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不泥古!「鐵桿中醫」談如何讓中醫經典「活起來」

2020-12-25 騰訊網

11月11日清晨,溫暖的陽光照進門診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廣醫三院」)中醫科主任馮崇廉甫一出現,早早等候的患者就圍了上來。「早上好!」馮崇廉微笑著跟他的患者打著招呼,患者也緩釋焦慮,平靜地述說病情。這天上午的看診,從上午8時一直持續到下午2時許,送走最後一位患者,馮崇廉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但他依然臉上含笑地說,今天特高興,20多位腫瘤切除術後出現不適的患者,經他調理,都有明顯好轉,沒有出現腫瘤復發。「有好多患者已經十幾年沒有復發,我們基於中醫經典理論的分消走洩法幫他們改善了基礎體質,剷除腫瘤孳生的土壤。」

如何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這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關鍵課題。馮崇廉師從國醫大師、中醫泰鬥鄧鐵濤,從事中醫臨床與教學工作30多年,注重運用中醫思維進行臨床指導,善於辨證使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症,曾獲「廣東省名中醫」「全國百名傑出青年中醫」「南粵最美中醫」等稱號。

跟師鄧老入門中醫 悟經典終成「鐵桿中醫」

「我曾祖父是中醫,算是有些醫緣,但學中醫純屬偶然。我高考的分數不錯,當時希望能去重點大學讀理科專業,結果被中醫學院錄取。後來想,既然學了就要學好,就試著報考『杏林北鬥』鄧鐵濤教授的研究生。」憑藉著紮實的學術功底,馮崇廉一考即中,鄧鐵濤教授成為真正引他走入中醫門的老師。

馮崇廉說,鄧老對學生有個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他出診,手把手地教。馮崇廉從頭到尾地跟診學習,一個細節也不落下,潛移默化中對中醫越來越感興趣。

「鄧老說,中醫自信來自臨床。」馮崇廉回憶道,他讀研究生的第一年回海南老家,有位年輕小夥在水井旁暈倒,大家都很慌張。他跟著鄧老出診時常見這種情形,心裡不慌,就走上前去,鎮靜地摸脈、看舌,判斷是中暑,開了一副根據甘露消毒丹加減的方子。兩劑下來,小夥子就退燒了,很快又活蹦亂跳起來。「中醫學好了,還真是管用。」馮崇廉心想。自此,「鐵桿中醫」的種子在他心裡深深紮根。

在馮崇廉看來,師從鄧老只是入門,獲得正高職稱之後的重溫經典,才讓他領悟到中醫的精髓,治療疑難雜症時觸類旁通。自2005年以來,他先後考取「廣州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廣東省中醫名醫培養項目」及「國家第三批優秀中醫人才研修項目」。通過為期約九年的經典班學習,馮崇廉重溫《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易經》等相關典籍,中醫理論和臨床水平突飛猛進,以往不能解決的臨床難題逐步破解,進一步堅定了「鐵桿中醫」的信念。

結合嶺南特點辨證施治 先看人後看病

從地鐵口出來,沿著多寶路西行,一路上能遇到幾幢清末民初的舊民居建築,趟櫳門、灰磚牆,勾勒著西關舊貌,廣醫三院的中醫科深藏於此,來此看病的多是嶺南居民,附近的老廣尤其喜歡找馮崇廉診治。

「用了馮主任的藥,兩劑之後就很有效。這些天老公腸胃不好,今天也拉他一起來看看。」家住荔灣區的黎姐前幾個月反覆胸悶、心悸失眠、頭暈噁心,經馮崇廉診斷,認為是痰火擾心,用溫膽湯加減調理,通陽洩濁,滌痰開結,症狀明顯減緩。

把脈、看舌,問起居飲食,「胃口怎麼樣,睡眠呢,有沒有夜尿,心情好不好?」馮崇廉看診以整體觀為指導,臨證注意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他認為,臟腑之間相互聯繫,處理複雜臨床問題要面對的是生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重視扶正祛邪。

