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話︱繆崇群:茶館

2020-12-14 神州茶韻平臺

每個城市裡都有茶館,就是一個小小的村鎮罷,雜貨店盡可以闕如,而茶館差不多是必備的。一個地方的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薈萃,恐怕除了到茶館去作巡禮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適當的所在了。

在南京,大人先生們吃咖啡和紅茶的地方不算,聽女人唱曲子,又叫你看她的臉蛋兒,又給你茶吃的地方也不在此數。我所說的就是在這條從古便有,而且到如今還四遠馳名的秦淮河畔夫子廟的左右,貢院的近邊,一座一座舊式的建築物,或樓,或臺,或居,或閣,或園……都是有著鬥大的字的招牌:有奇芳,有民眾,有得月,有六朝……這些老的,道地的帶著南京魂的茶館。

喝茶,並不是我所好的一件事,不過這些古雅的招牌,確曾給我一種誘惑和玄想;如果有人對我說某爿茶館裡還留著一個當初朱洪武喝水用的粗大碗,或是某一個朝代御廚房裡的破抹布我都會相信而神往,即使買一張門票進去看看也無不可的。不過這與喝茶是截然的兩回事,也許有一種考據癖的人,為考據考據某一塊招牌的來歷,館主人的底細,竟走了進去泡一碗茶吃,那就不在此例了。

進茶館的人,起碼是要求一點自由自在的,像北京的茶館裡要貼上「莫談國事」的紅紙條子,那是一種限制,反過來說,也未必不是給人一種方便一國事者國是也,張三談它,李四論它,混淆聽聞,免不了捉將官裡去,便惹得大家麻煩了。這裡的茶館倒沒有「莫談國事」的限制,不過走進門來,卻常常碰見八個字:

本社清真,葷點不入。

其實,上茶館的原無須談什麼國事;談國事的差不多是老爺,老爺們又無須上茶館了。上茶館的如果只要不用葷點,那麼在教的可以來,出家的也可以來了,大家都得著了方便。上面那八個大字,實際上恐怕還是以廣招徠的一種作用罷

茶,從早賣到天黑為止,客人總滿座,並且像川流般的一刻也不停息。上午九十點鐘和下午三四點鐘的光景,茶館簡直成了蜂窩:那麼多的蜂子向裡頭鑽,又是那麼多的蜂子朝外邊擁。到了星期日便更熱鬧起來,如果用譬喻,就只好說蜂群和蜂群打起仗來,蜂窩的情形你再想想看罷。

在我的最無聊的日子中,我有時也作了一個無頭似的蜂子向外邊飛,嗅著了那有著雪茄菸和粉脂香的「高貴」的地方連連打著嚏噴回來,撞著了窩一般的地方便把自己當作了他們的一員了。

聽見了嗡嗡……不絕的聲音以後,我不但覺得神情自由起來,而且立刻有些飄飄然了。坐定了,我看見壁上掛著兩塊橫額:

竹爐湯沸

如聽瓶笙

典故我懂得的極少,因為茶館進了幾回,對於這兩塊橫額上的句子的意思和出處,仿佛才漸漸領會了一點滋味。我拿蜂子比茶館的情景,也許是太俗太傷雅了。

樓上喝的大約是「貢針」,每碗小洋七分。樓下的便宜一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茶葉稍次一點的緣故,或者故意地以一分小洋作成一個等級。我以為等級不等級的倒算不了一回事,怕上樓的人還可以省一分錢,正如同近視眼的人去看影戲,你請他坐在後面他反不高興似的。

無論樓上或是樓下,茶房對於客人的待遇卻是有著一種顯而易見的記號。不在乎的隨他,不懂得的也就根本無所謂了。

這是由我的觀察而來的,(我可沒有看過什麼《茶經》,我想《茶經》上也絕不會有這種記載或分類。)在同一個茶館,甚至於同一個茶桌上面,我們可以找出三種不同的茶具:

一,紫色的宜興泥的壺泡茶,大紅蓋碗或小白杯子喝茶。

二、大紅蓋碗泡茶,大紅蓋碗喝茶。

三、大紅蓋碗泡茶,小白杯子喝茶。

這三種不同的茶具,大約是代表著三種不同性質的茶客。第一種是老而又熟,來得也早。差不多還是上午、下午都到的主顧。第二種則不外是熟人,資格雖不見得比上邊的那種老,但在地面上或許都有些為人所知的條件:當槓夫的頭目也罷;當便衣的候補偵探也罷;當鴨子店的老闆也罷……因為事忙,不常來,來時又遲,宜興壺分不到他的份上,於是把泡茶的大紅蓋碗給他當吃茶的杯子,不能不說恭而且敬了。第三種便是普通一般的茶客,為喝茶而來,渴止而去。

除了第一種之外,其餘兩種的大紅蓋碗底下,都配著一個茶託子,這託子的用處並不專在託茶,它還附帶著是一種帳目的標記,如果帳目已經付清,那麼它也就被拿走了。在這種約法之下,我想,倘使有人把這茶託子悄悄地帶走,白吃一次茶,叫他無證可據,倒是一件歹人的喜事哩。好在這種歹人或許並沒有,否則真是「防不勝防」了。不過把三種茶客比較起來,後兩種的信用在茶房的眼中恐怕總不會比上第一種的。他們用宜興壺泡茶,而壺底下壓根兒也不曾有過一個什麼壺託子的。

