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俗語,民間流傳很廣的一類定型的語句,它是先人智慧的結晶,祖輩留給我們的瑰寶!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除了詩詞歌賦等這些高雅文化以外,中華文明這條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還為我們孕育、滋生了很多經典的民間文化,這個俗語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俗語,就是古人體味生活,感觸生活,也是為了後人方便於生活而總結的一些經驗之語。它們通俗易懂、簡潔明了,而且還非常隨意,隨意到沒有特定的形式要求,隨意到沒有規範的字數限制。相對於那些被條條框框束縛著的高雅文化,在民間,這隨意而又講理的俗語更加受人們喜愛!因此,俗語在民眾之間被廣為流傳,一代接一代的這麼傳承至今日!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因為這種口口相傳的獨特傳承方式,很多經典俗語被徹底遺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而更加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俗語在傳承的過程中,慢慢的失去了它原有的本意,不但被人曲解還被誤用它地。就像那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古人本是總結了人到這兩個年齡段的一些身體特性和魅力,如今卻成了男女對某種需求的渴望程度的專用語句,實屬是被後人玩壞了的一句俗語!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老牛吃嫩草」,也是屬於這類被玩壞了的類型之一,只不過它更慘,這句話才一問世就被誤傳誤用直到今時。而它還有一個下半句更經典,卻很不幸地也被後人誤用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整句俗語!
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
「老牛吃嫩草」,這句俗語總結於農村生活。古時的封建社會,在農村有些條件的人家都會餵養耕牛之類的牲口,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農耕的效率,還能大大減少勞力的付出。耕牛體強力壯,又比較溫順,而且吃苦耐勞,是那個年代最受人們喜愛的農耕牲口。在一個普通農家,耕牛就是家寶一樣的存在,但是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很少有人能買得起飼料餵養。於是,閒下來的時候,主人都會牽著牛去野外放養,讓它們可以飽餐鮮草,到了秋冬季節,人們還會打草存放以供耕牛過冬!
如此久而久之,細心的人便發現上了年紀的牛都喜歡挑嫩草來吃。其實,這是原因的,因為牛上了年紀,牙齒和消化系統已經老化,老硬的草它咀嚼不爛,也消化不了,這時的老牛便傾向於咀嚼嫩草來吃!而古人總結這句俗語也只是為了將經驗傳授給後人,教導他們將鮮嫩的草留給年老的牛來吃,不能虧待了為家裡辛勞一生的老牛!
然而很不幸的,古人這句生活經典剛一問世就被當時的社會風氣影響,直接就變了味。在封建社會,有權有勢的人都有三妻四妾,因此老夫少妻的現象比比皆是。而這句「老牛吃嫩草」的俗語剛被流傳就被有心人用在了這種老夫少妻的現象之上,並且越傳越廣,越傳越實,世人皆用這句話,卻很少有人能知此話的真意!於是,此語時至今日仍是針對老夫少妻而說的!
「好馬不回頭」,這句話就是我們常說的「好馬不吃回頭草」的前身。此話經常被用於感情破裂的男女之間,形容人有志氣有骨氣,不願走回頭路,感情破裂也不會回頭去修復。然而,這句話的本意卻並非如此,它本是用來形容無憂無慮的樣子的!
說到這後半句句俗語,它的出處源於一則小故事:說是有一個大戶人家的馬走丟了,於是發動鄉鄰四處尋找,在找到這匹馬的時候,它正在一片草地上吃草,並且是一路走一路吃,由於前面的草都很嫩,所以這匹馬一直沒有回頭的往前吃著嫩草,很是無憂無慮的樣子!所以古人通過這個故事總結了這句俗語來形容無憂無慮,卻又擁有美好前景的生活!
俗語創作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它們都是祖輩智慧的結晶,為了後世能有更好的生活而總結的經驗之語,我們應當正視祖輩之意,正確應用俗語!
如您對「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這句俗語還有什麼看法和理解的話,歡迎您留言!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