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是連結相鄰的眾多廣場空間及二十多處歷史建築,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覆蓋範圍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聖老楞佐教堂、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廟、舊城牆遺址、大炮臺、聖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聖母雪地殿聖堂)等二十多處歷史建築。
這片區域是昔日華洋共處的舊城區,至今基本上保持原貌,開創許多「中國之最」。如最早一批天主教堂建築、最古老的教堂遺址、最古老的西式炮臺群、最古老的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第一所西式大學、西式醫院等等。這個大範圍的建築群,呈現出海港城市和傳統中葡聚居地的典型特色,包括中西文化融匯交流的特點。
經過數個世紀的變遷,以及因應城市發展的需要,這裡依然保持原貌,大量的歷史建築分布在舊城區各處,成為澳門珍貴的文化遺產;難得的是,這些遺產並未因應發展的規劃而遭受破壞,反而在前人的保護下,使東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交融,形成本澳獨樹一幟的文化氛圍。中國人及葡萄牙人更在這裡合力營造共同的社區生活,除了展示建築藝術特式外,還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融和、尊重。
價值概要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築群),是由22座位於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築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古老、大三巴牌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當中的大部分建築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內的建築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著名的玫瑰堂,又名聖多明哥教堂。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證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證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時是近代西方建築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正如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在申請成功後發表的即時書面講話指出:澳門特區從此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名錄,意義重大深遠。
編者:貓妹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