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剛剛過去。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大家對於這個節日了解多少?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祭祖節、盂蘭盆節,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此後,中元節逐漸演變成為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一個文化傳統節日。
其實日本人也過「鬼節」。那麼島國的鬼節與我們又有何不同呢?
一、日本的鬼節——盂蘭盆節
到了8月中旬日本有一個盛大的節日就要開始了,為了迎接這個節日的到來,日本人將放假長達一周的時間來慶祝,甚至可以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這就是盂蘭盆節,也就是我們中國人俗稱的鬼節。
盂蘭盆節來源於印度佛教儀式,在日語中稱為お盆,是日語盂蘭盆會的簡稱。
日本的盂蘭盆節結合了許多民俗和文化,形成了現在日本獨有的祭奠祖先的傳統節日。
二、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
明治維新之後,盂蘭盆節固定在每年的8月13日至16日舉行。對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一年一度迎接祖先們的靈魂回家,供奉他們以示感謝的節日。
日本傳統的盂蘭盆節主要分三個階段進行:
1、8月13日的迎盆(迎え盆)
傍晚時分,各家都會點燃指引祖先靈魂回家的迎魂火(迎え火),然後在迎接靈魂用的「精靈棚」(「精靈」在日語中是靈魂的意思)上備好各類祭品。
2、8月14日至15日的盆供養(お盆の供養)
在這兩天裡,除了要確保供奉的祭品齊全,還會組織家族成員一起去拜祭祖先。
3、8月16日的送盆(送り盆)
在最後一天裡,各家會點燃送魂火(送り火),為祖先送行。
三、演變成日本的盛大慶典
日本現在的盂蘭盆節除了傳統的儀式之外,更多了一層慶典的意義。
在盂蘭盆節期間,日本各地區都會舉行不同的祭典活動,其中最有名的活動包括盂蘭盆舞(盆踴り)和送魂火(送り火)。
1、盂蘭盆舞
盂蘭盆舞原是為祖先舉行的舞蹈儀式,現代這個傳統的舞蹈儀式演變成了每年夏季最讓日本人期待的「廣場舞」祭典活動。
人們會聚在寺院或廣場上一起跳盂蘭盆舞,因為舞蹈動作主要集中在手部且動作很單一,所以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輕鬆加入其中,一同歡呼共舞。
日本著名的三大盂蘭盆舞包括岐阜縣的郡上舞(郡上踴り),德島縣的阿波舞(阿波踴り)和秋田縣的西馬音內舞(西馬音內の盆踴り)。
①郡上舞
郡上舞以歌詞「出郡上八幡町時,不下雨也溼衣袖」而聞名。距今已有420餘年的歷史,已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
郡上舞的活動時間在7月至9月,在長達2個月之久的慶祝中,10種舞蹈在八幡町內各處輪流上演,狂歡的氣氛在盂蘭盆節的4天裡推向高潮:從晚上8點一直到第二天凌晨4、5點,「徹夜舞」都將持續表演。
②阿波舞
阿波舞因「舞也阿呆,看也阿呆,同為阿呆,不如一同跳舞」的口號被日本民眾所熟知,是擁有約400年的歷史,在德島縣(舊阿波國)內各地的市鎮村中舉辦的盆舞活動。
每年的8月12日至15日期間,阿波舞於這裡舉辦,僅僅4天裡就有100萬人以上造訪德島。
白天,由幾十人組成的團體在舞臺上表演「選拔阿波舞」。
到了傍晚街上更加熱鬧,在市中心公園可以近距離觀看舞蹈,遊客也可以參與鬥舞。舞蹈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半左右,節日的氣氛被推到高潮。
③西馬音內舞
西馬音內盆舞全名為秋田縣雄勝郡羽後町西馬音內盆舞節,每年8月16日至18日在西馬音內本町街舉行。
盆舞先由小孩開始舞蹈,隨著舞蹈的圈子越來越大,身著豔麗服飾、蒙著面或頭戴彎帽的舞者登場,場面熱鬧非凡。
與充滿力度的伴奏相反,舞蹈的動作非常柔緩,手與腳配合的動作優雅而美麗,這正是西馬音內盆舞的特點。
2、送魂火
送魂火儀式是為了把祖先的靈魂送到另一個世界。儀式大致上分為兩類,分別是「山的送魂火」和「海的送魂火」。
①「山的送魂火」
最著名的「山的送魂火」儀式是每年8月16日,在環繞京都盆地的群山的半山腰上,用篝火描繪出巨大文字的「大文字五山送火(京都五山送り火)」。
這是從江戶時代就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儀式,和葵祭,京都祗園祭,時代祭並稱京都傳統四大祭。
②「海的送魂火」
「海的送魂火」的代表性儀式有「燈籠放流(燈流し)」。
燈籠放流雖都是為了祭奠先靈舉行的儀式,但根據地區不同也會有些許差異。較著名的有8月16日舉行的京都嵐山燈籠放流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日本的盂蘭盆節是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傳入的,現在卻發展成為了一個重要性僅次於新年的重大節日。那些熱鬧的祭典、歡慶的舞蹈、震撼的送魂火、唯美的燈籠放流……無一不令人嚮往。
在傳統節日的保護以及傳統文化的發揚方面,日本確實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