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立夏《生活的比喻》: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內心

2020-12-20 四夕清荷

因為《把你交給時間》知道陶立夏,也因此喜歡陶立夏的文字。這是看的她的第二本書。她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讓人平靜,專心感受她筆下的故事。

生活裡,都是隱喻。陶立夏用靜謐的心,抒寫隱喻背後的真實。

本書寫給所有我在你生命裡缺席的時刻。人生裡總有想要放棄的時候,告別般揮手切斷所有關聯,不管它們是束縛也好,牽絆也好,溫柔關懷也好。全部切斷。於生活的細微處,留下獨特的思考。神靈在微物之中,當我們能夠潛心去觀察,便能在這些小物或是泛著紙香的書中,找尋到自我。

那些我們看過的書,遇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就像吃過的食物,給我們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瑣碎之處,又映照回我們的內心。

靈感來自於生活,生活的靈動源自於樂趣兒,而這些樂趣也是各種故事的密碼符號。陶立夏的文字簡譜靈動,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個性。

本書的篇幅都很短小,是作者在生活當中一些細小的事情和當時的感觸。

本書寫是陶立夏的生活,閱讀與旅行的散文集。生活清簡有質感,隨時隨地閱讀,全世界各地漂流般的旅遊,這一切都指向一個詞:自由。她生活自由,多彩,卻能保持一種平靜,是一種萬物皆好友,不疾不徐娓娓道來的平靜。

書寫生活其實是最難的,生活裡有千奇百怪的事,有人性的複雜,有萬事的繁瑣,難得的如意是簡單的滿足,生活充滿了煙火氣,可難的是作者寫出了生活的詩意。

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本書,一部電影,伴隨著自己隨意卻又不乏深刻的解讀與思考。陶立夏把獨居或旅行過成生活的常態,在悲觀為底色的生命裡塗抹上美好的色調。

平靜無瀾的生活,淡而無味的際遇,都順著指尖的光影緩緩流淌。

生活的比喻是什麼?是喧囂?肯定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不是我們想要的。恰恰是那些看似平淡不起眼的東西,卻在生活中與我們相處融洽,一件衣服、一套餐具、一雙鞋子我只用用起來最稱手、最舒服的。與人相處也是一樣,不必常常聯繫,卻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候,給他一個訊問。生活中,我們常常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讓人心生安穩。學好與自己相處,用心體味生活的滋味,平淡中亦有快樂。

總有一些句子,在表達方式上,或是描述當時周邊氛圍的語氣,讓人有莫名地觸動。

萬物是內心投射。內心豐盛的人,不會看見一個荒涼的世界。一個人要過得快樂,懂得體會孤獨、不懼怕寂寞,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擁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於思考。如果你能在日漸紛雜的世俗世界裡擁有自己的原則與追求,而不僅僅人云亦云,滿足於速食的生活方式,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通往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生活的比喻,是把苦難與歡喜都從時間裡抽離出來,又在新的時間地點重新烹飪,成為一抹色彩,在每個清晨與黃昏點亮,沉澱成柔和的光。

生活要體己,要能描繪,要用比喻記進心裡去。

徜徉在作者筆下,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享受,正如溫火上的菜,不生不過,香味撲鼻而出,只需一聞就會心動。

關於簡單、精緻、寫作、閱讀,關於花開朝陽、巧笑嫣然,關於友情、愛情、生活、等待,關於時間、孤獨、遺忘又或是釋然。關於一切,有關「生活」的「比喻」。章節命名都很傳神,字裡行間都是隨性又邏輯嚴明的哲思,關於旅行和追尋的意義,都很美好。

生活都是瑣碎,日子則拼圖,把每一片碎片找到合適的位置,並將瑣碎拼完整,力展生活的美好,讓生活充滿陽光。

生活裡來來去去,沒有什麼必須擁有,也不是什麼都必須丟棄。

我們的一生如同小說一樣,每一章節都會有出奇不意,沒有既定的路,乃至即定的渡口。一生中充滿了未知,處處皆是選擇,如果當初選擇了「此」,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再一次選擇「彼」,且行且珍惜,每一個人的不一樣人生,造就了世界的繁華。

人生,就是我們一直都在找適合自己的去處,一個妥善得宜的位置。

內心的從容,乃是簡單的幸福,持久的快樂!

