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見習記者 陳荷 攝影報導
在散文的寫作中能否虛構?作家為何要寫作?文學的使命是什麼?10月29日晚,三位散文名家劉亮程、任林舉、蔣藍分別攜新書《一片葉子下生活》、《時間的形態》、《至情筆記》來蓉,在言幾又舉行了一場乾貨滿滿的分享會,與讀者分享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心得。
分享會現場來了不少熱情的「書迷」,在作家葛水平的主持下,劉亮程、任林舉、蔣藍首先介紹了各自的新作。其中,《一片葉子下生活》精選了劉亮程的散文作品36篇。劉亮程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式觀察著他所生活的家園,周遭的一切,包括蟲子、鳥、螞蟻、狗、樹、陽光、風、土牆……以及人,他寫他生活中的事物、身邊的人、生活的狀態。
劉亮程的文字樸實理智、充滿哲思卻又不刻板嚴肅,看似平常的東西都蘊含著深層的意義。他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要求不高,一片葉子下安置一生的日子。花粉佐餐,露水茶飲,左鄰一隻叫花姑娘的甲殼蟲,右鄰兩隻忙忙碌碌的褐黃螞蟻。這樣的秋天,各種糧食的香味瀰漫在空氣裡,粥一樣濃稠的西北風,喝一口便飽了肚子」。
在劉亮程看來,作家是做夢和想事情的職業,把一段又一段的生活變成夢,呈現給大家。「寫作是對過往生活的打撈,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被我們遺忘,散落在遠方,某一天,我們可以通過寫作的方式突然撿起來。幸虧有文學,讓我們擁有第二次經歷生活的機會。我覺得,所有的作家都是往後看的,寫作讓那些被淹沒在往事黃沙中的過去生活喚醒,曾經的生活因寫作而變得鮮活無比。
吉林作家任林舉由作品《玉米大地》開始走上文壇,在書中,他將自己童年在土地經歷的,所有情感、人生經驗以及對社會的理解揉在一起。隨後出版的《糧道》則探討了糧食與人類的關係。任林舉的作品,才華與情感兼備,字裡行間都瀰漫著作者悲憫的激情與凌冽的精神,新書《時間的形態》延續了他以往的風格,他在書裡寫道,「千萬種願望和理由合成一句話,就是要「騎上時間的快馬」,奔向遠方。然而,時間並不認我這個「主人」,越是盼望時間過得快些,時間的腳步越如病牛一樣緩慢、遲疑。」
「我認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傳達的信息並不僅僅是對過去生活的記錄,也不是日常生活或者情感經驗的記錄,而要告訴人們一些道理,揭示一些生命和宇宙的秘密。」 任林舉表示,所有平日裡看似庸常的事物,其實都藏有秘密,可以在創作題材上發散開來。
而蔣藍的《至情筆記》,則脫離了他最擅長的將歷史、考據等外在資源融入散文的做法,直接寫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鄰居等身邊的人,以及他如何面對身邊這些最為熟悉又有著複雜感情的人。蔣藍說,寫作30多年,這一次他回歸「正寫」,「或許,正寫才是硬道理。回到散文的深處,回歸情感,散文寫作才能走得遠。我希望自己的全部情感,像滾燙的開水,不要輕易冒氣。」
在隨後的對談環節,三人更是旁徵博引,妙語連珠。在談到生活節奏的「快慢」,該如何權衡時,劉亮程說,「慢,其實應該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化,本來就是一個特別緩慢的過程,二十四節氣中,等待麥子成熟,稻穀豐收,這個過程讓我們停下來,慢下來,在等待中觸摸到了生活的溫度。但是,快和慢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不要刻意地太早去追求慢生活,要遵循自然。」
蔣藍則援引朱自清在成都生活居住過兩年,提出「成都是中國第四城,其生活節奏比北平還要慢」的例子,闡述了成都生活節奏慢生活的原因。「在寫作中,『慢』其實特別容易造成『散』,我們可以找一個感興趣的東西深挖下去。」蔣藍說。
圍繞散文寫作中能否加入虛構的內容,三人也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劉亮程認為「一個散文家記錄現實的時候,失去了虛構的能力,失去了創造一個世界的能力。」任林舉則表示,「細節的虛構並不影響情感的表達,有些發生過事情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無所謂虛構不虛構,只要能很好地表情達意就可以了。」
蔣藍從體裁的界定出發,道出了自己的看法,「約定俗成,散文是表達真實的文體,如果虛構,是違約。但是,散文和想像毫無矛盾,完全可以用想像的方式來進行寫作,想像是散文的應有之義。」
人物檔案:
劉亮程
新疆沙灣縣人,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和「鄉村哲學家」。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作品有詩集《曬曬黃沙梁的太陽》,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在新疆》,長篇小說《虛土》《鑿空》等。他的《鳥叫》《我改變的事物》《對一朵花微笑》《寒風吹徹》《今生今世的證據》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選全國中學、大學語文教材。
任林舉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得主、第二十八屆魯迅文學院作家深造班學員。近年來主要從事散文、文學評論及紀實文學的創作,著有《玉米大地》《糧道》《貢米》《松漠往事》《上帝的蓖麻》等。曾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七屆老舍散文獎、第六屆冰心散文獎、首屆三毛散文獎、2014年最佳華文散文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獎等。
蔣藍
詩人,散文家,思想隨筆作家,人文田野考察者。獲得中國散文專項最高獎——朱自清散文獎以及人民文學獎等,當選為2016中國文藝年度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委員,成都市作協主席團委員,成都文學院籤約作家。散文、隨筆、詩歌、評論入選上百部當代選集。曾任《青年作家》月刊主筆、主編,現供職於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