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冶
2016-08-16 16:16 來源:澎湃新聞
中元節快到了。在農曆七月一日到七月十五日這段時間裡,地府的「鍋蓋」就要掀開。在那些離開此世、卻仍舊心有牽戀的靈魂就要回家探親之際,讓我們來談談與幽冥世界關係甚深的地藏菩薩。
《地藏十輪經》雲「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地藏。盛唐時,新羅王子金喬覺在安徽九華山顯了靈跡,讓在印度佛教中頗為寂寞的地藏菩薩正式成了中土「四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之一。佛教西來千年,早已染上濃濃的中國風,儘管地藏系統的教門尚有著獨特的懺悔方法和可以佔卜事相因緣的神秘「佔察門」之傳承,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還曾按照《地藏佔察善惡業報經》的指示,刻出了可供拋擲問卜的木輪,一般中國人與這位菩薩「結緣」,卻多從盡孝道的動機開始:父母至親去世,為其誦念《地藏菩薩本願經》以超度,救拔亡者出地獄之苦,很多人從此進入佛門。佛教的觀念是視一切眾生為父母,而民間超度「七世父母」(七為約數,實意指生生世世)的時段,正是農曆的七月。農曆七月中旬的盂蘭盆節,既是俗稱的鬼節,又是出家僧人「結夏安居」的末期,為僧自恣日(即僧眾自我檢查是否於安居期間犯過),此時供僧,有大福報。與此相關的最著名的佛教傳說,當數在中國南方和日本等地衍生成「目連戲」的「目連救母」。
這個故事與中國人的地藏信仰有著深厚的情感聯繫——度化生前造罪、死後墮落的母親,乃至發願視一切眾生為父母,眾生不度盡誓不成佛,正是地藏菩薩在其「因地」修行時的主要事跡。地藏信仰在印度原始佛教中出現得很晚,地藏菩薩也並不在印度「四大菩薩」(觀音、彌勒、文殊、普賢)之列。而在中國化了的大乘佛教當中,他的地位卻不可小覷。或許因為菩薩的因地孝行特別符合中國儒子的脾性,中國佛教界特別強調。
除了主人公孝行感人,《地藏菩薩本願經》在玄妙的大乘經典中相對來說也較為淺白,易為民間所接受,這就使地藏的職能多被人理解為主管地獄鬼魂。在數不勝數的地藏感應故事裡,菩薩常以手持錫杖的僧人模樣,替行過善事的亡者向地獄的大小判官說情。當然,這位「塵點劫前」就因虔誠修行而能自由出入地獄的「前婆羅門女」沒人敢不賣他面子,於是跟地藏結緣的死者往往斷氣幾天還了陽,讓忙於其身後事的親人嚇一大跳。這位傳說中的菩薩不嫌棄罪障深重的眾生,因此經常被看做慈悲版的閻羅王,是為「幽冥教主」。在此陰氣森重的「七月半」,人們誦詩「報父母恩咒」,並念誦《本願經》,組織大型的超度法會(如水陸空法會和放「焰口」),仍然是今日中國的一大「民俗文化現象」。
事實上,從佛教自身的意義來說,地藏並非專管死亡。實有所謂六道地藏(日光、除蓋障、持地、檀陀、寶珠、寶印)者,謂每一尊之形象能化相應之一道的眾生(最常見的手持錫杖和寶珠的地藏像,應為度化地獄眾生的檀陀地藏),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每一字都度化一道的眾生一樣。菩薩的變化神通,一般屬於大乘佛教的「權現」概念,在小乘教裡是少見的。東方的寺廟裡,佛菩薩和護法的千手千眼、多頭多足、慈悲相或忿怒相,時常會讓歐洲旅遊者不適,認為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特徵。其實大乘佛教對眾生的分類好像是一座金字塔:越往下,差別越多;越向上,差別越小。究竟真理只得一個,相對真理卻太多,所以菩薩不辭辛苦,「為實施權」,在三千大千世界內化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以隨緣滿足要求不同的眾生。然而同是以種種權現方便來度化,地藏菩薩在中國文化中留下的印跡,亦遠不如觀音菩薩那樣深廣。地藏信仰雖然普遍,多仍是限於教徒,限於「七月半」這樣特殊的時段,不識者,甚至會把地藏像誤認為是唐僧像。
在同是佛教興盛的日本,情況就大大不同了。往日本旅遊的中國人,沒有幾個會不注意到散落在城鄉各地、大大小小的地藏菩薩像。比起好似代理閻羅和孝子化身的中國地藏,日本地藏菩薩的行事風格和管轄範圍更像土地公,事無巨細地為眾生服務。要對日本全境的地藏信仰形式加以整理,恐怕對專業的民俗學者來說也是龐大的課題,可以定論的是,地藏菩薩構成了日本國土最日常的視覺景觀的一部分。比起廟宇裡莊嚴的地藏像,很多人更喜歡普通街巷深處悄然佇立的小小石像,圍著紅色的布巾,因為路過的人們長年灑水供奉,頭上長滿了森森的青苔。無論是在純文學作品還是動漫影音中,地藏菩薩的故事、諺語、歌曲乃至落語(相聲)笑話都時不時地彈出來。日本民間把《本願經》中的段落加以發揮,如在許多地方,地藏菩薩都是保護順產的神靈;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經總結過幾種常見的地藏菩薩傳說,如巡遊地藏和捆縛地藏。其中,巡遊地藏已經脫離了慈悲的菩薩樣,變成喜歡惡作劇的地精之類的存在。
儘管中日文化差異甚大,但兩國的地藏菩薩顯靈,一個共同的常見方式就是「替代」。中國一則感應故事如是記:唐代撫州刺史的夫人姓祖,歸依敬奉地藏菩薩,信心真切。一次,她父親前去撫州時途中遇到冤家,那冤家拔刀砍他,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忽見一位金色的和尚用手來拒刀、用頭來受刀,然後被害倒地了。這時冤家認為已將仇家殺死,當即離去。父返家,與女兒同往佛堂頂禮,見所供菩薩像頭部有三條刀痕,刀痕處的金色稍有變化,就像流過血似的——此類故事,在日本傳說中也極為常見。比如農田裡忽見一個從未見過的小僧,為農民牽引牛馬,轉眼消失了。此後有人看到村裡供的地藏像雙腳沾滿了泥土。
只要有人奉獻,誰都會有想靠上去的心情,所以地藏菩薩是忙不完的。特別是這地獄的鬼魂想解脫、想歸返、想訴訟,想表達的七月,更要「化現金容處處分」了。然而佛菩薩雖「無緣大悲」,也不能違反因果律,凡俗的世人,總得做些好事,結點善緣,以便臨時抱佛腳時有效。因為地藏菩薩說了:「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地藏菩薩本願經》)而這一毛一渧、一沙一塵的因緣呢,就是故事和傳說要重點發揮的地方了。
揮動手中錫杖,試圖憑藉一點點善緣救拔眾生脫離劇苦的地藏形象,在任何時代都會令人心生感慨吧。信眾於誦經前或後,常會念這樣一段讚辭,在此引來,以為中元節之應景:
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地藏菩薩,中元節,佛教在中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