她說:「生活裡,都是隱喻。就像我提筆的時候,常覺得所有故事都已經寫過。所以我們總在陌生人身上,發現自己的秘密。」把心寄放在另一片天地之中,無論是讀書還是旅行,總有更美的風景在等你。

我們並不那麼孤獨,書裡書外,多的是同路人。

「如果可以,想只聽一首歌,只看一本書,只喝一種茶,只穿一種顏色,只愛一個人,就如此專注而潦草地過了一生。」

讀陶立夏的文字,就能感覺得到這是一個情感細膩內心豐盈的人。這樣的人,不會看見一個荒涼的世界。一個人要過得快樂,懂得體會孤獨、不懼怕寂寞,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擁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於思考。如果你能在日漸紛雜的世俗世界裡擁有自己的原則與追求,而不僅僅人云亦云,滿足於速食的生活方式,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通往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一本適合平靜時光裡閒翻的隨筆集。適合住在面朝閒雲湖泊的小城,院裡鮮花盛開,桌前濃茶几壺,隨著生命的流逝,緩緩翻頁。

相關焦點

  • 陶立夏《生活的比喻》: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內心
    生活裡的瑣瑣碎碎,一朵花,一塊石頭,一本書,一部電影,伴隨著自己隨意卻又不乏深刻的解讀與思考。陶立夏把獨居或旅行過成生活的常態,在悲觀為底色的生命裡塗抹上美好的色調。平靜無瀾的生活,淡而無味的際遇,都順著指尖的光影緩緩流淌。生活的比喻是什麼?是喧囂?肯定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不是我們想要的。
  • 陶立夏《生活的比喻》暖心上市
    出版方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暢銷書作家、翻譯、攝影師陶立夏推出全新散文集《生活的比喻》,帶來文藝與文學兼具的全新體驗。陶立夏總是用文字不遺餘力地向讀者傳達美好生活的理念,撫慰讀者的內心。作品《生活的比喻》書寫了那些在生活的細微處留下的獨特思考,有關人生、成長、寫作、夢想、情誼……生活裡,都是隱喻。陶立夏用靜謐的心,抒寫隱喻背後的真實。那些我們看過的書,遇見的人,經歷過的事,就像吃過的食物,給我們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終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那些生活的中瑣碎小物,在作者眼中,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哪怕是一個杯子,一張亞麻餐巾,也都有其特別之處。
  • 陶立夏: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恣意生活
    01.寫作如同一樹開花,要經過含苞、盛放和凋零《此刻的溫柔》是一本心情散文集,主人公就是作者陶立夏。她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心情。關於寫作,她說,經常有人會問道:「如果沒有靈感,寫不出來,你會怎麼辦?」陶立夏是怎麼回答的呢?陶立夏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而是寫出了思考。
  • 哪些小物品能夠大大提升生活品質?
    相反,一些精巧的生活小玩意兒,就能讓生活擁有更多的「小確幸」。精緻的做工和精巧的設計,可以輕鬆提升我們的生活幸福感。今天,就來盤點一些生活中好用不貴,又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質的小物件。「不順利時回首過去,當如坐暗中遙望春天裡明亮的庭院般,更覺內心光華明照。」
