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2020-12-14 澎湃新聞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三十年代前後,湧現了一批以很大精力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如豐子愷、梁遇春、方令孺、吳伯蕭、繆崇群、何其芳、李廣田、陸蠡、麗尼等等。他們在散文領域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有的甚至成了一代名家。他們以自己的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表現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風貌;在藝術上,他們的作品更有著各自鮮明的創作特色,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五四以來散文創作的業績。繆崇群,正是民國時期散文創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都頗為生疏。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然而幾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冷落甚至遺忘的作家!

繆崇群,筆名終一,江蘇六合人。1907年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貧困交迫,1945年1月,正當人生年華正茂之際,卻以肺結核溘然病逝於重慶北碚江蘇醫院,年僅三十八歲。

繆崇群多才多藝,著作頗豐,在小說、散文、翻譯等領域都有耕耘與收穫,但傾其畢生心血的還是散文創作。他於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以後在短短的十餘年間,僅在散文方面就奉獻出:《晞露集》

(1933年2月北平星雲堂)

、《寄健康人》

(1933年11月上海良友圖書公司)

、《廢墟集》

(1939年9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夏蟲集》

(1940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石屏隨筆》

(1942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和《眷眷草》

(1942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等六部集子;病逝以後,他的好友韓侍桁和巴金先後又為他編選了《晞露新收》

(1946年2月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

和《碑下隨筆》

(1948年1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兩部散文集。此外,還有不少作品沒有收集,散見於當時的各種報刊。繆崇群的這些散文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風貌,留下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烙印,顯示了他在散文創作方面的獨特風格及其發展軌跡。

繆崇群

繆崇群的短暫一生,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年求學時期。繆崇群原籍江蘇六合,但從小生活於北平。父親是大學教員,母親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然而父母的關係卻不融洽,家中成員也多有疾病。還在他求學期間,哥哥、母親就先後病逝,如此沉重、陰鬱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曾說:「因為早熟一點的緣故,不經意地便養成一種易感的性格。每當人家喜歡的時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當人家熱鬧的時刻,自己卻又感到一種莫名的孤獨。」

(《晞露集·守歲燭》)

他善於觀察、思索,卻拙於交際、應酬,這種沉默寡言的孤僻習性一直影響著他的一生。他在北平讀完小學和初中,於1923年十六歲時轉入天津南開中學上高中,當時的同學有靳以、韓侍桁等,他們對他後來的生活和創作產生過一定的影響。1925年,他東渡日本,就讀於慶應大學文學系,1928年學成歸國。三年的異國生活使他既觀賞了日本的山川風光,接觸了日本的風俗民情,更體驗了日本不同人群之間的淳樸友愛和驕橫淫逸,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從事散文創作的一個豐富源泉。

第二階段,創作前期。少年的家庭生活和十幾年的求學生涯,給他的人生烙上了深深的痕跡,他自己也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因此,在他的前期作品中,這方面的題材佔著很大的比重。1928年歸國後,他便涉足文壇,勤奮寫作。他與魯迅有過通信、投稿關係,在《北新》《語絲》和《奔流》等刊物上發表過一系列作品。1930年,他在南京參加了中國文藝社,並擔任了大約半年的《文藝月刊》的編輯,很快即因與王平陵等人在編輯方針上產生分歧而辭職。就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巴金、楊晦等人,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於1933年先後出版了《晞露集》和《寄健康人》兩本集子,這是他前期創作的主要代表作;1939年出版的《廢墟集》,所收大都也是1937前的作品。在繆崇群的前期創作裡,主要描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及發生在周圍的凡人小事,如對亡母、情人的追懷之戀,對師長、同學的思念之情,對異邦生活的感慨描繪等等。他寫來如敘家常,明白曉暢,而又時時處處散發著深沉真摯的感情,顯示了他平實、精細的風格和善於抒情的特長。

