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蒼南,碗窯古村。
自明清時代搭建山坡吊腳樓和就地取材制瓷300年,村落盤山而建,村民臨水而居,還秀藏著浙閩交界處最美的巨瀑——三折瀑。
在這裡,依山而建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和八角樓等古建築在默默訴說著往事。
古村落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舊稱蕉灘。位於風景秀麗的玉龍湖上遊。融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臺於一體的碗窯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村民仍完整保留著300餘間清初樣式的古建築。
古村因其保護完整,以及獨特的村莊結構,村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們譽為「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古道、古樹、古村落,六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踏著青石鋪就的階梯,穿梭於老宅、古戲臺、古窯廠之間,感受著碗窯古村曾經的輝煌與滄桑,如今的古樸與深沉。
碗窯由頂窯、半嶺兩部分組成,村落裡傳統民居、作坊、水圳等建築至今保持較好,現村中尚保持陶瓷燒製作坊5000多平方米,明清傳統民居尚保存30餘座300多間,在2011年1月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碗窯古村最有特色的是山地木構村落建築群。陳氏祖宅始建於清代,二層木結構,由門臺、青石圍欄、正房、廂房、地下室組成,佔地約630平方米,自成院落,是典型的碗窯古民居。
這裡的八角樓、吊腳樓也是浙南民居難得見到的。一幢幢滿是歲月痕跡的木樓,在群山和流水的懷抱裡,默默見證歷史變遷,遠遠望去,好一副錯落有致的聚集景象,真正讓人感到碗窯的興榮。
三官廟同戲臺相對而築,中間相隔天井,是村落中保存完整的一處清代木構建築,由月臺和正殿組成。三官廟前殿頂部置有重拱圓形藻井,藻井旋形而上,像個大銅罩,俗稱「田螺鑽」。旋型由16根龍角形木柱彎旋而上,每根木柱用硬木雕成「鬥子」,共265塊,連接成龍角型。
古戲臺為鬥拱木結構,鬥形與弓形橫木相互卯榫嵌合銜接,形成上大下小的託座,縱橫交錯,逐層挑出,共有16旋,高3米,最大直徑4米。戲臺四角立柱,平面呈方形,屋面蓋瓦,歇山造,外觀呈亭臺狀,造型典雅精緻。戲臺上方藻井繪有近百幅戲曲故事人物壁畫,內容豐富,線條流暢,造型誇張,色彩鮮豔。
由於「三官廟」與古戲臺相對而立,通過廂房形成一個連體建築群,可容納1300多人同時看戲。不管颳風下雨,臺上照演,臺下照看。據說當時戲臺下販瓷客商雲集,戲臺演出幾乎從未間斷過,可見當時的繁華熱鬧。
村落中龍窯尤其醒目。由土磚建成,沿著山坡依山造勢,層層疊疊,共有17級,故稱龍窯。龍窯以制碗為主,以荷花蓋碗最負盛名。早在300多年前,碗窯便是清代浙南地區燒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生產的陶瓷器皿還遠銷東南亞諸國及臺灣地區。
清末民初,碗窯制瓷業最為鼎盛時,碗窯古村共有龍窯18條,村中現在唯一完整保留的一條古龍窯為清康熙年間王氏所建。路廊一側爬滿野藤的高大院牆內,一隻高大的煙囪頂天而立,這碩果僅存的碗窯煙囪可以說是碗窯古村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碗窯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制陶的古老生產方式,用手曳引的車盤,世世代代還在轉動著的水車水碓。村裡仍有手工制瓷非遺傳承人堅守在碗窯,為遊客表演手拉坯「瓷藝秀」。
古樸的村落之後,還私藏這秀美的三折瀑。由三個瀑布組成一個整體的懸瀑,水源出於玉蒼山脈,分三級瀉下。每級瀑布高40餘米,均有碧潭承接,一層寬約5米,石壁外突,水流從上方瀉下,與石壁相撞,水花四濺,下承圓潭約寬15米,二層略寬,石壁平整,水流瀉下如白練,下有直徑1米的圓柱深潭,三層寬6米,瀑布噴珠濺玉,瀑下有米篩潭。其中第二折落差最大,氣勢磅礴。
此外,如今的碗窯博物館,由朱氏古宅改建而成,是碗窯古村陶瓷文化的濃縮,展廳分工藝館和產品館兩個部分,陳列明初及清朝各時期民間陶瓷,展出的陶瓷實物均為當地不同年代出產的產品,包括有大圈碗、點心碗、酒壺、花瓶、菜油燈等,還有馬頭椅、車盤、車座椅等制陶工具,以及「碗窯的變遷」、「碗窯的工藝」等文字介紹。
白天的碗窯古村,淳樸而靜謐。碗窯古村的夜晚,淳厚的韻味中又帶著些許柔情。隨著夜幕降臨,清幽的夜色中流瀉著七彩的霓裳,古老的石子路,蜿蜒的棧道,奔騰的三折瀑,在燈光中有著一種別樣的韻味。
碗窯的古樸令人心醉,遊走於碗窯,心也隨之靜謐,澄澈的湖泊流水,湍急的飛流瀑布。碗窯既有厚重的歷史風貌又有輕快的生活氣息,600年來保護傳承的手工陶藝文化,是這個村落最珍貴的一顆明珠。
村子裡的老人們坐在家門口的石階上休憩聊天,這裡沒有遊人如織,也沒有各種攝影愛好者扛著長槍短炮的簇擁和喧鬧,有的只是晨炊暮靄、雞犬相聞中流露出的淡淡人間煙火氣息。六百年的古樸時光,仿佛飄蕩在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