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這樣影響天氣

2020-12-16 四川日報

人工這樣影響天氣

氣象工作者檢查已搬運上飛機的液氮。

飛機起飛前,氣象工作者再次核對作業內容。

郫縣團結鎮作業點工作人員正在安裝用於人工增雨作業的火箭彈。

氣象工作者正在往飛機上搬運液氮。

用於增雨作業的火箭彈。

    呼風喚雨,為天「洗澡」——
    「056,056,115呼叫。準備發射。」隨著電鈕按下,「砰」的一聲巨響,濃煙滾滾中火箭彈向天空呼嘯而去。10月29日凌晨2點15分,郫縣團結鎮炮點中傳出的響聲,打破了夜空的寧靜。原來,這是一次人工增雨作業。
    隨著秋冬季節到來,霧靄沉沉的天氣增多,利用人工增雨來除霾已成為一種科技手段。人們通過人工影響使天氣現象朝著預定的方向轉變。
    近期,四川已成為西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中心所在地,承擔著協調西南6省區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重任。人工影響天氣有哪些技術?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記者進行了探訪。
□本報記者 陳四四/文 桑清/圖
知識庫
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
    1946年,美國科學家雪佛爾等人發現,乾冰和碘化銀可以作為高效的冷雲催化劑,增加雲中的冰晶數量,進而增加雨滴的數量和直徑,提高雲降水的轉化率。這一發現,開創了人工影響天氣的新時代。從那時起至今,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後開展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試驗。
    我國最早的人工增雨是在上世紀50年代。1958年,吉林省出現60年未遇的乾旱,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吉林省政府聯合開展了首次飛機人工增雨試驗,使用杜-2型轟炸機,在雲層播撒了將近200千克食鹽,獲得成功。如今,我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已達世界第一。
A
現場直擊:飛機穿雲「降雨」
    截至10月底,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今年已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40多架次,成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也開展了14架次。而在上世紀70年代,飛機人工增雨作業還只是用於應急性抗旱,一年僅進行20來架次。
    10月29日,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廣漢分院停機坪。一架名叫「狀元」的小型商務飛機,馬上要執行一項「特殊」任務——人工增雨。
    此時是晚上8點,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飛機作業科副科長田澤彬正在忙碌著。個子瘦小的田澤彬站在飛機機艙門前,用力將門旁鐵架上的一個大鋁罐推上飛機。鐵架上,這樣重達80斤的鋁罐一共有4個。
    飛機機艙很小,放上4個鋁罐後,田澤彬轉身都有點困難。「罐裡裝的是液氮,是作業催化劑。」他告訴記者,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就是在雲層中播撒液氮。「這些液氮就像是一粒粒細微的『種子』飄散在雲層之中,不停吸收雲中的水汽和小雲滴,使自己成長壯大,並最終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
