • 6元一斤無人問津,以前的「淡水魚王」,為什麼不受待見了?
    其實鯉魚之所以不受待見,是因為它的食物多為藻類,肉質有很濃的土腥味。相比其它的魚類,味道會差許多。而且鯉魚的生長周期短,肉質不如其它魚類緊緻。同樣的菜餚,用鯉魚做出來,味道不如其它魚類。而且現在市場上的食材豐富,可以選擇的魚類也多,相比之下,人們還是願意選擇口感肉質更好的魚,鯉魚被冷落就很正常了。
  • 為什麼文明6最不受老玩家的待見?它真的這麼差嗎?
    (探索eXplore、擴張eXpand、開發eXploit、徵服eXterminate)它作為一款硬核遊戲,將無數文明與國家的發展與崛起作為遊戲的主要體驗過程,玩家將操縱一個歷史上著名的統治者,從選定的國家開始由一個小城慢慢發展為版圖橫跨數個大陸的巨型國度,並通過戰爭、科技、旅遊等某一領域上的制霸來實現最終的勝利
  • 為什麼他們不受人待見?
    為什麼在副本中這種玩家不受人待見?魔獸懷舊服因為副本難度太過便當和玩家心態的變化,導致現在金團分配裝備成為主流。而也因為金團的泛濫,誕生了不少新的名詞,如"獸醫"和"食人魔法師"。而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相關"食人魔法師"的一些問題。何謂"食人魔法師"呢?
  • 萬物皆可「訂閱制」?
    「訂閱制電商」的特點是商品周期配送,這就需要商品周期消耗。但如果一個商品「耐耗」,那還能怎麼做訂閱制電商呢?訂閱制有三大應用場景:服務訂閱、內容訂閱、商品訂閱。那麼「易耗品」的反義詞——「耐用品」適合訂閱制麼?比如冰箱、彩電、洗衣機、衣服。有必要麼?我們來看下馬雲投資的這家,用訂閱製做「耐用品」的服裝公司——Rent the Runway(下文簡稱為RTR)。Part1 意義何在??
  • 訂閱和會員模式復興,為什麼寵物領域也適合訂閱制? | 36氪寵物經濟...
    MollyBox 魔力貓盒是一家訂閱制寵物用品電商,它的產品是一個訂閱制的貓咪用品套盒,內含1款自選貓糧,9 款驚喜產品(玩具、零食、罐頭、生活用品)。1 盒能滿足貓咪 1 個月的基本所需,幫助鏟屎官解決斷糧、挑選玩具罐頭等問題,提供一站式養貓服務。
  • 訂閱制是不是史上最強商業模式?
    2000年左右,美國出現訂閱制電商創業高峰,那是一個一切皆可訂閱的時代,奢侈品、內褲、茶葉、襪子……2015年,中國僅鮮花訂閱制1個賽道就融資超過6億元……那麼訂閱制的「連續賺錢」真的成立麼?默認選擇首先,我們對比一下訂閱制和傳統的買賣制買賣制:消費者買1束鮮花,付100元錢訂閱制:消費者每月買1束鮮花,每月付100元錢訂閱制模式,主要通過按月扣款來完成交易。
  • 被推上風口的互動視頻,為什麼做起了訂閱制模式?
    訂閱制+垂直內容當下來看,以訂閱制和高質量的垂直內容實現變現,對於互動視頻來說是一種可以嘗試的方案。在這之前,Netflix就推出了包括《You vs. Wild》在內的付費互動視頻,而其變現依託的就是高質量的互動內容,用戶可以訂閱互動視頻內容付費觀看。
  • 日本很火的秋刀魚在中國卻不受待見?其實原因在這裡
    比如在周杰倫《七裡香》歌詞中的秋刀魚在日本就很受歡迎,但在中國卻不受待見的原因吧。秋刀魚因為魚身細長像一把刀,加上在秋季盛產,所以叫做秋刀魚。因為捕撈和運輸成本高,秋刀魚在日本價格不算低,但是秋刀魚確是日本最受歡迎的魚類之一,因為日本人認為秋刀魚營養很豐富,把秋刀魚叫做"腦黃金"。
  • 日本技術這麼發達,為什麼手機卻不受待見?這幾個原因很扎心!
    既然日本的技術這麼發達,為什麼日本的手機卻在中國不受待見?其中這幾個原因很扎心!第一、日本手機不注重宣傳,每款手機上市以後,不會提前搞品牌營銷,也不會請代言人,最多只會召開一個發布會,然後就草草了事,認為手機性能可以就行了。
  • 窮遊女發生什麼了,為什麼越來越不受待見?好人更要注意了
    導語:窮遊女發生什麼了,為什麼越來越不受待見?好人更要注意了前幾年網絡熱度之下,帶來一個全新的詞彙,那就是窮遊,很多人對於窮遊的定義,就是攜帶上少部分的資金,居住和飲食並不奢華,在旅遊過程中儘可能的去節省資金,但是依舊可以享受到優美的景觀,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風情韻味,這種過程無疑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場心靈洗滌的過程,在經歷過奢華的都市生活後,這種相對悠閒自然的旅遊方式,也被很多
  • 為什麼日本人會不待見背雙肩包的遊客呢?原來是這麼回事!
    為什麼日本人會不待見背雙肩包的遊客呢?原來是這麼回事!   日本雖然只是一個島國,但它的經濟還是非常發達的,我相信大家對日本都有一些興趣,如果是旅遊的話,也可能會把日本作為首選城市。但是國與國之間文化差異很大,我們在日本旅遊的話還是要注意到許多問題的。
  • 為什麼川藏線的「窮遊女」越來越不受待見?司機:她們不懂做人
    窮遊給我們的印象應該就是「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考慮金錢和地位,但是隨著窮遊的人群越來越多,窮遊好像慢慢的變了味道,很多人會打著窮遊的旗號去佔別人的便宜,比如蹭吃、蹭喝、蹭車、蹭住等等,為此她們也越來越不受待見,司機表示:她們不懂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