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1月12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徐光春應邀赴濟南軍區作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報告,以《圓夢之路》為題介紹了河南在解放思想、科學發展中奮力崛起的生動實踐。報告以其豐富的內容、科學的論斷引起了強烈反響,贏得了廣泛好評。徐光春在報告中指出,近年來,河南全省上下圍繞崛起謀發展、圍繞跨越做文章,不斷解放思想、堅持科學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當代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一是實現了由一個經濟落後省份向全國重要經濟大省的轉變;二是實現了由一個溫飽不足的省份向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的轉變;三是實現了由傳統農業省份向新興工業大省的轉變;四是實現了由文化資源大省向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大省的轉變。圍繞這「四個轉變」,本報從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以饗讀者。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三十年間,曾經作為「古、土、窮」代名詞的河南,用發展贏得了尊重,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尤其是近五年來更是加速攀升。
我省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16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5萬億元,穩居全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實現了從一個經濟落後省份向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的轉變。
專家評價說,一個中部內陸省份,肩負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兩個包袱,不僅進入了「GDP超萬億元省份俱樂部」,同廣東、山東等省份站在同一方陣,而且人均水平大幅提高,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這不能不稱是個奇蹟!
經濟總量跨越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何謂「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省社科院專家這樣解讀:
——總量大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五年來,河南經濟總量迅速擴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總量從2003年的6868億元躍升到2007年的1.5萬億元,穩居全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今年GDP有望突破1.8萬億元,相當於浙江去年的發展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省經濟總量攀升速度逐步加快。
1978年全省GDP僅為162億元,到1991年跨上千億元臺階,用了12年時間。從1000億元到2000年GDP突破5000億元,用了9年時間,年均增加400多億元,由全國第7位躍居全國第5位。從5000億元到2005年GDP突破1萬億元大關,用了5年時間,年均增加1000多億元。而又僅用了兩年時間,GDP去年超過1.5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為1978年的21.5倍。
30年裡全省GDP年均增長11.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6%。
——人均水平高了:改革開放之初,我省人均GDP在100美元以下,2004年突破1000美元,2007年突破2000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為13.3%、位居全國前列。
人均GDP與全國平均水平逐步拉近。30年裡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長1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人均GDP由全國第28位躍居第17位。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的腰包越來越鼓。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477元和3852元,分別為1978年的36.4倍和36.7倍。
——地方財力強了。1978年,地方財政支出不足30億元,到2007年達到了1871億元,居全國第5位、中西部地區首位。
正是財政經濟「蛋糕」越做越大,我省才有更多的財力來反哺「三農」,改善民生。
僅2007年,全省財政用於增加惠農補貼、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的支出就超過400億元,不僅比全國提前一年免徵農業稅,還對種糧農民給予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7項補貼共45.9億元。
也難怪,前年當《經濟日報》採訪團來我省採訪前做準備工作時,一查閱資料,查出了兩個「想不到」:其一,沒想到河南經濟總量那麼大。其二,沒想到河南發展速度太快了。
戰略舉措得力,河南經濟面貌日新月異
從貧窮落後到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走出了一條重鑄輝煌的崛起之路。
北宋之前,中原一直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以後,由於戰亂和災荒,河南逐漸衰落下來,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成了全國最貧窮落後的省份之一。1949年,河南人口為4174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7%;工農業總產值為21億元,僅佔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4.5%;人均工農業總產值為50.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1%。
半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原人民一直在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不懈地奮鬥著。「實現中原崛起」,是幾代中原兒女的追求與夢想。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省依據省情準確定位,在經濟發展上思路越來越清晰,戰略舉措越來越得力。
發展思想上,從「把人口大省建設成經濟強省」,到明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以上,達到3000美元,使我省的發展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戰略目標上,從提出「一高一低」,到強調「兩個較高」,從實施「三大戰略」(科教興豫、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到實現「兩大跨越」,從「圍繞農業上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到明確「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以推進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使河南一步步向「農業先進、工業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富裕」的目標邁進。
透過一些指標我們欣喜地看到,我省經濟發展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先進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河南正在圓夢!
基礎牢,後勁足,我省著力實現新跨越、新崛起
歷史上,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投入不足、基礎不牢一直束縛著我省經濟發展。
增加投入是我省改革開放之後較長一段時期裡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使得我省不僅在經濟總量、發展水平上得到了快速提高,而且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產業得到顯著加強。
1979年~2007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7161億元,1985年超過百億元,1996年超過千億元,2007年達到8010億元,為1981年的169.5倍,年均增長21.2%。其中,2003年~200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3.8%,五年累計投資佔改革開放以來的比重達到63.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0.2%,成為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撐。
驅車中原,人們會發現河南的公路不斷變寬、越來越長。高速公路更是從無到有,到2008年底通車裡程已達4841公裡,躍居全國第一位。
我省的城鎮正在大「變臉」。省會鄭州高樓林立、商貿繁榮;絕大多數縣城面貌煥然一新。以鄭州為中心,洛陽、開封、新鄉等九城會集的中原城市群,正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2007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34.3%。縣域經濟佔全省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70%。
基礎產業快速發展。2007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1.89億噸,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114萬千瓦,分別列全國第三位和第六位,河南有色金屬產量連續七年居全國第一位,基本建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食品工業基地和有色工業基地。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快速發展,為新起點上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
專家們認為,當前,河南的經濟增長已不再是量的點滴積累,而是量的規模化擴張,發展的邊際效應大大提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趕超期。
河南已不再是傳統舊模樣,河南不再是「古、土、窮」的代名詞。能源大省、工業大省、經濟大省以及「中國糧倉」、「國人廚房」等名聲正在不斷叫響。
河南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奮力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新跨越!(本報記者田宜龍)
責任編輯:徐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