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常州海事局立足工作實際,聚焦橋區監管重點難點,探索開展常泰長江大橋建設期信用管理先導區建設,階段性地完成了「零事故、零汙染、零傷亡」的三零監管目標,在江蘇海事橋區建設期信用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個注重」
以「三個注重」為基礎,堅持互聯互通,讓信息產生信用。作為信用先導區,必須在科學設計制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信息交通的橋梁作用,多方位推動信用數據流通與互認:一、注重方案落實:及時細化制定《常泰長江大橋信用管理先導區建設方案任務分解書》,具體包括構建聯動合作機制、信息採集等8大項18小項工作任務,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全面推動方案落地生根。二、注重機制建立:結合大橋施工水域不同信用主體,分類別制定施工單位、施工船舶、船員信用承諾書;細化江蘇海事局「黃名單」信用主體一般失信行為情形,科學制定信用管理評估表;建立評估、認定、限期整改機制,明確根據信用主體失信行為性質和次數採取差異化懲戒措施。三、注重信息共享:融合智慧海事建設,打造聯合信用監管基地,有效利用並整合行政檢查系統、船E行以及業務平臺數據,運用施工水域船舶信用管理監控系統,系統展示施工水域內船舶信息、在船船員信息、現場檢查記錄、汙染物接收情況等,及時、準確、全面記錄監管對象信用行為。
「三個實現」
以「三個實現」為手段,堅持公開公正,讓信用產生價值。先導區建設要想充分發揮效能,關鍵就在於運用,打造以承諾為基礎、以評估為參考、以懲戒為抓手的事前事中事後信用監管機制顯得尤為重要:一、實現信用承諾全覆蓋:《方案》印發後,共建各方採取逐一登船、現場解讀、集中宣貫等多種方式開展信用承諾動員,廣而告之,鼓勵信用主體自願籤訂信用承諾書,成功實現施工水域信用承諾全覆蓋,為有效落實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打下堅實基礎。二、實現信用評估全過程:結合日常巡航執法、船旗國現場監督檢查等,以縱向嵌入的方式將信用監管有效嵌入業務管理和服務全過程;通過實施施工水域標準化管理和實行施工單位規範化運營,全力打造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船舶、船員的四級信用管理責任鏈,以橫向融入的方式建立跨部門、跨領域協同高效的信用監管鏈條。三、實現信用運用全方位:強化事中信用記錄,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數據檔案,完整顯示施工單位、船舶、船員從施工入場到完工出場的連續信用記錄。在日常監督檢查過程中,主動查詢信用主體信用情況及動態修復情況,針對性採取相應激勵或懲戒措施,對連續出現失信行為的開展專項檢查,適時納入江蘇海事局「黃、黑名單」。及時公開信用計分情況,強化各信用主體自律意識。
「三個推動」
以「三個推動」為目標,堅持共治共贏,讓價值助推發展。信用產生價值的過程,就是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形成過程,根本指向是完成海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飛躍:一、推動雙輪驅動再深入:在先導區建設過程中,探索開展「安全態勢感知和預警服務信息智能推送」和「物理電子圍欄」系統開發,在大橋施工水域採用熱成像、黑光級CCTV進行適時監控,大幅提升海事監管的威懾力,為先導區建設提供技術保障;提升信用數據應用能力,著力實現以信用為基礎的有限監管,以智慧為特徵的精準監管,促進「智慧海事」和「信用海事」深度融合,實現信用監管與智慧海事雙輪驅動,同頻共振。二、推動信用管理起引領:活動開展至今,施工水域兩家施工單位、28艘施工船舶、61名船員先後自願籤訂信用承諾書。累計對10艘船舶實行信用加扣分15次,對連續發生失信行為的4艘船舶開展專項檢查,並將其中兩艘列入江蘇海事局「黃名單」,一艘從施工區清理出場。明確每半年對信用管理方案實施情況及時總結,不斷改進,固化和制定信用管理長效管理措施;方案實施周年,對表現突出的信用主體開展表彰,營造大橋施工區誠實守信氛圍,促進更多信用主體知信、講信、用信、樹信,引領常泰長江大橋信用管理先導區成為江蘇海事橋區信用監管的先行區。三、推動橋區監管做示範:充分運用信用信息大數據,改變傳統的監管服務模式,探索構建以事中事後監管為主、重點監管為輔、信用監管為基礎、數字監管為特徵的新型海事監管機制,將有限的監管資源用在「刀刃上」,將「嚴防死守」轉變為「因勢利導」,實現「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提升橋區監管安全水平。方案實施以後,有效緩解了汛期現場巡航執法人員相對不足的問題,保障了橋墩沉井接高、吸泥下沉等關鍵節點施工的順利實施,橋區施工水域船舶垃圾未及時接收、未按要求值班、AIS未開和信息未及時更新等多發違章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橋區通航聯合監管示範區初步成型。
(任建)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自東方網企業宣傳資訊財經快訊,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