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020-12-26 騰訊網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呢?」

注釋:

裡:可作名詞講,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動詞講,居住。均通。今從第二義。

知:同「智」。

小文解讀:關於個人成長,孔子強調了外部環境的重要影響。在他看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外部的人文環境密切相關。因此,他就居住的環境的選擇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正所謂環境改變人,只有與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養出高尚的情操。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就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很難養成仁者的情操。

俗話說,讀好書、交高人,乃是人生兩大幸事。一個人是紅是黑,只要看看他身邊的人就知道結果了。身邊德行高的朋友越多,就代表著你的德行越高,對於今後你在事業上的幫助也就越大。若是能夠借人之智,成就自己,那才算是大智慧。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居住在仁人的地方是美好的,住處不選擇仁,怎麼算得上聰明?】裡是面積單位,代指房屋,這裡做動詞。孔子說居住在沒有仁人的地方,算不上聰明,用當下的大環境去理解會讓人很迷惑。談到住在什麼地方,都會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其本質是在講生活環境決定了一個人學什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裡仁為美」在告訴我們什麼?
    裡仁為美出自論語中,原文為: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裡」,古代一種居民組織,先秦以五家為鄰,五鄰為裡,故有「鄰裡」之說。裡相當於現代的村莊、生產隊、居民點、社區。楊先生在《論語譯註》中是這樣解釋的:住的地方,要有仁德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大家居住在一起,互相仁愛,豈不美哉?選擇朋友,不與仁德之人相處,怎麼能是明智的呢?按照這樣的理解,第一句的斷句應為——裡,仁為美。《論語》中的「子曰」——即孔子說的話,很多是孔子對當時人情世事的感慨,這些感慨都從生活中來。
  • 我讀《論語》62:裡仁為美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廟這是論語的第四篇第一章,也即為《論語.裡仁》的第一章,《論語.裡仁》共計26章,主要談仁、義、利等,整體而言較談禮的《論語.八佾》更務實孔子:居住在充滿仁愛的裡(古時80戶為一裡)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在選擇居住的地方不考慮「仁」這一因素,那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孔子從正面與反面談了居住環境中「仁」的重要性。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擇:選擇,行事。▲不處:指不能居於仁。▲知:同「智」。明智,通達事理,有遠見。「智」矢口日,矢,即是箭。口即是口。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內義為,知日,知太陽也。知太陽之陰陽也。
  • 「論語心解」「裡仁為美」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論語·裡仁篇》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尊老愛幼,識別小人
    《論語·裡仁篇》春秋·孔子及弟子《論語》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共二十篇。《裡仁篇》為其第四篇,涉及到義利關係、道德修養、孝順長者及君子小人等。《論語》裡仁篇第四春秋·孔子及弟子子曰:「裡(住處。居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同「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窮困),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經典誦讀】《論語》名句集錦之裡仁篇
    裡仁篇第四  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今譯】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選擇有仁德的住處,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裡仁篇精選十則
    一.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居住在仁德之地為好。擇居而不住在仁德之地,怎能算是明智呢?」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們想要的,(但是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去獲得,君子是不會安處其中的。
  • 裡仁為美 建設美麗鄉村
    (5月26日新華網)   論語有云: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這話告訴我們:居住的地方要有仁,才算美好,要選擇一個講仁德而又民風淳厚的地方來居住。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變得「有仁」,居住在有仁的院落和小區,是件美好的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美麗鄉村,是小康社會在農村的具象化表達。
  • 《論語》裡仁為美透露怎樣的買房智慧?參透這一點,幸福幾代人
    《Shut Up》總第459期 2020年04月06日 第38期 《論語》第四章「裡仁篇」,第一句是「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翻譯過來就是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好,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個明智的人呢?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全篇主要圍繞「仁」加以論述,講如何修德修身,也有關於父子及鄉裡關係的論述。接著上篇《八佾》,前者論禮,本篇論仁。「人而不仁,如禮何?」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註:裡,名詞-居住之地,動詞-居住;知,智慧;)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我讀論語小記:裡仁第四·惡不仁者,其為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 讀《〈論語〉真義》有感:走近孔子
    他多年用心解讀孔子和《論語》,已出版三部書,而今又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論語〉真義》,可見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開拓,務求獲得孔子真義,使研究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令我欽佩。我不是《論語》詮釋專家,但喜愛《論語》,百讀不厭其多,每讀總有啟迪從中生發;也常常參閱古今注釋,以求理解確切。中國孔子基金會匡亞明先生提出讀經「三義」說:準確把握「本義」,多方參考「他義」,努力推出「我義」。
  • 《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 論語·裡仁·注釋
    中國古代典籍注釋,以注帶解,圖文參照論語·裡仁·注釋(以注帶解,疑處存議,歡迎探討。)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此為擇居。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此為簡約,儉樸。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1、好:會意,從女,從子;本義:美,貌美。此為喜愛。
  • 論語學習之三十一:裡仁為美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孔子說,居住在民風淳厚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一個人選擇住處而錯過了民風淳厚的地方,怎麼算得上明智呢? 儒家強調人生是選擇的過程,你要做任何事都要經過選擇。選擇不能重來,不能說我這次選錯了,下次再重選。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