    在四川,使用液氮比用碘化銀煙條增雨更適合。原來,罐內的液氮溫度在-192℃,當雲中溫度在-5℃到0℃時,液氮播撒到雲裡就會發生催化反應,四川的溫度比北方要高一些,所以更常使用液氮。
    隨後,田澤彬開始安裝電腦。經過改造的飛機,駕駛室外只有兩個座位,一個面向機艙門,一個面向飛機尾部。田澤彬將其中一個座位的小桌板打開,將一臺手提電腦放在上面,然後用透明膠條將電腦固定在小桌板上。電腦要連接空地傳輸系統設備,相連的數據線也用透明膠條捆綁好。「飛機是在雲中穿梭,不固定好很容易掉到地上。」他就遇到過因為飛機太顛簸,數據線脫落,造成信號斷掉的情況。
    這時,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飛機作業科科長餘芳在等候作業空域審批通知。此次飛行區域是巴中平昌縣、廣安市和重慶梁平縣、長壽縣、銅梁縣,行程900多公裡。「進行飛機人工增雨作業之前要提出空域申請。」她說,等候一兩個小時才能飛行是很正常的事,有時常規空域很忙,只能放棄。
    這次運氣很好,9點得到可以飛行的通知,一行人連忙朝停機坪奔去。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工作人員陳國學和任富建負責此次增雨作業。
    飛機向漆黑的夜空飛去。據任富建介紹,在空中得到可以播撒的指示後,他先用手電筒觀察機窗外的情況,看是否有結冰,再將一根軟管插入液氮罐中,軟管的另一頭與飛機艙外的一根管子相連,液氮通過管子向機艙外播撒。20分鐘左右,一罐液氮即播撒完畢。在任富建操作的同時,一旁的陳國學記錄著各種數據,並和地面指揮中心時刻保持聯繫。
    此時的指揮中心也是一片忙碌,牆上的大屏幕上顯示著雷達監測到的天氣時況,兩側的4個小屏幕上則顯示著雲中溫度溼度測量儀等設備觀測到的範圍、溫度、飛機播撒軌跡等信息。指揮人員通過各種監測數據,結合空中雲的狀態,及時向飛機上的人員發出指令。
    這次人工增雨作業進行了近3個小時。等飛機返回廣漢,餘芳等人將設備收拾完畢,已是深夜12點多。由於四川夜雨較多,人工增雨幾乎都是在晚上進行,所以工作人員也幾乎都成了「夜貓子」。
B
高炮火箭為天「洗澡」
    由於空氣汙染狀況加劇,空氣汙染的季節性越來越模糊,人工影響天氣開始從應急手段轉為常用手段。除了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外,在成都,自2010年起,每年地面人工增雨作業平均也有30多次。
    11月1日至5日,成都市君平街,空氣品質監測器上,連日來空氣品質指數在55左右。就在此前一周,空氣品質指數還在200左右徘徊。空氣品質指數降低,空氣品質好轉,與幾天前的「洗天」密不可分。
    10月28日一早,成都市氣象臺觀測到有降雨過程,成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就忙開了,用於人工增雨作業的炮彈、火箭彈也陸續送往各炮點。
    晚上9點,記者驅車前往郫縣團結鎮炮點,這是離成都市區最近的一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當記者到達時,看見用於增雨的火箭發射架用油布包裹著,已經固定在一輛敞篷汽車的車廂上。10點半,團結鎮炮點副班長李昌奇拆開油布,檢查火箭發射架等設備,火箭發射器就連在架子上。
    隨後,李昌奇從專用箱中取出4枚火箭彈,在本子上記錄下各自的編號。火箭彈大約有1米長,頭是尖尖的,後面有螺旋槳式的尾翼,它的飛行高度在7000米以下,但比高射炮彈射得高得多,而且攜帶的催化劑量也比炮彈多。火箭彈裝上發射架後,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李昌奇通過對講機向指揮中心報告後,開始等候發射指令。
    李昌奇告訴記者,為了飛機飛行安全,只有空域管理部門同意了,操作人員才能開火。不過,每次能給的也就只有一兩分鐘,而且時常要等到半夜兩三點才能進行作業。等待時,記者翻看他們的作業記錄,幾乎每個月是兩三次,密集時差不多是一周一次。
    直到10月29日凌晨2點15分,對講機突然響起,指揮中心傳來發射指令。李昌奇趕緊衝到桌邊,迅速按下發射按鈕,只聽「轟隆」一聲巨響,煙霧瀰漫,火箭彈拖著一道火光向天上飛去。緊接著,第二枚、第三枚、第四枚火箭彈也騰空而起。過了差不多一分鐘,空中才傳來沉悶的爆炸聲。
