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別人喜歡吃肉還是喜歡吃素的話,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喜歡吃肉,近幾年來素食主義廣為流傳,這讓很多喜歡吃肉的人懷疑,吃素真的比吃肉好嗎?
其實通過對比人類和食草以及食肉動物的生理結構來看,人類更適合吃素是的,說法並不科學。
當然這也並不代表著一味的吃肉就是科學的,按照哺乳動物實行而言是肉和食草並不是有你沒我的存在,因為人是雜食性動物。
食草的哺乳動物需要一刻不停地進食,覓食和進食的時間大大的增加,這就導致了食草性哺乳動物用於社交的時間少於吃肉的同類,無法像人類的先祖一樣進化,所以說吃素並不是進化,肉食雜食才是。
動物在自然環境當中會本能地從新的事物當中選取能夠滿足自己營養需求的食物,而且食物取向也不一定,僅有生理結構決定,像是大熊貓原本是雜食性動物,但如今也已經成為了愛吃竹子的素食動物。
現在人類為了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對飲食的要求變成了如何高效滿足營養需求,而且吃得更健康更能夠滿足口腹之慾。
單純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肉類,蛋類和奶的動物性食物,還有大量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比如優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吃素好還是吃肉好?不妨看看這個「黃金肉素比」
所以對於人體而言,攝入的食物應該是葷素搭配的葷菜以每日40~75克左右,水產品的話也是40~75克。素菜的話大概要攝入300~500克深色蔬菜應該佔據1/2。
葷菜的話要少吃一點肉,多吃一點魚,但是在我們的餐桌上豬肉卻是常客,但是紅肉的脂肪含量比較高,而且是以飽和脂肪為主,攝入過多的話會增加肥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魚蝦等海產品的脂肪含量比較的低,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有利於預防高血脂以及心腦血管疾病,所以說攝入葷菜的話以魚蝦類為主,肉類還是少吃一點比較好。
如果是素菜的話,最好是攝入一斤左右,我國的烹飪蔬菜以炒為主,這會導致一些維生素的流失,但是只要攝入300~500克的推薦量,就依然能夠維持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
至於主食的話,是以雜糧為主,精白米白面為輔,因為攝入過多的精白米,白面的話,對人體健康不太有利,而且也不太好控制體重,但是如果以雜糧為主的話,有利於控制體重,穩定血壓,提高免疫力,所以說在蒸米飯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加一些糙米,吃麵食的話也可以加入一些雜糧面。
每日攝入的水果,最好是要控制在200~300克左右,沒有必要去追求昂貴稀有的水果,最好是吃一些應季的水果。
乳製品的攝入比較的少,所以說要適當地提高一下,最好是選擇純牛奶,儘量避開如飲料之類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