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博山區池上鎮政府向東北約8公裡,坐落著被群山環繞的古韓莊村。韓莊村北依雁門寨,南面三山環繞,東倚摩訶山,地勢北高南低。村東小河由北而南穿過村莊再向西流入村南河流,村南小河則是淄河的一條支流。
據清乾隆十八年 (1753) 《博山縣誌》、民國二十六年(1937)《續修博山縣誌》記載,因韓莊村最早居住的是韓姓家族,所以命名為「韓莊」。而在村中發現的明崇禎十二年(1639)趙氏墓碑上,載有「明故顯考趙二公諱卿」字樣。據此判斷,韓莊村建村年代應該是明代以前。
老槐抱新桐
寒冬時節,處於農閒中的韓莊村還殘留著冰雪,顯得更加神秘安寧。
12月15日上午,記者一行首先來到韓莊村的村前廣場,村口一條自南向北的水泥幹道蜿蜒至村內。新中國成立前,韓莊村交通閉塞,各種設施相對落後。1998年,村內、村前、村後全部硬化水泥路,韓莊村的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自水泥路向北而上,迎面可見一棵枯樹樁斜立在路旁,高3米多,主幹粗大,至少需2個成年人才能合抱。而繞到樹樁另一側,能看到其主幹幾乎完全是中空的狀態,一棵梧桐樹從其根部順勢而生。「這棵是我們村內的國槐,據說有幾百年的歷史,曾經枝繁葉茂,樹幹需要幾人才能夠合抱過來。20世紀80年代枯死,如今只剩下粗達幾米的老樹幹。」作為嚮導的韓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趙新貴介紹:「雖然已枯萎30多年,但從樹幹一側又生出了一棵梧桐樹,形成了『槐抱桐,樹中樹』的景象。」
自「槐抱桐」步行百米,一座斷壁殘垣將路封堵。這就是村內的古樓——韓莊樓。
韓莊樓位於村中偏東,大約修建於民國年間,磚、石、木結構,所建人為戴氏父子。韓莊樓建有北樓三間,西樓一間,西屋三間,大門樓一個。「建築工藝精美,據說磚縫之間,有凹凸處曾用銅圓鋪墊,樓板用木板鋪成。西樓二樓曾是繡樓,主樓和西樓相通,互開側門。」趙新貴指著兩座斷壁間依稀可見的樓梯說道。
如今,韓莊樓的大門早已破敗不堪。
如今的韓莊樓已破敗不堪,北樓樓板已蕩然無存,只剩一點屋脊,西樓、西屋的屋脊也已經塌陷,而這樣的斷壁殘垣卻保留著韓莊村一代代人的回憶。「建國後北樓首先作為學校供全村孩子上學之用,後來學校搬遷到觀音寺,北樓二樓用作大隊辦公室、北樓一樓用作大隊醫務室、西屋用作經銷店。」趙新貴笑著道:「由於樓梯是木製的,踩上去吱嘎吱嘎來回晃動,有坐轎子的感覺。」
建國後的幾十年間,這裡曾是韓莊村最為繁華的地帶,韓莊樓成為韓莊村的標誌性建築。隨著大隊辦公室遷移及四周居民的搬遷,韓莊樓變得越來越冷清。
韓莊村內的「槐抱桐」。
山中臥古寺
走出韓莊村,僅1分鐘車程,便可到達觀音寺。觀音寺臥於摩訶山山腰處,坐北朝南,整座建築由北大殿向南延伸至山腳。儘管已是寒冬,被松柏環繞的寺廟,在荒山的映襯下更加雄偉氣派。
拾階而上,可聽聞寺中的誦經聲。始建於唐代的觀音寺,於宋、清代幾次修復,原有大雄寶殿、觀音閣等十幾座殿宇。隨著朝代更迭,觀音寺曾被破壞得面目全非,只剩一片斷瓦殘垣,2000年當地將其重新修建,至今已初具規模,被列為淄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觀音寺中,九層石塔最為人知,石塔歷經滄桑,如今仍巍然屹立於寺院四合院北面。「這應該是淄博市僅有的宋代石塔了。有人說因為九層石塔的存在,觀音寺的等級可與汶上古剎相媲美,當初是山東省有名的寺院。」趙新貴介紹,塔後一層層石階則是天然形成,與石塔相映成趣,渾然一景。
除了九層石塔外,觀音寺內還生長著一棵古老的銀杏樹,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實原來生長著兩棵銀杏樹,因五十年代建學校,其中一棵被砍伐,另一棵得以保留。如今的這棵銀杏樹胸圍達4.4米,樹幹剛勁挺直,高近20米,冠圍近70米,枝繁葉茂,遮天蔽日。」儘管冬日銀杏葉已落盡,但不難從趙新貴的描述中想像出秋日銀杏金黃燦爛的美景。