第三階段,創作後期。「七·七」盧溝橋事變,如一聲巨雷,震撼了中華大地。兵戈相侵,國土淪亡,人民輾轉流離的悲慘遭遇,創痛深切的感憤情懷,都不能不反映到抱有正義感的作家筆下,故不少作家的作品大都以抗戰前後成為創作題材和風格的分水嶺,繆崇群也不例外。抗戰爆發後,他拖著虛弱的病體,輾轉流亡於湖北、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以教書為生,一度當過《宇宙風》雜誌的編輯,最後落腳在四川重慶。他於流亡途中,飽經風霜,世態百相盡收眼底。隨著生活的巨變,視野的開闊,他的散文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平實、精細、真摯和親切的基本格調未變,但作品中原來比較狹小的天地逐漸變得開闊,纖細的感情逐漸變得堅實,愛憎更顯分明,作品也更具時代感和戰鬥性。這些特點在他後期創作的《夏蟲集》《石屏隨筆》和《眷眷草》等集內都有比較充分的體現。1942年,他規劃了《人間百相》的宏大寫作計劃,設想對人情世態作一番心靈的探索,也想給世間的魑魅魍魎描下醜惡的臉譜。但是他只開了一個頭,病體就阻礙了他的工作。他困居在重慶北碚的最後兩年中,寫得很少。1945年1月15日凌晨,他因患肺結核大量咳血、長期不治而溘然病逝,當時報上刊載噩耗的標題是:一代散文成絕響!猶如蓋棺論定,令人痛惜。

繆崇群雖然一生短暫,但他卻擁有幾位過心之交,這是他最重視的精神財富。巴金就是他知心朋友中的一位。

巴金是當代中國最負盛名的作家,而繆崇群卻幾乎被遺忘了,長期默默無聞。而他們之間,卻存在著深沉而真摯的友情。1931年春,巴金從上海到南京,與當時《文藝月刊》編輯繆崇群初遇,馬上相識如故。巴金事後曾回憶這次見面:「我們談了將近一個半鐘點。這不是普通的寒暄,這是肝膽的披瀝,心靈的吐露。我沒有談起我的過去,你也不曾說到你的身世,可是這天傍晚我們握手分別時,卻像是相知數十年的老友。」是什麼東西使兩個陌生人一見如故呢?當時,巴金給他寄去了一篇叫《我的眼淚》的小說,是為紀念一個異國英雄而創作的。繆崇群看了很感動,準備發稿,誰知卻因此與雜誌負責人發生了爭執。為了這篇佳作的發表,繆崇群不惜以自己的辭職來堅持到底。巴金得知原委後,心中既感激,又很不安,於是很快又寄去一個短篇《一封信》,想以此換回原來那篇小說。最後,由於繆崇群的堅持,《一封信》和《我的眼淚》都先後發表了,而巴金也把繆崇群對自己的友誼長久地記在了心裡。

繆崇群對朋友的作品並非一味讚揚,作為一名編輯,他每次收到巴金的來稿後,總是認真地寫出自己讀後的意見,有時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作品中的缺點,他把這也看作是對朋友的愛和奉獻。1944年10月,巴金的名作《憩園》出版後,贏得了一片的讚揚聲,而繆崇群此時雖然已經不再當編輯,但作為一個精細的讀者,還是誠懇地為巴金指出了書中的一個「毛病」。而巴金也一直默默關注著朋友的寫作動向。抗戰中期,隨著對生活感受的逐步深化,繆崇群漸漸地不滿足於那些摹山水、寫風景、抒性靈、發哲理的純粹屬於內涵性質的小品文字了,他試圖探索人生,把視線移向社會上的芸芸眾生,這便是「人間百相」的寫作由來——他計劃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巴金在《碑下隨筆·後記》中說:「可惜病妨害了他的工作,他似乎只寫出了「百相」中的幾相。」確實,由於健康原因,繆崇群計劃中的百篇人物素描實際上只完成了七篇,發表在1942年福建永安出版的《現代文藝》上,總題目是《人間百相——自有其人列傳》,分別題為《將軍》《廳長》《鄒教授》和《詩人》,以及《閃擊者》《陳嫂》和《奎寧小姐》。繆崇群發願創作「人間百相」這麼宏大的以寫人物為主的作品,這對豐富散文的創作手法,提高散文的表現能力,明顯具有積極意義。當然,要寫好這樣的人物素描,對作家的生活根底和創作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從繆崇群已完成的七篇作品來看,他寫了將軍、官僚、教授、詩人、教會學生乃至小公務員、幫傭等等,可謂三教九流,豐富多彩;就人物性格而言,範圍廣,層次多,呈現出複雜多樣的特點。應該指出的是,既然寫「人間百相」,就應比較全面地反映社會上的各類人等,黑暗醜惡的現象固然要揭露,光明美好的事物也應頌揚。遺憾的是,在這組作品中,我們卻看不到有血有肉的光彩的正面形象。這個缺陷或許與作品尚未完成有關,但從總體考察,實在與作者的性格和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繆崇群的中學同學靳以對此曾作過較為中肯的分析:「他不喜歡這個世界,可是由於健康的限制,他只能枯守在那裡像一隻受了傷的野獸,甚至於連聲息都屏住了……也許他實在不願看這個世界了,他厭惡這『人間百相』;假使有一天,當著死去的人復活的時候,世界該變好了。那時節他會爬起來,用快樂的眼睛觀望人生,再繼續他的《人間百相》吧。」

