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攜新書來蓉 暢談散文寫作要義

2020-12-12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 見習記者 陳荷 攝影報導

在散文的寫作中能否虛構?作家為何要寫作?文學的使命是什麼?10月29日晚,三位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分別攜新書《一片葉子下生活》、《時間的形態》、《至情筆記》來蓉,在言幾又舉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會,與讀者分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心得。

分享會現場來了不少熱情的「書迷」,在作家葛水平的主持下,劉亮程、任林舉、蔣藍首先介紹了各自的新作。其中,《一片葉子下生活》精選了劉亮程的散文作品36篇。劉亮程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觀察著他所生活的家園,周遭的一切,包括蟲子、鳥、螞蟻、狗、樹、陽光、風、土牆……以及人,他寫他生活中的事物、身邊的人、生活的狀態。

劉亮程的文字樸實理智、充滿哲思卻又不刻板嚴肅,看似平常的東西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他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要求不高,一片葉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花粉佐餐,露水茶飲,左鄰一隻叫花姑娘的甲殼蟲,右鄰兩隻忙忙碌碌的褐黃螞蟻。這樣的秋天,各種糧食的香味瀰漫在空氣裡,粥一樣濃稠的西北風,喝一口便飽了肚子」。

在劉亮程看來,作家是做夢和想事情的職業,把一段又一段的生活變成夢,呈現給大家。「寫作是對過往生活的打撈,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被我們遺忘,散落在遠方,某一天,我們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突然撿起來。幸虧有文學,讓我們擁有第二次經歷生活的機會。我覺得,所有的作家都是往後看的,寫作讓那些被淹沒在往事黃沙中的過去生活喚醒,曾經的生活因寫作而變得鮮活無比。

吉林作家任林舉由作品《玉米大地》開始走上文壇,在書中,他將自己童年在土地經歷的,所有情感、人生經驗以及對社會的理解揉在一起。隨後出版的《糧道》則探討了糧食與人類的關係。任林舉的作品,才華與情感兼備,字裡行間都瀰漫著作者悲憫的激情與凌冽的精神,新書《時間的形態》延續了他以往的風格,他在書裡寫道,「千萬種願望和理由合成一句話,就是要「騎上時間的快馬」,奔向遠方。然而,時間並不認我這個「主人」,越是盼望時間過得快些,時間的腳步越如病牛一樣緩慢、遲疑。」

「我認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傳達的信息並不僅僅是對過去生活的記錄,也不是日常生活或者情感經驗的記錄,而要告訴人們一些道理,揭示一些生命和宇宙的秘密。」 任林舉表示,所有平日裡看似庸常的事物,其實都藏有秘密,可以在創作題材上發散開來。

而蔣藍的《至情筆記》,則脫離了他最擅長的將歷史、考據等外在資源融入散文的做法,直接寫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鄰居等身邊的人,以及他如何面對身邊這些最為熟悉又有著複雜感情的人。蔣藍說,寫作30多年,這一次他回歸「正寫」,「或許,正寫才是硬道理。回到散文的深處,回歸情感,散文寫作才能走得遠。我希望自己的全部情感,像滾燙的開水,不要輕易冒氣。」

在隨後的對談環節,三人更是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在談到生活節奏的「快慢」,該如何權衡時,劉亮程說,「慢,其實應該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本來就是一個特別緩慢的過程,二十四節氣中,等待麥子成熟,稻穀豐收,這個過程讓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在等待中觸摸到了生活的溫度。但是,快和慢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不要刻意地太早去追求慢生活,要遵循自然。」

蔣藍則援引朱自清在成都生活居住過兩年,提出「成都是中國第四城,其生活節奏比北平還要慢」的例子,闡述了成都生活節奏慢生活的原因。「在寫作中,『慢』其實特別容易造成『散』,我們可以找一個感興趣的東西深挖下去。」蔣藍說。

圍繞散文寫作中能否加入虛構的內容,三人也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劉亮程認為「一個散文家記錄現實的時候,失去了虛構的能力,失去了創造一個世界的能力。」任林舉則表示,「細節的虛構並不影響情感的表達,有些發生過事情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無所謂虛構不虛構,只要能很好地表情達意就可以了。」

蔣藍從體裁的界定出發,道出了自己的看法,「約定俗成,散文是表達真實的文體,如果虛構,是違約。但是,散文和想像毫無矛盾,完全可以用想像的方式來進行寫作,想像是散文的應有之義。」

人物檔案:

劉亮程

新疆沙灣縣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作品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說《虛土》《鑿空》等。他的《鳥叫》《我改變的事物》《對一朵花微笑》《寒風吹徹》《今生今世的證據》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選全國中學、大學語文教材。