    成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韋巍介紹說,成都共有45個固定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當天有11個火箭作業點進行了人工增雨作業。「人工增雨有消除汙染的作用。」韋巍說,成都的天氣有個特點,秋冬季節汙染比春夏季節更嚴重,這與成都的地理位置、天氣狀況都有關係。成都位於盆地,上空的逆溫層猶如一個鍋蓋蓋在城市上空,空氣對流出不去。成都秋冬季,空氣中水汽多、溼度大,卻又不足以形成降雨。可是,這些水汽又使懸浮在空氣中的汙染物溶解,或者附著在水汽上,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因此,利用人工增雨增加城市降雨,給天「洗澡」,可以減輕汙染。
    每次人工增雨作業之後,專家們會將增雨效果與空氣品質達優效果進行評估。近兩年統計,成都每年增雨量提高15%-30%,200以上的空氣品質指數,在人工增雨後好幾次都馬上降到100左右。如今,人工增雨消汙,成為成都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秋冬季的常規工作。
C
「呼風喚雨」用途眾多
    從避雷針開始,到往雲層裡播撒食鹽、乾冰和碘化銀,影響天氣的嘗試,很早就開始了。
    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高級工程師劉建西告訴記者,人工影響天氣的基本原理是在適當的天氣條件下,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人為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減)雨、消霧、防霜、森林防(滅)火、消除公共汙染等目的的活動。比如,向雲中播撒碘化銀催化劑,使雲中形成大量的人工冰晶,促進雲中過冷水冰晶化而加速形成降水。播撒吸溼性催化劑(氯化鈉等)促進雲滴粒子加速向降水粒子轉化。
    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如今技術手段都有較大提高。
    劉建西還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他進行飛機人工增雨作業,多是運12等小飛機。那些飛機不是增壓艙,飛到4000公尺以上需要吸氧。有時飛機飛到對流稍強的雲裡,人就站不穩,只能趴著抓住扶手,作業催化劑也得靠手工播撒。當時,還沒有雷達、衛星等氣象探測設備,使用前蘇聯的雲物理探測儀器,是手工的,全靠人工間斷性觀測。現在,我國許多省區已使用機載雲物理探測設備,安裝在飛機上,能適時觀測、分析雲中狀況,氣象雷達、衛星雲圖、雷電觀測等也遍及各地,一些特種氣象探測設備也在不斷增加。有的地方使用上無人駕駛飛機進行雲探測和人工增雨作業。「當然,人工影響天氣不僅僅是人工增雨。」劉建西說,人工影響天氣還有人工防雹、人工消(減)雲霧、人工消(減)雨、人工防霜凍等等。「像開展室外大型活動之前,可以通過人工消(減)雨作業,最大限度地預防和降低不利天氣的影響。在風景區、滑雪場進行人工增雪作業,則能增加冰雪景觀。涼山州是全國第三大菸葉種植區,最怕冰雹,該地區每年實施人工防雹作業非常多,每年要發射高炮彈5-7萬發、火箭彈1-2萬多枚。」
    人工增雨作業在森林防滅火、增加水庫蓄水量、增加江河流域流量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2003年甘孜州道孚縣森林大火,劉建西帶隊前往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剛開始,一直沒有降水過程,無法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等到第三天晚上,具備人工增雨作業的天氣條件。20時後,當天空出現降水雲層,5部車載火箭和2門高炮齊發射,很快天降大雪,迅速撲滅了森林大火。

