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以其博大與富有孕育著一代代南澳兒女,而聰慧的島民以其勤勞與智慧汲取了豐富的海鮮食材,並創造了無數美食。
在南澳島海岸及周邊小島巖石上,常成群固著在巖石縫隙中,有時密集成簇狀,一受觸動即緊縮柄部藏在巖縫裡,以防止受到危害。沿海居民常取柄部肌肉為食,味鮮美,它就是有「來自地獄的海鮮」之稱的龜足,南澳人叫做「雞掬」。
龜足(Capitulum mitella)
龜足(Capitulum mitella),英文名:Japanese goose barnacle,俗名:佛手貝、石蜐、狗爪螺、龜腳、雞冠貝、雞足、雞腳、觀音掌。從國外翻譯過來,又名鵝頸藤壺,是一種藤壺類生物。
「雞掬」極為難得,是一種生長在海邊石縫中的貝類,放眼全世界,只有極少數的地方可以捕獲這種食材,其中以我國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為主,盛產於廣東南澳島海岸及周邊22個小島巖石。龜足只生活在沿海潮間帶和潮上帶的巖石縫隙中,長年不移動。
「雞掬」多依附於巖石表面
「雞掬」的身體分為頭部和柄部,頭部呈爪狀,柄部呈倒三角形,看起來就像史前恐龍的腳趾。「雞掬」和人類一樣屬於群居動物,經常成群固著在巖石縫隙中,很膽小,一旦受到觸動,就會緊縮柄部藏在巖縫裡,對於採集來講就更難。由於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深受歡迎,很多採集者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採集,導致採摘量過大,現在的數量也較少。
肥美的貝類隨手採擷
營 養 價 值
「雞掬」含豐富的碘、鈣、蛋白質及維生素等,屬天然資源,一般2-3年才能長到指甲蓋這麼大,最大的可以長到4.5釐米寬,生長緩慢,無法人工養殖。
「雞掬」是一種頂級的海鮮食材,有「海洋裡的火腿」之稱。「雞掬」含豐富的碘、鈣、蛋白質及維生素等,食後有恢復並增強肌體組織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延年益壽的功效。
在南澳,有一小群人冒著生命危險,他們使用最簡陋的器材,把自己固定在巖石上,在海浪的巨大衝擊,冒著生命危險,去採集巖石上的「雞掬」。越昂貴的「雞掬」採集越危險,它們生長在水位線以下的深處,「獵龜足者」必須身手敏捷,體形健壯,也必須學會觀察潮夕。
「雞掬」完全自然生長,目前尚不能人工培育。物以稀為貴,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雞掬」開始在「海鮮朋友圈」裡火了起來,現在能吃到疙瘩味美的海鮮已經很不容易了。
圖文丨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