結合嶺南溼熱之地民眾的體質、飲食嗜好、居住環境、工作性質等,馮崇廉用藥一般輕靈。他說,現在物質生活富足、衣食溫飽無憂,老百姓的生活條件可比古代富人階層,體質上多偏重於形盛而氣虛;飲食嗜好結構改變,缺少適當運動,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所謂「富貴病」發病率上升;工作壓力大,思慮煩勞過度,不能淡泊靜以養精神而固精氣,出現疲勞症候群。這些致病因素都屬於中醫所說的「內因」,以虛證為主,應注重培補精血以扶正氣。馮崇廉推崇清朝醫學家葉天士的觀點,治療雜病用藥宜輕靈柔潤。

馮崇廉(左)為患者把脈。李玉靈 攝

繼承不泥古 帶徒弟注重中醫思維

身穿卡其色便服,左手持話筒,講到重點處,右手示意、比劃,聲音洪亮,直抵階梯教室最後一排的學生。「都是治拉肚子,什麼時候用葛根芩連湯,什麼時候用桂枝人參湯,要注意看症狀,仲景沒講的,自己要去思考。」站在廣州醫科大學的講臺上,馮崇廉授課興致盎然。剛剛離開診室,一路匆匆,趕來上課,他毫無倦意。

馮崇廉很喜歡跟學生交流,給他們解疑釋惑,但他認為學中醫僅靠大學的中醫課程是遠遠不夠的。「蓋樓要打地基,中醫的地基是文化基礎課,包括《周易》『河圖洛書』『五運六氣』等等,沒有這些基礎,理解不了方書的精髓。」

熟讀經典之後,還要用於臨床,融會貫通。梁偉豪跟師馮崇廉學習已經1年多,他原本是電子專業本科畢業生,出於對中醫的濃厚興趣,進入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學習。讀經方時他常有很多困惑,跟著老師做臨床之後,才理解透徹。梁偉豪說:「在《傷寒論》裡面有一條方,叫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條文是: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當時我看著,迷迷糊糊的,不知道這條方要怎麼用,跟馮主任出門診之後,才知道這個方治療的是『柴胡人』。用這條方的人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很多時候比較焦慮,睡眠不好,時而胸悶心悸。在看過實際的患者之後,又了解到馮主任如何運用這條方,我腦子裡就清晰多了。」

讓梁偉豪最佩服的是,馮主任擅用經典名方化裁,解決臨床疑難雜症。馮崇廉用小柴胡湯方治病,對仲景方適應證有所發揮,其處方多用柴胡、黃芩、黨參、半夏、甘草和解少陽為主藥的基礎上隨證化裁,「宗仲景法而不泥其方」。運用「和法」,不拘一格,寒溫互用,補瀉兼施,拆解小柴胡湯方,方方切用,尤其治療月經不調、抗精抗體陽性不孕、反覆發作痤瘡等,療效比較明顯。有一位27歲的女患者,結婚3年多,一直懷不上寶寶。來看診時面色暗滯、精神抑鬱,腰骶部自覺發冷隱痛,檢查顯示抗精子抗體呈陽性,並有盆腔炎。馮崇廉以小柴胡湯加減運用,調理3個月後,患者成功懷孕,之後生下一名健康的男孩。患者一家對馮崇廉很是感激。

學中醫,最難也最重要的是培養中醫思維。幾千年來,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更適合接近「個人知識」的中醫傳承。馮崇廉認為,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在於,注重經典學習、臨床跟師。學生在老師與病人的交流、開方、治療中學習,琢磨老師的思路,經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將老師的學術思想化為自己的本領。他經常跟學生說,「當醫生要麼學好,要麼不學。對醫生的要求是零差錯。庸醫不僅害人,還會讓人們對中醫這門學科喪失信心。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才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來源:廣東衛生健康委官方