相關焦點

  • 人工影響,讓天氣少些任性
    原標題:人工影響,讓天氣少些任性 颳風下雨,本是自然現象。當其在特定時間以特定量級發生,則會衍生氣象災害。為防禦災害,氣象部門開出了一個「藥方」,即以人工方式對天氣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打散」即將落下冰雹的雲、為乾旱地區進行人工增雨等,以達到防災減災的效果。
  • 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足跡」
    隨後,1938年,美國科學家霍爾頓在麻省理工學院試驗站用吸溼性物質(氯化鈣)播入暖霧中進行消霧,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並獲得成功的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1939年,德國科學家芬德生從數以千計的降水雲觀測中證明,貝吉龍的假說是成立的,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理論,即「貝吉龍-芬德生」理論。下一個裡程碑,當屬美國人文森特·謝弗和英國人馮內古特。
  • 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首飛成功
    人工影響天氣無人機「甘霖-I」首飛成功 2021年01月07日 08:58:00來源:新華網   「在翼龍-Ⅱ無人機基礎上改進研製成功的『甘霖-I』是人工影響天氣領域的大型無人機系統,它具備遠距離氣象探測能力、大氣數據採集能力和增雨催化劑播撒能力,同時擁有可靠的防除冰能力,具備複雜氣象條件下作業能力,大大提高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效能。」中航(成都)無人機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設計師李屹東介紹說。
  • 貴州:確定2020年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春竹報導 近日,貴州省氣象局印發《2020年度貴州省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計劃》。2020年,貴州氣象部門將根據重點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以及乾旱、冰雹多發鄉村的人工防雹增雨作業需求,科學布局和調配飛機、地面作業裝備,積極實施常態化生態修復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為貴州防災減災、扶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提供人工影響天氣服務保障。2020年,貴州省人工防雹保護面積將達到5.5萬平方公裡,力爭防雹作業有效率達85%以上,人工增雨作業覆蓋面積將達到12萬平方公裡。
  • 國內外人工影響天氣行業需求情況及前景分析
    國內外人工影響天氣行業需求情況及前景分析(附報告目錄) 1、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具分類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具是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時播撒催化劑的設備,因所採用的催化劑和播撒方法的不同,人工影響天氣所使用的作業工具也不一樣
  • 聽百姓說,人工影響天氣如何改變生活?
    原創 心繫民生的 中國氣象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繼2012年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意見》後,再一次出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綱領性文件。
  • 現代人工影響天氣的原理
    現代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改變雲的微結構,從而改變雲降水的發展過程,達到增加降水、防禦冰雹、消雲、消霧等目的。雲和降水的發生、發展是大氣動力熱力過程和雲中微物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
  • 中國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外媒發愁
    (觀察者網訊)為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等民生領域,我國於本月2日發布《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然而,中國這一服務國計民生舉動,卻讓一些外媒「焦慮」了。有外媒為中國此舉反映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而擔憂,呼籲世界引起重視;也有媒體藉機「陰陽怪氣」地指責中國此舉會對鄰國產生不利影響。《衛報》:中國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程,我們該為此憂慮「中國的這項舉動應引起世界對氣候問題的警覺。」
  • 「呼風喚雨」60年 高科技助力人工影響天氣事業
    其實,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為了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背後的科技支撐和基礎設施至關重要。我國自1958年起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 益陽:市領導調研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12月18日,湖南省益陽市副市長胡安邦一行到湖南省氣象局就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大氣汙染防治等開展調研交流,推動將益陽市納入全省飛機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範圍並加大作業力度。
  • 「人工影響天氣60周年專稿」專訪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甘肅人工...
    甘肅人影部門進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資料圖)每日甘肅網蘭州8月24日訊(記者王佔東 實習生陶豔莉)2018年是全國人工影響天氣60周年。在甘肅省人工影響天氣60周年座談會召開前夕,每日甘肅網記者就甘肅省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專訪了甘肅省氣象局副局長張強。
  •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此時印發《意見》,強調推進高質量發展,明確「十四五」期間的宏偉藍圖及到二〇三五年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展的遠景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認可,是推進引領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賦予了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新使命新任務。  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 酒泉:市領導現場調研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作
    12月8日,甘肅省酒泉副市長郭奇志來到祁連山腹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現場調研增雪作業,慰問一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  在規定的申請作業時間內,作業人員迅速進入崗位開展增雪作業,按照規範程序熟練操作。
  • 青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評估通過第三方評估
    12月1日,2020年青海省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評估報告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今年是青海省首次開展了第三方效果評估,旨在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效果評估結果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 人工影響天氣靠「祈禱」!?《天氣之子》,差評?
    當然了,一般氣象類公眾號小編都從科普人工影響天氣、積雨雲等入手了。「中國氣象」能有「一般」的小編嗎?(籲…………)影片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在出現罕見連日降雨的日本東京,一位15歲、能帶來短暫晴天的「100%晴女」天野陽菜,做著一份「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
  • 2035年我國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科技服務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未來一段時間人工影響天氣的發展目標,即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人工增雨(雪)作業影響面積達到550萬平方公裡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
  • 中國氣象局出臺文件規範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站點設置及運行基本...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若馨報導近日,中國氣象局制定印發《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站點設置及運行基本條件(試行)》(以下簡稱《條件》),進一步強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綜合監管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水平,促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 葫蘆島標準化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庫項目獲評省創新工作項目
    葫蘆島標準化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庫項目獲評省創新工作項目 作者:葉詠梅 陸平 2018-02-01 14:31   來源:葫蘆島晚報     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我市標準化人工影響天氣彈藥庫項目日前被評為全省氣象部門創新工作項目。
  • 中國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外媒渲染:對世界氣候是一種「威脅」
    我國在很早就推行的「南水北調」和人工贈雨等工程,而這一些舉措也是為了均衡南北方的水資源。我們知道,在西北一些地方還有很多區域面臨水資源短缺的現象。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現象,我國於本月2日發布《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 中國人工降雨技術成熟成功,印度憂影響全球氣候,專家:杞人憂天
    在中國,隨著國力增強,我們應對洪水的手段越來越成熟,而應對乾旱、冰雹等極端天氣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了,中國現在人工降雨作為一種技術,已經非常成功成熟,這時候印度的專家們酸勁兒就上來了,他們憂慮這樣做會影響全球氣候,而我們的專家則直言相告:你這是杞人憂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