任林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第二十八屆魯迅文學院作家深造班學員。近年來主要從事散文、文學評論及紀實文學的創作,著有《玉米大地》《糧道》《貢米》《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等。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老舍散文獎、第六屆冰心散文獎、首屆三毛散文獎、2014年最佳華文散文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獎等。

蔣藍

詩人,散文家,思想隨筆作家,人文田野考察者。獲得中國散文專項最高獎——朱自清散文獎以及人民文學獎等,當選為2016中國文藝年度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市作協主席團委員,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散文、隨筆、詩歌、評論入選上百部當代選集。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筆、主編,現供職於媒體。

相關焦點

  • 萬松浦文學獎獲獎作家談:探索散文疆域,希望長詩還有讀者
    萬松浦文學獎四個門類,共設五個獎項,評獎規則對各個門類獎項的分配,不作硬性規定,本屆獎項評選產生兩個散文作品獎項。最終,王威廉的短篇小說《草原藍鯨》、曹有雲的詩歌《秋天午後的抒情》、蔣藍的散文《桶的暢想曲》、黑陶的散文《漆藍書簡》、顧廣梅的理論文章《批評的倫理原點、歷史負擔與自剖》獲獎。
  • 「新文化大散文」與「非虛構寫作」:當下散文寫作新動向
    作者:陳劍暉(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關注當代散文創作的人們也許注意到,近幾年的散文已悄然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新動向:散文從過去的「固體」到時下的大幅度「破體」,從面向社會寫作到面向天地寫作,從回憶鄉土到「重塑」鄉土。
  • 被忽視的當代散文閱讀,聽聽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們怎麼說
    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因為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們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 中國三十年代的散文名家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三十年代的抒情散文創作豐富多彩,一片繁榮景象,出現不少名家名作。何其芳(1912-1977)和李廣田(1906-1968),是這類散文的代表作家。他們與卞之琳合出過詩集《漢園集》,因而有「漢園三詩人」之稱。
  • 山東女散文家沙龍開啟 山大教授講述「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
    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第23期名家分享活動利用周末開啟,邀請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叢新強,作了一堂題為「散文世界的意義與意思」的精彩講座。著名文化學者張期鵬,山東財經大學副教授亓鳳珍,大眾日報豐收副刊主編劉君,周三讀書會創始人李炳峰,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攝影師李恆昌,農村大眾報總編室主任劉秀平等30餘名嘉賓到場。講座由山東女散文家沙龍秘書長王力麗主持。
  • 散文名家祝勇與阿來、梁平 鏘鏘三人說蘇東坡
    散文名家祝勇與阿來、梁平 鏘鏘三人說蘇東坡 「天府名人堂·文化傳習季」今日迎來揭幕站 散文名家祝勇。 祝勇新書《在故宮尋找蘇東坡》分享會海報。
  • 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如何讀,為什麼讀?
    12月5日晚,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京舉行新書《我認出了風暴》閱讀沙龍,與會嘉賓探討了當下散文閱讀的必要性與方法。《我認出了風暴》精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李修文、劉亮程、塞壬、張天翼、周曉楓九位當代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呈現的是中國散文近二十年來最豐美的收穫。該書的選編緣起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為本科生開設的「當代散文作品研讀課」,曾引發了學生們熱烈討論。
  • 譯林出版社在寧舉行《我認出了風暴》新書分享會
    12月20日,以「自由地讀,暢快地寫——在散文中尋回有溫度的語文課」為主題,譯林出版社在南京舉行《我認出了風暴》新書分享會。    該書主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同作者代表周曉楓、南京市特級教師謝嗣極、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鐘山》雜誌副主編何同彬等一起來到先鋒書店,與讀者交流分享了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的關係。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60位名家將從專家反覆篩選出的100位現當代作家中產生,除了白燁、陳駿濤、倪培耕、賀紹俊擔任總策劃,出版方還邀請了王曉明、王富仁、陳思和、陳曉明、程光煒等25人組成專家評選委員會進行書面投票。再由專家和讀者對他們評分,各佔50%的權重。最後的平均分是作家的總成績,再從這個成績單列出排行榜。