相關焦點

  • 哲學中醫|法古不泥古,「動」「定」效益彰
    團隊多年的研究及實踐,成書《哲學中醫—「動-定序貫範氏八法」與中醫臨床思維》,運用哲學來解讀中醫,通過中醫來驗證哲學。通過本專欄定期文章的推送,希望讓中醫從業者開拓思維,提高臨床水平。 醫學指導:廣東省中醫院內分泌科大科主任,學術帶頭人 範冠傑 01.
  • 中醫養生館市場前景如何?
    而圖書、電視和政府等對中醫藥的重視,又使得談中醫、學中醫、看中醫、重視中醫養生的民眾越來越多。於是乎,神州大地,掀起中醫養生熱潮,美容院、按摩院、浴場、養生會所均打出了中醫保健、休閒養生的廣告招牌,推出食療、火罐、刮痧、足療、汗蒸等屬於中醫藥保健技術範圍的服務項目。
  • 古中醫天文學說中醫——天人合一
    天人同時,即人的各種時間結構全息同化於天地的時間結構,如人體的藏象經絡與古中醫的五運六氣、三式河洛、陰陽五行、四柱六爻等各種時間結構,這個時結構在易學和古曆法中叫做   天人同構,即人的各種空間結構全息同化於天地的空間結構,這個空間結構在易學和古曆法中叫做「象」,如人體的藏象經絡與古中醫的五運六氣、三式河洛、陰陽五行、四柱六爻等各種空間結構,我們常說的「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以及九宮飛星、各式排盤、河洛布局、司天在泉、左右間氣、應爻世爻、渾天、蓋天
  • 劉英鋒——劉夫子中醫團隊傳承宗義
    中醫事業發展至今,由於中醫正統思維的缺失,西醫診病模式的衝擊,臨床人才傳承的斷層等種種的原因,使得眾多中醫學子在求學之中常感困惑,臨證之時底氣不足。如何在當今不令人滿意的中醫教育機制之下,在紛繁多樣的學術流派之間,尋得一條通往明醫的道路,似已成為中醫行業老少眾人的衷心期盼!
  • 山西百年中藥老字號傳承中醫經典
    山西百年中藥老字號傳承中醫經典 2017-09-21 13:30:其中,山西百年中藥老字號廣譽遠積極傳承中醫經典,弘揚國粹文化。炮製定坤丹和龜齡集等藥物所需的部分藥材。 楊靜 攝  21日,「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70餘名記者來到山西太谷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山西中藥廠),實地探訪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龜齡集和定坤丹的製作技藝。  據介紹,廣譽遠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中藥品牌,距今已傳承了475年。
  • 一位西醫談中醫:中醫黑請閉嘴!中醫的「腎」何止是腎
    從這點來說,如何誇中醫都不為過。作為一個西醫,我必須為中醫來說兩句,很多黑中醫的,都是不認真學習和研究中醫就隨便噴的。我自己越學中醫,越覺得中醫厲害,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經認識到很多疾病發生的機理和規律,可以治療諸多疾病,其中還包括很多現代醫學無法治療的疾病。
  • 運城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 柴巍--讓中醫科研插上騰飛的翅膀--山西...
    「在中醫上要有所建樹,必須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柴巍特別注重傳統知識學習,提升理論素養,夯實中醫基礎。他在學習中始終做到舉一反三,力求創新發揮。2007年《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他的《師承學習的四點體會》,介紹了他從2003年開始,繼承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主任醫師柴瑞靄學術經驗的勤讀、勤問、勤悟、勤總結「四勤」方法。五年間,他撰寫臨床治療筆記六十餘本。
  • 亮劍:媒體中醫和中醫藥力量
    亮劍:媒體中醫和中醫藥力量 『互動對話』論壇經此一疫 ,在看中醫-----疫情之後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新方向、新發展從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回憶抗疫歷程哽咽落淚,到全國政協委員王階介紹中醫戰「疫」方案,再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青託成長故事(十四)陶益:繼承不泥古, 創新不離宗 2020-08-03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堅守岐黃之道 守護百姓健康——記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萊蕪市中醫...