  • 《練習一個人:當我開始愛自己》陶立夏回歸內心之作
    《練習一個人:當我開始愛自己》女性暢銷書作者陶立夏回歸內心之作他們安安靜靜地活在生活的另一面,為停不下來的我們努力保留著發光的片刻。等我們某天終於厭倦追逐,才能相逢。  練習一個人,不執著對未來的控制,不依賴別人的照顧,孤獨就不再是威脅,不再是心痛,也不再是懲罰了。
  • 【杭網送好書No.6】陶立夏回歸內心之作《練習一個人》
    孤獨並不值得歌頌,該歌頌的是接受人生這一真相的自己。練習一個人,發現等待和依靠徒有虛名。自此不會陷於厭倦,也不再責怪生活的遺憾。這是一本書的精神,來自陶立夏《練習一個人》,記錄了她離開熟悉的生活,肆意散漫獨居的一年。當獨處成為一種選擇,更成為一種能力,方能體會到孤獨本是愛與人生的常態。無論單身與否,都不需等別人來成全自己。
  • 關閉夜讀 | 生活在別處,更在內心深處
    媽媽在雅羅米爾成長過程之中的教育方式就是無孔不入的管控,這樣的管控,不僅把雅羅米爾壓得喘不過氣來,也讓媽媽發現兒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專制的母愛限制了雅羅米爾的自由發展,這也使得雅羅米爾在成長的過程之中,不斷地想要擺脫媽媽的影響。
  • 《大冰的小屋》:生活在別處,民謠在這裡
    在流行音樂用力過猛構建一個人們想像中的完美世界,搖滾又被物質豐腴的時代所「招安」之時,民謠簡單、生活化的音樂語言,成為還原生活本身面貌的最合適載體。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出生活真實的輪廓:並不完美,甚至艱難,但卻足夠真誠。這恰好迎合了人們內心深處「返璞歸真」的情感期待。畢竟,民謠起源於基層民眾,是人們對於一種真實生活方式的時代渴求。
  • 生活在別處,呼吸美奈的一米陽光
    ◆  ◆  ◆今天寫一個非常喜歡,一直在心底記掛著的地方——美奈Mui Ne。◆  ◆  ◆在很小的時候,看到一句話:生活在別處很奇妙,這句話從第一眼看到就一直深深刻在腦子裡時不時蹦出來,充滿生命力和快樂讓我如此嚮往生活在別處,為了那渴望自由的新鮮感,和那顆需要放逐的心我痴迷的愛上了到別處去走走看看當生活在別處,那是夢,是藝術,是詩在別處,會遇到各種有趣的人和事,在別處,可以獨享自己內心的歡愉,在別處
  • 生活美學書單|把力氣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
    生活是自己內心的選擇,而不是廣告中的樣子。生活方式的選擇,決定了生活的品質,有人摸索了一輩子,有人模仿了無數,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他們倡導「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能把興趣當成工作並持之以恆且能以此為生的人,你能感到他們夫妻二人從自然泥土間帶來的潤澤。工作是為了生活,我們也需要這樣的人,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 生活在別處的文青
    晦澀的詞句、動蕩的時代背景、貌似深沉的情感、若隱若現的肉體、迷霧一樣的內涵……足以讓文青頂禮膜拜。連作者本身都成了絕妙的註解:好聽的譯名(米蘭 昆德拉)和小眾的國籍(捷克)。正是如此,當語文考試的作文是圍繞「生活在何處」為話題寫篇文章時,文青實在情難自禁,大筆一揮,不請出梭羅、梁思成又怎麼和昆德拉相配?加上那關於生命輕重的句子,還假裝不經意的起了個名叫「生活不在別處」,唯恐他人不知。
  • 陶立夏《此刻的溫柔》:一本溫柔的書
    本書以散文的形式,用看似乎隨意的筆觸,行雲流水般地描述了生活之瑣事,人世間之常情,以及隱藏在這日子裡面的內心的樣子。生活的每一瞬間,或好或不好,皆是故事的另外一個開始,心情亦是如此,更不應該沉浸在往事中。時光散漫地梳理一下愫,向前走,此刻的溫柔,是為了告別暫且的聚會。書裡有作為一個寫作者的「絮絮叨叨」,更多的是關於行走,關於遇見。