雖然是茶館,但變相的也可以算作一個商場。吃的東西有乾絲、面、舌頭形樣的燒餅、糖果、紙菸……用的東西有褲腰帶、毛刷子、捶背的皮球、孩子們的玩具………還有,那一隻一隻黝黑的手,伸到你的面前,不是賣的,你拿一個銅元放在那手的中心,它便微顫著縮回去了,你願意順著那隻手看到他的臉麼?你將看見了什麼呢?正是當著你的所謂「茶餘飯後」,那一道一道從枯癟了的眼睛裡放射出來的飢餓的光芒!你詛咒他麼?你也知道他在詛咒著誰麼?……

有一次,有一個人問我要不要好貨,說著,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提箱,提箱裡又是幾個包來包去的包兒,結果拿出了一副一副的眼鏡子。

「你看,真水晶,平光,只賣十二塊錢一副,再公道沒有了。」

他看我不作聲,眼睛不住地盯著他,知道我的眼睛不像戴眼鏡的樣子,轉身又走了。眼鏡賣到茶館裡來,我感覺到上茶館仿佛是一件頗需明察的事了。

賣眼鏡的既有,還可惜沒有看見人來鑲牙。

其次,賣印著女人們大腿的畫報特別多;賣耳挖的也特別多。

在茶館裡最好懂得當地人的話,留心一點旁人的舉止,對於自己也是有乖可學的。有一次一個鄰坐的茶客囉囉嗦嗦說:

「……太難了,鼻子怎麼也不能大似臉的;鼻子還能大似臉嗎?」

此後,我知道茶資七分,小帳頂多也過不去七分了。茶房歷來是貪多無厭我心裡已經記住了這樣的俏皮話,將來足可以對茶房如法炮製了。

好在我也不想喝他們的宜興壺或大紅蓋碗,我這個茶客是可有可無,算不上數;不過要真地把鼻子逞得像臉那麼大,甚至於比臉還大時,我想那宜興壺和紅蓋碗在茶房眼光中又是可有可無,算不上什麼了——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把你標誌上第一,而種的好主顧,把那紫泥壺和紅蓋碗端在你的面前了。

如果不走這條捷徑的話,我想等罷,那時候我將有著長白的鬍鬚,或者也可以給他們寫上一兩塊新鮮的橫額了?

一九二三,六,十八,京

(選自《晞露新收》,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1946年版)