    「喝著你開的藥,帶『瘤』的日子不那麼難熬了,我有信心再多活上幾年。」3月30日,在萊蕪市中醫醫院專家門診,70多歲的肺癌患者劉老漢複診時,與陳樹泉樂觀地攀談著。劉老漢在2014年時被確診為肺癌,因年事已高,堅決不同意做手術。在親朋的介紹下,他找到了陳樹泉,走上了中醫藥抗癌路。3年多來,在陳樹泉的治療方案下,他與肺部腫瘤「友好」並存,反覆咳嗽、關節疼痛、四肢腫脹等症狀得到有效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 「貴州四大名醫」之石氏中醫:三代中醫人 百年中醫情
    石玉書熟讀中醫經典及明清諸家著述,三年過去,便能把脈開方,診斷疾病了。18歲時,家鄉瘟疫流行,死者不計其數。面對病魔,石玉書細判緣由,擬方大鍋煎藥,分發患者服用,疫情很快得到控制。一時聞名遐邇,頭角初露。
  • 把中醫診所經營的風生水起,除了中醫還有這些原因!
    把中醫診所經營的風生水起,除了中醫還有這些原因! 如何把診所經營得風生水起,恐怕是無數經營者的心病。
  • 思考中醫——專訪廣西首位中醫博士劉力紅
    ,現任廣西中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師,經典中醫臨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醫傳統經典方劑治療疑難病症。著有專著《思考中醫》、《開啟中醫之門》及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思考中醫》在中醫界掀起了一股「重視經典、學習經典」的熱潮。著名中醫藥學家鄧鐵濤教授看到此書後,盛讚:「吾道不孤,後繼有人矣」。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背景:1958年,劉力紅出生於甘肅蘭州。父母皆為軍大畢業生。
  • 中醫「觸網」,名中醫熊繼柏稱「你在做一件改變中醫的事情」
    也是因緣巧合,莫乙被國家級名中醫熊繼柏收為弟子。有次熊繼柏講課,莫乙旁聽,5個病例,他猜中老先生3個病例的用方,後來老先生發現這位「門外漢」居然讀的經典醫書比自己任何一個學生都多,直接宣布「你這個學生我收了」。 莫乙認為,很多人不相信中醫,是因為沒有參透中醫的經典理論。
  • 榜樣中國 博潤名醫喻明江:皮膚中醫自有道,志做良醫佑蒼生
    君子不器,大醫風範  夫子曰「君子不器」。意思是說做任何事,不要成為某一種定型的人,或被每一種思維禁錮,要能夠因勢利導,融匯貫通,才是真正的綜合性人才,世事如此,行醫依然。  喻主任在實際工作發現,在皮膚病方面中醫還是有優勢的。但是很多中醫在對待皮膚病時往往採取開方的方式,來對病人的情況進行改善和治療。
  • 大家中醫APP創始人:中醫更具移動醫療特色
    莫乙表示,「我們都是科技領域的從業人員,科技和中醫貌似在邏輯上是兩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但神奇的是,我們兩個人都從自然科學走到中醫這條道路上。」  據介紹,大家中醫APP裡的「名家醫案」源於莫乙的備忘錄。「因為出身IT行業,我很早就開始做數據整理分析。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科技如何跟中醫結合?可以通過技術把這些東西數據化、標籤化。
  • 中醫診所加盟,「問止中醫大腦」引領中醫智能化
    人工智慧和中醫藥,這看似不相關的兩個產業,卻通過問止中醫這家「人工智慧中醫診所」融合在一起。誕生於美國矽谷的問止中醫,是一家以中醫人工智慧輔助診療系統為特色的連鎖中醫機構,是中醫診所加盟的不二之選。問止中醫由知名斯坦福系科技企業家張南雄中醫博士、經方大師倪海廈弟子林大棟中醫博士創辦,獲得了真格基金、藍馳創投等機構多輪投資。
  • 走進名中醫 ——何曉暉教授
    何曉暉:國家級名中醫、江西省名中醫、江西省中醫院國醫堂專家,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導師,2013年獲首批全國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導師,何曉暉是脾胃病患者的福音,也是江西省醫學界的財富。對於這樣的殊榮,何曉暉很惶恐。
  • 旅日中醫:搶買日本漢方藥,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3月14日,郭佩玲醫生接受該報採訪時表示:「搶買漢方,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  在受訪時,郭醫生介紹了她們成立中國傳統醫藥學會的原委,中醫與日本漢方的區別,漢方在日本醫療體系的地位等問題,並談了對中國遊客爆買日本漢方藥的看法,郭醫生說,這從一個側面也是給中國傳統醫藥界的警鐘與提醒。
  • 專家談中醫藥發展:生命力在於療效 創新當基於繼承
    雖已年過50,他仍然和年輕戰友們一樣,每天穿防護服、尿不溼,鏖戰方艙,每天至少9個小時不吃不喝。  在採訪中,當問及為什麼要去武漢,出發時是否有什麼優惠政策時,毛以林回答說,他是抱著中醫情懷去的。他從14歲開始學中醫,接受的就是《大醫精誠》的理念:「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