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後排左一)穿和服與武田一家的合影
東南網10月25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 謝明飛 文/圖)文豪巴金不僅三訪泉州,在此之後還到日本橫濱住在友人家中創作,留下一段故事。昨日,黎明大學舉辦《巴金與東亞文化之都》展覽與講座,首次公開學校圖書館館藏資料,揭開巴金與中日兩座文都城市的不解情緣。
黎明大學圖書館戴蓮治老師介紹,大約兩年前,她在整理巴金捐贈給黎明大學的圖書中,無意中看到個別書名頁上有「黎瑞德印」的紅色印章。戴老師覺得,如果是筆名,恐怕不會如此講究。隨後她在《巴金文集》中果然找到了巴金對「黎瑞德」這個名字的說明,從而發現了他還曾以「黎瑞德」為名,遠赴日本橫濱創作。
三次造訪泉州後遠赴日本橫濱
原來,「黎瑞德」是巴金1934年11月遠赴日本橫濱時,開始使用的一個別名。眾所周知,巴金曾在1930年、1932年和1933年三次造訪泉州,住在黎明高中和平民中學,也就是如今黎明大學的前身。
泉州成為青年時期巴金創作的源泉。在散文《黑土》中,他寫道,「我們南方的土地給我的印象太深了。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在那樣的土地上度過的。」
離開泉州後,巴金到上海,周邊許多親友曾到日本學習。一日聽曹禺說起日本的見聞,更堅定了巴金到日本看看的決心。
友人吳朗西將巴金以「書店店員」的身份,介紹給日本橫濱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武田博,希望巴金在日本期間能住在武田家。1934年11月,巴金坐船到橫濱港口時,武田夫婦和兩個女兒還專程來接「黎瑞德」。
以日本友人為原型創作短篇小說
戴老師這兩年查找許多資料,尋找到巴金在橫濱的一些有趣經歷。
當時武田時常誦經,還時常在家「作法」,甚至還幹擾到巴金創作。有一天,巴金在武田家寫作,武田突然來敲房門,說要為他驅鬼,弄得巴金哭笑不得。在武田家,巴金完成了短篇小說《神》、《鬼》、《人》的創作,回國後出版。在文中,主人公正是以武田為原型,描寫妄想從鬼的世界去尋求公道、找到精神慰藉的日本知識分子形象。
巴金在橫濱三個月期間還創作了童話《長生塔》,通過它咒罵蔣介石的統治像長生塔那樣一定要垮下來。其間,巴金還創作了散文《海的夢》、《繁星》、《過年》、《夢》;雜感《關於翻譯》、《幾段不恭敬的話》、《沉落》等。
1935年1月,巴金與武田一家老小合影。昨天黎大的圖片展中展出了這張照片,難得一見的是,照片左上角的巴金顯得年輕帥氣。穿著日本和服,與一家人合影,氣氛很是和諧。後來巴金離開橫濱,到了東京一段時間,才返回中國。
戴老師介紹,在《巴金文集》等資料中,巴金還提到武田大約在1936年造訪上海,特別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找到「黎瑞德」。巴金還請他吃了飯,回國後武田還來信致謝。據說抗日戰爭期間,巴金還給武田寫過信,勸說武田不要和別人一樣「傷害」中國。
□相關連結
巴金與泉州的淵源
本報2013年12月16日曾報導過巴金與泉州的一些淵源。在巴金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兩棵榕樹」,現在還屹立在黎明大學舊校區操場旁,如今已有六七層樓高。還有讓巴金懷念不已的,是他在泉州的眾多友人。比如上文提到的介紹巴金到橫濱的朋友吳朗西,他也曾到泉州的平民中學任教,即黎明大學的前身。1981年吳朗西贈送給黎明大學百衲本二十四史檀木書櫃,如今也完好地保存在學校圖書館內。
從1982年2月到1997年,巴金為黎明大學贈書12批次,共計7084冊。其中有一些是巴金自己的著作和各種譯本。巴金贈書以文學類為主,兼有歷史地理科技類。巴金對部分贈書親筆籤名,戴蓮治老師介紹有四款金石印章;有的是親筆籤字,還有不少是只寫了「金」字的。贈書中還包括巴金的妻子、女兒、女婿的藏書,足見巴金對黎明大學感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