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私人導遊」成旅遊新方式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天氣轉暖,如何外出旅遊又成為很多人的兩難選擇:跟團,費用高又不自由;自由行,卻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精力做準備工作。日前有旅遊網站推出「當地人」服務,只要通過網絡註冊,就能使用網站搭建的平臺,為外地遊客提供個性化旅遊服務。有人質疑:這種自選「導遊」的服務缺乏監管,面臨諸多風險。但也有觀點認為,這種旅遊創新嘗試值得鼓勵。您覺得:請個「當地人」做私人導遊靠譜嗎?大家擔憂的安全隱患又該如何監管?中國之聲在微博微信平臺對此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四成網友表示質疑,認為這個想法出發點很好,但沒有監管的話實施起來會有很多隱患,遊客的安全無法保證;而六成網友則表示支持,認為值得嘗試,但雙方應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
支持者說:在法律框架內,我們的利益和權益才有保障
微信好友「雪明」:可以形成對組團式服務的競爭,要在主管部門的引導下實行註冊制,審核其能否有承擔責任的能力,明確安全責任、費用支付、服務範圍。
微信好友「戚果」:試驗是可以鼓勵的,但是只有在法律框架內,我們的利益和權益才有保障。
微信網友「樂迪」:這個問題折射出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有地陪的這種個性化的需求呢?是因為我們現在的那些正規的考過證的導遊很少有個性化的定製的服務,那麼我們的旅行社旅遊網站能不能從這個角度開發培養這樣一些特殊需求的服務呢?
微信網友「可心」:我覺得這種方式相當好,是值得鼓勵的,對於風險控制,要對申請導遊的人進行實名登記,導遊申請人籤署安全相關的一些合約條例。
微博好友「李友友」:很多導遊了解的並不深入,還沒有自己結識的驢友交流了解的多,很好!支持!
微博好友「珂珂」:我認為這樣的創意值得推廣,但是該項目在挑選當地人做導遊時應該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審查機制,比如核實他們人的身份,防止違法犯罪案件藉此渠道發展。另外,我認為還可以建立一定的服務評價機制,讓每個接受過「當地人」導遊服務的遊客給接待自己的當地導遊打分,這樣一來接受服務的遊客既能玩的安心,又能玩的開心。
微信網友「笨笨」:本地人比較熟悉周圍的環境,很多時候也減少了很多在路途中浪費的時間。
微博好友「知足4961」:本地人當導遊完全可以,但是,必須要通過旅遊部門,應有相關的制度,做到規範,否則得不償失。
微信網友「童年」:只要是當地部門監管好,由當地人做導遊還真是一個好點子!不但給遊客講解的清楚而且也給當地增加了就業和收入。
微信網友「木乃伊」:這種創意值得提倡,關鍵是要對這些人進行管理,防止當地人對遊客進行敲詐以及其他人身的利益糾葛。如果這種創意進行得好的話,可以提高當地人對自身文化的了解,也能激發其他當地人加入愛家鄉的活動中。
反對者說:沒有監管遊客權益無法保證
微信網友「河流」:我覺得不靠譜,完全沒有監管和行業規範,這樣沒有進入門檻的私人導遊,不可避免吃回扣、服務打折扣、矛盾糾紛多的現象,倒不如由旅遊局等部門主導,培訓一批志願者,為遠方的遊客提供義務宣傳,由政府提供一定的補貼。
微信網友「小米的心願」:就像廚師證、駕駛員證一樣,私人導遊也可以有自己的上崗證。
微博網友「心中僅有你:靠不靠譜關鍵看遊客如何做。比如:吃什麼?住哪裡?路線怎樣等細節,遊客應當提前向「當地人」索取清單,約定好雙方都要籤訂哪些協議,並明確法律責任。
微信網友「男人不壞」:當地人做導遊根本就不靠譜,這樣的話容易濫竽充數,什麼人都可以去做,這樣遊客的權益沒法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