(靳以《憶崇群》,刊1946年7月《文藝復興》第一卷第六期)

可惜,繆崇群沒能活到「世界變好」的那一天。

巴金

1945年1月15日,繆崇群貧病交加,在重慶溘然長逝,巴金聽到噩耗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時,為紀念良友圖書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趙家璧準備出版一本名叫《我的良友》的紀念文集,他向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二十位著名作家發出了約稿信,信中說:「擬仿美國出版《讀者文摘》中之特欄『我所最不能忘懷的人物』,請你寫你生平一位最不能忘懷而值得紀念的朋友。」1946年1月,《我的良友》一書在上海出版,開卷第一篇就是巴金寫的《一個善良的友人》,這是為悼念繆崇群而寫。巴金寫道:

我失去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我失去了一個愛我如手足的友人。那損失是永遠不能補償的了……你是不會死的。你給我們,你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九本小書。那些洋溢著生命的呼聲,充滿著求生的意志、直接訴於人類善良的心靈的文字,那些有血有淚、有骨有肉、親切而樸實的文章,都是你的心血的結晶,它們會隨著明星長存,會伴著人類永生。(巴金《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載《巴金選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巴金痛恨自己沒有為友人做什麼事,而事實上,繆崇群的創作,自始至終是得到了巴金的支持和鼓勵的。1933年,崇群的第二本散文集《寄健康人》就是在巴金的支持下得以出版的;以後,崇群的《廢墟集》《夏蟲集》《石屏隨筆》和《眷眷草》等主要作品,都是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崇群逝世以後,巴金又搜集了他的散佚之作和書信,於1948年11月出版了繆崇群遺作集《碑下隨筆》。巴金還曾有過出版《崇群書簡》和《崇群全集》的打算,並為之作出過大量努力。

就是在幾十年以後,巴金還是深深懷念著他心目中的善良友人,一代散文名家繆崇群。1985年9月,筆者為寫作以繆崇群為主題的畢業論文,並應百花文藝出版社之邀編輯《繆崇群散文選》,曾寫信向巴金求教。信發出後僅幾天,一封寫著顫抖字跡的巴金親筆信就飛到筆者手中,他不但仔細回答了筆者提出的疑問,還寄來了有關參考資料以表支持。遲至暮年,巴金的一顆心,還是火熱的。