繆崇群

(1907年-1945年) ,筆名終一,江蘇六合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貧病交迫,享年三十八歲。他多才多藝,著作甚豐,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都有耕耘和收穫。代表作:《唏露集》、《石屏隨記》、《眷眷草》、《暗露新收》。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茶人茶話︱繆崇群:茶館
    每個城市裡都有茶館,就是一個小小的村鎮罷,雜貨店盡可以闕如,而茶館差不多是必備的。一個地方的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薈萃,恐怕除了到茶館去作巡禮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適當的所在了。進茶館的人,起碼是要求一點自由自在的,像北京的茶館裡要貼上「莫談國事」的紅紙條子,那是一種限制,反過來說,也未必不是給人一種方便一國事者國是也,張三談它,李四論它,混淆聽聞,免不了捉將官裡去,便惹得大家麻煩了。
  • 茶人茶事:茶館·茶友·茶人
    中山區茶館文化非常發達,海軍廣場北部1平方公裡的區域內估計至少50家茶館。中山區人民的生活品質,由茶館可見一斑。這些茶館零零散散,分布在大街小巷深處,大多風格簡約雅致,文化氣息濃厚。我那時剛剛開始學茶,興趣正濃,去過很多茶館,從心裡感謝那些茶館的主人,教給我品茶的知識和方法,使我迅速成長為一名徹頭徹尾的茶人。因為喜歡,對茶館有特別的情懷,坐下來就不想走。因為愛好,對真正有造詣的茶人敬佩有加,喜歡和愛茶懂茶敬茶的人一起交流。毛君是我習茶的啟蒙老師和摯友。
  • 茶人茶事:茶館·茶友·茶人
    中山區茶館文化非常發達,海軍廣場北部1平方公裡的區域內估計至少50家茶館。中山區人民的生活品質,由茶館可見一斑。這些茶館零零散散,分布在大街小巷深處,大多風格簡約雅致,文化氣息濃厚。我那時剛剛開始學茶,興趣正濃,去過很多茶館,從心裡感謝那些茶館的主人,教給我品茶的知識和方法,使我迅速成長為一名徹頭徹尾的茶人。因為喜歡,對茶館有特別的情懷,坐下來就不想走。因為愛好,對真正有造詣的茶人敬佩有加,喜歡和愛茶懂茶敬茶的人一起交流。毛君是我習茶的啟蒙老師和摯友。
  • 茶人茶話︱周作人:喝茶
    比如茶人茶話專欄文章,摘選自三聯書店出版的《茶人茶話》一書。該書收錄了眾多文人墨客關於茶的文章,字裡行間,處處皆是生活中的茶文化,樸實而有趣。之後茶韻君將與你共讀王玲所著《中國茶文化》。茶友們如果有想要閱讀的書籍,也可以在文章底部或後臺給茶韻君留言,茶韻君會儘量滿足大家的要求。茶韻君願與你共同進步,做中國茶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
  • 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繆崇群,正是民國時期散文創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都頗為生疏。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然而幾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冷落甚至遺忘的作家!一繆崇群,筆名終一,江蘇六合人。1907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 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繆崇群多才多藝,著作頗豐,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都有耕耘與收穫,但傾其畢生心血的還是散文創作。繆崇群繆崇群的短暫一生,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少年求學時期。繆崇群原籍江蘇六合,但從小生活於北平。
  • 茶人茶話︱金受申:喝茶(二)
    京人通稱為「連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品讀 | 坂井洋史:《繆崇群文存》編後記
    總之,僅看他的部分散文作品還不夠全面理解繆崇群文學業績的完整面貌。此次把小說和翻譯兩方面的文字也全部收錄本書中,能夠給讀者、研究者提供比較充分的閱讀/欣賞/研究依據,我認為是本書對於讀書界、學術界的主要貢獻之一,聊以自慰。  還有一個情況要交代一下:繆崇群曾在1930年代的一段時期任過南京中國文藝社《文藝月刊》的編輯。
  • 茶人茶話︱秦瘦鷗:俗客談茶
    數十年來,我足跡所到之處,很少沒有茶室、茶館的。尤其是廣州、香港、揚州、蘇州、重慶、成都等地,解放前茶樓林立,儼然成為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解放後由於各種因素,茶樓已不再發展。有不少茶室則併入餐廳酒樓,成為經營項目之一。但並沒有影響人們愛好喝茶的習慣,我看今後也不會吧。
  • 茶人茶話︱金受申:喝茶(二)
    京人通稱為「連蕊」,寫於茶館茶牌上的,只是珠蘭茶中的一種名稱。珠蘭茶顏色清淡而非龍井,亦非素茶,非靜心人不能辨其妙點。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茶人茶話︱秦瘦鷗:俗客談茶
    數十年來,我足跡所到之處,很少沒有茶室、茶館的。尤其是廣州、香港、揚州、蘇州、重慶、成都等地,解放前茶樓林立,儼然成為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解放後由於各種因素,茶樓已不再發展。有不少茶室則併入餐廳酒樓,成為經營項目之一。但並沒有影響人們愛好喝茶的習慣,我看今後也不會吧。
  • 茶人茶話︱蘇雪林:喝茶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茶人茶話︱ 袁鷹:清風小引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茶人茶話︱金受申:喝茶(一)
    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菜市場也有茶葉店,你猜明月茶人是咋想的?
    日前,武漢首家3.0版菜市場正式亮相,昨日,筆者走進武昌水果湖的首家3.0菜場,驚奇的發現一家茶館--明月茶人正式開業。把茶館開進菜場,真的是應了那句老話:柴米油鹽醬醋茶!
  • 尋找茶館的靈魂
    11月14日下午,在前門大街的老舍茶館內,茶館標準化推廣管理委員會組織的「茶藝師服務及標準」公益培訓活動,吸引了近100位來自各大茶藝館的店長。  和靜園茶人會館的創始人、有著東北第一茶人美譽的王瓊開堂授課,不講茶道精髓,不講理財之道,她所傾囊相授的只有「和靜園茶藝師的服務標準」,因為在她看來,這就是培育忠實客戶、給茶客帶來溫暖的關鍵所在。
  • 杭州茶人、茶事、茶文化,盡顯杭式氣韻
    茶如人生,每個茶人有自己的茶道  茶是一種人生,按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茶,是人處在草木之間。著名茶人王旭烽在紀錄片《茶,一片葉子的故事》中寫到,茶是人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內心的態度,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因茶而生,以茶為伴,他們叫做茶人。
  • 明朝茶館是什麼樣?蓬勃的茶文化是如何誕生?茶館有何特色服務?
    由於面向群體的不同,我們將其分為大眾茶館和高端茶館兩個部分來分析。一、多元化發展的大眾茶館嘉靖年間所開設的眾多茶館,大多是大眾茶館。雖然叫做茶館但它們實際上的功能仍像酒館一樣,是為了滿足一般市民飲食和玩樂消費需求。而這種客戶需求也導致了大眾茶館多樣化的服務特色。
  • 茶道茶人 茶德禮儀
    茶道的角色是茶人,從古至今,從海內到海外,幾乎無處不無茶人,無時不有茶人。一個人,只有當他對茶產生敬意時,才能成為新的茶人和愛茶人!茶既是靈魂之飲,以茶載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無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會飲茶修身養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 茶人茶話︱蓮影:蘇州的茶食店
    原載《紅玫瑰》第7卷第14期,1931年版)本文節選自書籍《茶人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