韓莊村觀音寺的老銀杏樹。
韓莊村觀音寺的老銀杏樹。
在寺院內名為金剛殿的殿宇前,一棵參天柏樹吸引了眾人注意。「上次來的時候,這棵古柏還是傘狀,如今已經長出了分枝。」作為在外創業的當地青年,韓莊村村民趙海峰難得回來一次,看到變了模樣的柏樹,不禁仔細觀賞起來。據說在大雄寶殿門外的左邊原有一棵更古老的柏樹,樹幹要四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樹冠遮天蔽日。現在古柏已不復存在,當年的小柏樹已成為院內最古老的柏樹了。」趙海峰所說的小柏樹,正是位於金剛殿前的柏樹。據趙海峰介紹,柏樹大約種植於明朝末年,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曾經最小的柏樹如今已枝如虯龍狀,巍峨挺拔,樹冠鬱鬱蔥蔥,成為寺廟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觀音寺內的古柏。
找準脫貧路
離開觀音寺,記者又折返韓莊村。「聽家裡老人講,我還沒出生的時候,李家公社福山中學學生在這裡分兩次挖出大宗銅錢,計750多斤,幣面有宋代熙寧、宣和年號。」路過村西的一片荒地時,趙海峰對故鄉的記憶又浮現於腦海。「擱在從前,上山下山沒有這麼方便。現在順著水泥路走就行。」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由於地處山區,曾經的韓莊村交通閉塞,各種設施相對落後。植樹造林、改灘墊地、鋪路架橋、打井修渠……為了改變韓莊村村民生活、村容村貌,趙新貴可謂下足了心思。「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800元,其中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只有2300元。2016年,我們235戶村民中,有142戶是貧困戶。」趙新貴向記者描述了韓莊村從前的景象:「住著低矮狹小的草房,村裡只有兩口吃水井,小推車是村民主要運輸工具。」
12月15日,趙新貴向記者介紹韓莊樓的歷史。
2015年7月,博山區市政園林局與韓莊村建立扶貧幫扶關係。在原先金銀花種植的基礎上,韓莊村將金銀花種植基地改建為園林種植基地。一棵棵脫貧苗木栽培下去,苗木「聯姻」,讓韓莊村看到了脫貧希望。
而隨著村內集體經濟的發展,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改善。2015年,韓莊村在村南修建車庫8間,村前廣場擴建為遊樂場,安裝各種健身器材,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2017年,村外村內共安裝太陽能路燈40餘盞。每到夜晚,韓莊村成為寂靜深山中的「不夜城」。為方村民飲水,2015年,韓莊村修建北臺蓄水池3個,新打兩眼深井,供全村人飲水,並作灌溉良田之用,村民不再飲用水庫水。2016年,村北又打一眼深井,供飲水與灌溉之用。
「從村口這條路再走2公裡,在南面那座山後頭,原來有20多戶人家。1986年的時候,村民上下山都要走羊腸小道。如果有人生病起不來床,還需要幾個人用椅子抬下來。」趙新貴告訴記者,如今20多戶人家都搬到了韓莊村村內居住,以前的羊腸小道也不復存在。「路都已經修了,但原來這些人家居住的石頭房還都荒廢著。」對於這些寶貴的村居舊址,趙新貴產生了將其打造為民宿的想法。「遠離村居,水質優良,環境非常幽靜。前陣子僅僅從青島來考察的投資商就有三家,具體如何利用這片土地,還待商榷。」
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曉明 王兵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