巴金1985年9月20日致張偉信,信封

巴金1985年9月20日致張偉信,原件

繆崇群致巴金信,巴金寄給張偉的複印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巴金散文《鳥的天堂》實地遊記
    巴金1933年寫的一篇散文《鳥的天堂》,讓江門新會的這個湖區成為了現在的風景名勝。慕名而去,雖然沒有能夠像巴金當年一樣,可以自由把船停在樹下,拍掌引逗鳥兒們歡快鳴叫,但湖光樹色,百鳥飛舞的場面,還是令我久久回味。進入景區,就先被引去渡船。泛舟而上,開始進入如畫風景。
  • 巴金三訪泉州後遠赴橫濱 與「文都」情緣首次公開
    東南網10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謝明飛 文/圖)文豪巴金不僅三訪泉州,在此之後還到日本橫濱住在友人家中創作,留下一段故事。隨後她在《巴金文集》中果然找到了巴金對「黎瑞德」這個名字的說明,從而發現了他還曾以「黎瑞德」為名,遠赴日本橫濱創作。三次造訪泉州後遠赴日本橫濱原來,「黎瑞德」是巴金1934年11月遠赴日本橫濱時,開始使用的一個別名。
  • 耕石書屋 | 罕見的巴金書法,四個字飽含深意……
    文化 |人物| 書畫 | 生活| 家寬文化研究院出品五十年代,藍菊蓀先生在北京幸得多位當世名家賢達惜才,獲得諸老一同籤名支持,幸而成功舉辦了耕石書屋主人藍菊蓀先生書法篆刻及著述手稿展。俞平伯友人手跡貳拾壹/俞平伯古典學家,大教育家,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創始人任中敏友人手跡貳拾貳/任中敏大教育家,敦煌學家,國學大師,胡喬木的老師
  • 鳥的天堂 巴金散文筆下的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村莊天馬河上榕樹林
    鳥的天堂 巴金散文筆下的江門市新會區天馬村莊天馬河上榕樹林 天馬河上河心沙洲 不過,追尋著八十多年前巴金老先生的步履,親臨了「鳥的天堂」,感悟了人與自然的和睦共處,這也足以令人欣慰了…… 2020.7.15
  • 上海年味丨從宋慶齡的除夕菜單到巴金、柯靈的筆下記憶
    在宋慶齡的心目中,去北京是去上班,回上海則是回家。有一份1962年春節宋慶齡在上海家中過年的菜單,寫著:全鴨湯、水筍紅燒肉、魚、白斬雞、家鄉肉、臘腸、辣叭菜、菠菜……都是家常而不失上海本幫特色的菜餚,從一個微小的側面反映了宋慶齡儉樸的生活。
  • 巴金與臺灣文學的半世情緣
    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在晚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他1947年8月離開臺灣時的情景。那是巴金平生唯一一次訪問臺灣,只呆了半個多月,但這個美麗的小島和熱情的臺灣朋友,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70年後的今年6月17日,由上海巴金故居與臺灣《文訊》雜誌、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聯合主辦的「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在臺北開幕。巴金對臺灣朋友和臺灣文學的深厚感情,終於重新展現於臺灣觀眾眼前。
  • 全國散文名家南丰采風行活動啟動(圖)
    啟動儀式現場 黎興旺 攝 人民網南豐9月23日電(記者 秦海峰)9月23日上午,全國散文名家撫州30多位散文名家、學界精英,走進「世界桔都·休閒南豐」,採風創作,即興筆會。 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立華表示,這是一次全國各地散文名家對撫州南豐的體驗之旅,也是一次對贛文化的探秘之旅,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之旅。
  • 泉邊|吃魚何必杭州樓外樓,巴金黃裳遙指濟南匯泉樓
    文|魏敬群黃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山東益都(今青州)人,著名散文家、記者、藏書家、學者,出版專集數十種。1951年7月,黃裳作為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的隨團記者,和副團長巴金,團員靳以、方令孺等一起來到濟南。
  • 中國三十年代的散文名家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三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創作豐富多彩,一片繁榮景象,出現不少名家名作。何其芳(1912-1977)和李廣田(1906-1968),是這類散文的代表作家。他們與卞之琳合出過詩集《漢園集》,因而有「漢園三詩人」之稱。
  • 散文名家祝勇與阿來、梁平 鏘鏘三人說蘇東坡
    散文名家祝勇與阿來、梁平 鏘鏘三人說蘇東坡 「天府名人堂·文化傳習季」今日迎來揭幕站 散文名家祝勇。9月17日,「天府名人堂·文化傳習季」將迎來名人大講堂第一站:當代著名散文家、中國新散文領軍人物祝勇講蘇東坡。
  • 文壇巨人的愛情和友情:巴金、蕭珊和冰心的世紀感情
    古往今來,女人多了,事就多,但是影響巴金一生的這兩位女人卻是相處融洽,親似姐妹。巴金1904年生人,著名的大文豪,中國著名作家,無黨派人士,原名李堯棠,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的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 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攜新書來蓉 暢談散文寫作要義