  • 作家張怡微:散文的力量
    10月25日,張怡微來到華東師範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名家創作談」系列課程第五期。 葉楊莉 圖創意寫作專業的學生對「85後」上海作家張怡微不會陌生。在十七歲那年,張怡微獲得「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在十八歲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
  • 全國散文名家南丰采風行活動啟動(圖)
    啟動儀式現場 黎興旺 攝 人民網南豐9月23日電(記者 秦海峰)9月23日上午,全國散文名家撫州30多位散文名家、學界精英,走進「世界桔都·休閒南豐」,採風創作,即興筆會。 中國散文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立華表示,這是一次全國各地散文名家對撫州南豐的體驗之旅,也是一次對贛文化的探秘之旅,更是一次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之旅。
  • 散文寫作方法-人物二三事法
    如果說前面兩種是散文常用的敘事方法的話,那麼這一種就是散文常用的記人方法了。比如李莊的《任弼時同志二三事》和郭雲孟的《彭總在囹圄中的二三事》在題目上就已經表明了這類散文的內容和寫作的方法。人物二三事是散文寫人的方法,它與短篇小說,傳記文學的寫人方法有什麼異同呢?這三者的目標都是刻畫人物的肖像、心理、言論和行為,記錄人物的生平和事跡,表現人物的思想和性格。這是他們相同的地方,但是它們的內容側重點和寫作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散文人物二三事法的核心是用事來表現人,我們就從「事」這一點上看看他們的區別吧。
  • 領略名家風採 學習寫作妙招
    當前中考、高考的作文熱,也讓越來越多的家長與學生希望有一類圖書,能夠梳理作文寫作技巧,給予他們實質幫助。於是就有不少名家本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為孩子們寫作。他們或是將自己多年的寫作經驗濃縮成讓孩子理解的創作技巧,傾囊相授;抑或用短小精悍的文章,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給孩子們以寫作啟示。
  • 張偉︱一個善良的友人:巴金心目中的散文名家繆崇群
    在中國現代文壇上,三十年代前後,湧現了一批以很大精力從事散文創作的作家,如豐子愷、梁遇春、方令孺、吳伯蕭、繆崇群、何其芳、李廣田、陸蠡、麗尼等等。他們在散文領域都產生過較大影響,有的甚至成了一代名家。他們以自己的筆,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表現出了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風貌;在藝術上,他們的作品更有著各自鮮明的創作特色,從而豐富和發展了五四以來散文創作的業績。繆崇群,正是民國時期散文創作的一代名家,他的名字,對很多讀者來說可能都頗為生疏。這是一個不該忘卻,然而幾十年來一直被我們冷落甚至遺忘的作家!
  • 喻子涵:在第九屆中國西部散文家論壇暨江口採風活動上的致詞
    這既是西部散文家們切磋散文創作技藝、交流散文創作體會的好機會,也是總結散文創作經驗、探討散文發展現狀與未來的一次學術會議,因此,我向會議的隆重召開,表示誠摯的祝賀!更為重要的是,西部散文家們走進貴州、走進江口,以散文的形式描繪江口風情、傳播貴州形象,並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貴州散文新秀,促進貴州散文創作,因此,我向來自各地的散文家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煙臺市散文學會新會員創作座談會召開
    12月13日上午,煙臺市散文學會新會員座談會在老市府禮堂第五會議室隆重舉行。來自乳山、萊陽、海陽、棲霞、蓬萊等市區的新會員和煙臺市散文學會領導5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座談會由煙臺市散文學會名譽會長、《煙臺散文》刊物、微刊主編綦國瑞同志主持。《煙臺散文》刊物、微刊執行主編劉洪、徐紹磊、曲彩雲、劉學光分別就選稿編稿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並對散文創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 一書品讀176位名家散文詩佳作,《百年女性散文詩選》研討會在鄭舉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李曉星 3月2日,由河南省文學院、河南文藝出版社、河南省散文詩學會聯合舉辦的《蝴蝶翅膀上有星辰閃爍——百年女性散文詩選》新書研討會在鄭州仁義禮智信書店舉行。著名作家喬葉、馮傑,河南文藝出版社社長陳杰等四十餘人參加研討。
  • 以散文再現寧波四季美食與本土風物,寧波作家陳峰出新書了
    近日,中國作協會員、寧波作家陳峰的新書《四時之味 天然歡喜》正式出版了。文中再現了寧波四季美食與記憶中的風土人情。書籍在當當網上線銷售後,迅速在文化新書榜上排名前15位,並引起眾多讀者的反響。近日,記者專訪了陳峰。她說,書中美食裡的寧波風俗與人情是有溫度的,希望這些文字能給讀者留下一段專屬的悠悠念想。
  • 喬葉從散文創作轉向小說:誠實寫作是第一位的
    喬葉從散文創作轉向小說:誠實寫作是第一位的 >   誠實寫作是第一位的  ——訪著名作家喬葉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喬葉在河南文藝出版社推出新作《拆樓記》,這部被《人民文學》雜誌社定為「非虛構小說」的作品講了一個關於拆遷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