  • 陶立夏全新小說《甜月亮》 給分開的那些歲月加點甜
    可同為網絡紅人的男友杜星卻突然不告而別,並迅速移情別戀,與此同時路初月發現,熱愛烘培的自己竟開始對麥麩過敏。接連的打擊令路初月無措,她暫停工作,躲回父母家熬過這場隆冬,因而與十二年未見的鄰居大哥何至遠重逢。兩人間的默契一如往昔。摯愛逝去多年依舊飽受別離之苦的何至遠,慢慢從路初月身上感受到了治癒的能量,路初月的內心也逐漸成長起來。
  • 生活在別處【一】
    他曾經說過:「已經不明白自己要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既不能把它與我們以前的生活相比較,也無法使其完美之後再來度過」。  他的這句話簡單而深邃,言外之意是請珍惜當下,用心來理解生活,千萬不要遺漏不該遺漏的。
  • 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讀後記
    不過,今天我要說的這部小說,是這位捷克作家的《生活在別處》。 說實話,這部小說並沒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但是小說當中時不時出現的極具哲理意味的話語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後來,我才發現。這正是昆德拉的風格。在這部小說裡,表達了他對世界和社會的見解。這部作品裡有這幾句對我印象非常深。「雅羅米爾是一個敏感的年輕人,當然『他也是個邪惡的年輕人。
  • 生活在別處,是心與遠方的連接
    「生活在別處」,是法國象徵主義詩人蘭波的一句名言,「對於一個充滿憧憬的年輕人來說,周圍是沒有生活的,真正的生活總是在別處。這正是青春的特色。」人生海海,我們總期待去未曾去過的地方,遇見可能遇見的人。那天,我穿著薄薄的衣衫,在雪地中凍得發抖,可還是禁不住內心的歡喜像一樹一樹的花開。我那麼確定,這片土地與自己緊密相連,在往後天各一方的時間中,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冷暖都會傳達到我的心裡。我那麼確定,有一部分自己,永遠留在了那裡。」不知怎的,讀到這裡,莫名的感動在心底蔓延開來,隨之而來的,是一種緩緩落於大地的歸屬感。
  • 陶立夏《把你交給時間》:在時間的彼岸,我們從未失散
    《把你交給時間》是立夏內心的獨白,裡面敘述了她對愛情的見解,對孤獨的認識,對旅途的欣賞,和對人生的見解。從冰島到東京,呈現理想生活方式的美好可能。世間情侶,大多是起初相見愛慕,思念震耳欲聾,隨之而來的相知相伴都把對方當成最美的風景,而愛情有太多種面目,所有的情感都將流入最平凡的生活,「生活山高水闊,我喜歡我們各自堅守,並各自自由。」
  • 陶立夏全新隨筆《把你交給時間》上市
    多重身份詮釋最新文藝著作「暢銷書作家、譯者、攝影師」是大眾所熟知的陶立夏頭銜,她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歸國後在外企做高級白領,現專注文學創作和翻譯,倡導美好生活方式,多年來以獨特視角週遊世界,文筆優美具有強烈的辨識度以及濃鬱的文藝氣息。專注寫作多年,陶立夏一直用她獨特的語言和審美傳達有關為人、處事、生活、情感的價值和理念。
  • 我喜歡的作家-陶立夏
    認識陶立夏,是因為《練習一個人》, 聽這書名,就像一個獨居許久的人寫的。我在每天乘坐地鐵的間隙,聽著《Creep》, 讀完了這本書,忘記了周遭的喧囂,有一種置身世外的奇特感受。按往常一樣,遇到喜歡的作家, 我總是會習慣搜集她的信息。
  • 陶立夏·「島嶼來信」
    「哦,你在上海啊,那你知道不,你高一那個女同桌也在上海。」「啊?你不知道啊……」整個對話,自己完全處於一種「懵逼狀態」,我知道自己面前那個跟我打招呼的人,是我文理分班之前的同學,我記得他的樣子,雖然這些年他略有些發福,但模樣只是稍顯成熟了一些,可不管我怎麼想,都想不起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