    封面新聞 見習記者 陳荷 攝影報導在散文的寫作中能否虛構?作家為何要寫作?文學的使命是什麼?10月29日晚,三位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分別攜新書《一片葉子下生活》、《時間的形態》、《至情筆記》來蓉,在言幾又舉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會,與讀者分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心得。
  • 中國散文的「三座高峰」,到底高在哪裡?有沒有人能與其媲美?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果評選讀者心中喜歡的散文家,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各自的推崇者,誰都不一定服氣。但是,在文學史中有一種比較固定的方式,用一個最能體現時代特徵的作家來代表這個時代的某一個領域,並且得到了很多人的公認。
  • 【享讀】巴金這樣懷念妻子:一生只愛一個人!
    今天欣賞的文章是蕭珊去世六年之後,巴金寫的經典悼亡之作:《懷念蕭珊》。這篇文章裡,並沒有我們熟知的文學家的浪漫橋段,而是對一個愛人最樸實的娓娓道來。巴金夫婦與女兒小林攝於江灣復旦大學的宿舍時間很緊迫,醫生、護士們很快作好了準備,她給送進手術室去了,是她的表侄把她推到手術室門口的。我們就在外面廊上等了好幾個小時,等到她平安地給送出來,由兒子把她推回到病房去。兒子還在她的身邊守過一個夜晚。過兩天他也病倒了,查出來他患肝炎,是從安徽農村帶回來的。
  • 近現代文學大師|巴金書法作品選欣賞
    巴金(1904.11.25—2005.10.17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在上世紀70年代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下面請欣賞巴金的部分書法作品:
  • 茶人茶話︱繆崇群:茶館
    每個城市裡都有茶館,就是一個小小的村鎮罷,雜貨店盡可以闕如,而茶館差不多是必備的。一個地方的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薈萃,恐怕除了到茶館去作巡禮之外,再也沒有別的適當的所在了。喝茶,並不是我所好的一件事,不過這些古雅的招牌,確曾給我一種誘惑和玄想;如果有人對我說某爿茶館裡還留著一個當初朱洪武喝水用的粗大碗,或是某一個朝代御廚房裡的破抹布我都會相信而神往,即使買一張門票進去看看也無不可的。
  • 最治癒系暖心動漫——《夏目友人帳》大愛
    哈嘍大家好,今天倉鼠來和大家聊一聊我最喜歡的一部溫馨治癒類暖心動漫《夏目友人帳》,這部動漫一直是我們心目中最暖心的動漫,沒有之一。《夏目友人帳》是漫畫家綠川幸著作的漫畫。故事講述了夏目貴志從外祖母夏目玲子的遺物中得到了那些由契約書所做成的「友人帳」,他決定將友人帳中妖怪們的名字一一歸還。在夏目身邊,開始聚集起各種各樣的妖怪們。能看到妖怪的少年夏目貴志,與招財貓外表的妖怪斑一起,為大家講述一個個奇異、悲傷、懷念、令人感動的溫馨故事。
  • 李舫:成都韻致是散文
    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文藝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代表作有《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大道兮低回——大宋王朝在景德元年》《在火中生蓮》等,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長期擔任魯迅文學獎、中國兒童文學獎以及「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等獎項評委。主編大型文學書系「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等。
  • 品名家散文《閬中》,西華師大教授何希凡:靈犀不負江山秀
    王劍冰是散文名家,更是捕捉地域神韻的高手,其著名的《絕版的周莊》[1]使得他與周莊光芒互照,但閬中之能攝入王劍冰筆底,也許並非始發於作者的心動神馳。記得五年前的一個春天,南充市黨政齊邀各路散文名手沿嘉陵江採風創作,是為「全國散文名家南充行」,而作為全國四大古城之一的閬中,自然也就成了名家們傾情書寫的重鎮。
  • 散文名家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
    全國散文名家走進南丰情的賦予,譜寫出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這期,請欣賞董曉奎筆下的南豐《最是橙黃橘綠時》刊於《寶安日報》2020年7月12日董曉奎 供在五穀豐熟、大地流金的美好時節,我跟隨全國散文名家採風創作團來到了南豐,想不到,為期三天的採風居然是一場文火細煨的療愈之旅,收穫來得不動聲色,令我頗為意外,感念不已。為紀念曾鞏誕辰1000周年,南豐人傾城而動,大街小巷歡歌笑語,橘子也紅了。一系列形式豐富、全民參與的慶典活動,將這座小城的歷史內涵、文化意蘊、風格氣韻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