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臺中紀行

2020-12-21 中國臺灣網

  大甲鎮瀾宮——開啟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灣媽祖宮廟

  曾於19世紀80年代末首先開啟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中大甲鎮瀾宮,近20年來每年都要組織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朝聖,使其成為與湄洲島媽祖祖廟聯繫最密切的臺灣媽祖宮廟。

  大甲鎮瀾宮是一座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媽祖宮廟,據記載,清雍正八年(1730年),「海峽女神」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人氏林永興攜眷來臺,他從湄洲島朝天閣奉請天上聖母媽祖神像越過臺灣海峽,途經大甲定居謀生。因為大甲臨海,當地民眾篤信媽祖,紛紛前往林氏家中參拜媽祖,香火鼎盛。鄉民見此,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建一座小祠供奉,便是大甲鎮瀾宮的前身。

  臺中縣大甲觀光產業進協會導覽組長蔡明憲告訴記者,據說當年供奉媽祖的小祠建成後,信徒日益增多,香火更加興旺。然而,小祠歷盡200多年風雨不斷毀壞,但都由歷代媽祖信徒集資修葺,並擴大成至今的宏大規模。記者見到如今的宮廟,仍保持著閩南寺廟建築風格,飛簷翹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尤其是支撐宮廟殿宇的龍柱和花鳥柱,其細膩的雕刻更是精緻絕倫。蔡先生說,這些青石柱全部是從閩南運回,由臺灣雕匠精雕細刻而成,有「雙龍交泰」,有「鳳舞鳥鳴」等,寓意風調雨順,每根龍柱價值都達200多萬元新臺幣。

  「隨著城鎮的發展,大甲鎮瀾宮四周逐漸被街道環圍,宮廟無擴張餘地。於是,幾年前宮廟董事會投資動工興建了地下展室」。蔡先生說著引領記者進入地下室,只見牆上鑲著一幅幅刻工細膩的青石雕,上刻有「天后祈雨救旱」、「瘟疫流行靈符救災」等有關媽祖傳說故事以及「八仙過海」等圖案。蔡明憲說,這些室內青石壁雕是從閩南製作好運回臺灣的,由此可見大甲鎮瀾宮與大陸之間關係非同一般。

  蔡明憲告訴記者,由於大甲鎮瀾宮所供奉的媽祖源自閩莆田湄洲島林氏,所以,鎮瀾宮的信徒們無不盼望著有朝一日能有機會跨越海峽到湄洲島媽祖祖廟朝聖。1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湄洲島媽祖廟隆重舉行媽祖千年祭祀大典,大甲鎮瀾宮17名董事監事及總幹事組團恭請宮中「三媽」,率先從日本乘船直航湄洲島登上媽祖廟,併到媽祖故裡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進香,成為海峽兩岸分隔近40年來,最先登上湄洲島進香的臺灣宗教團體。在朝聖結束返臺時,還恭迎了一尊天上聖母神像回大甲鎮瀾宮供奉,從而帶動了臺灣媽祖信徒赴湄洲島朝聖的熱潮。

  蔡先生說,1998年農曆3月23日,是媽祖誕辰祭日,大甲鎮瀾宮率先與湄洲媽祖祖廟結為至親廟,從而與湄洲島祖廟的往來更加熱絡。同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羽化紀念日,由鎮瀾宮監事、大甲、外埔、大安、后里四鄉鎮信徒及代表共四千餘人組團到湄洲島媽祖廟及賢良港祖祠進香,捐建了媽祖誕生地的牌坊,並恭迎祖祠聖父母積慶公和積慶夫人首次渡臺在鎮瀾宮中供奉。2000年,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副董事長鄭銘坤率領進香團約7000人赴湄洲島媽祖廟及賢良港祖祠進香,兩岸共祭媽祖,盛況空前,在海峽兩岸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談到大甲鎮瀾宮今後加強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交往工作,蔡先生顯出一臉自豪。他說,近幾年來,大甲鎮瀾宮與大陸的媽祖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不僅宮廟每年都會組織信徒赴湄洲島朝聖,而且還組團赴上海、江蘇、天津等地媽祖廟進香朝拜。為進一步表達大甲鎮瀾宮對「天上聖母」媽祖的敬意,從去年開始,宮廟與北京一家動畫公司合作,投資1億2千萬元新臺幣開拍六十集的媽祖故事卡通片,他迫切希望儘快拍完,讓信徒們先睹為快。

  此外,宮廟董事會目前正在籌備在臺舉行一場「海峽兩岸媽祖學術研討會」,屆時將會邀請大陸有關專家學者前來研討,共同為弘揚媽祖文化做出貢獻。

  ……

 

  (來源:《兩岸關係》雜誌2006年第3期 作者:曾嘉 陳國明)

相關焦點

  • 2021兩岸關係展望
    ,從平穩到目前劍拔弩張的狀態,肇因於民進黨當局與蔡英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且在兩岸關係的作為上處處與大陸針鋒相對。因此,2021年的兩岸關係可說只有可能更糟,而不是最糟。       民進黨對於兩岸關係的認知,是造成兩岸關係倒退的主要原因。民進黨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就如同陳水扁時期的「九二精神」。民進黨認為既然國共兩黨可以在1992年談出一個九二共識,那換民進黨當家做主了,民進黨也希望可以談出一個新共識。而這也就是為何民進黨主張,在不設政治前提框架下,民共兩黨可以達成一個共識。
  • 兩岸關係與兩岸治理學術研討會在臺北舉行
    >   中新社臺北6月1日電(記者 董會峰 杜燕)時值「九二共識」20周年,「兩岸關係與兩岸治理」學術研討會1日在臺北舉行,大陸6位專家與多位臺灣學者與會。  楊立憲說,「九二共識」雖不盡如人意,卻是在相當一段時間裡符合兩岸關係現況、能為兩岸所共同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唯有從「九二共識」入手,兩岸關係才有可以和衷共濟的支點,才有可以良性互動、逐步乃至最終解決問題的希望。
  • ...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
    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推出的孫亞夫、李鵬等著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系統總結了1979年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前進與反覆的曲折變化,對於如何推動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議。作為一部關於海峽兩岸關係歷史的學術著作,值得向讀者推薦。
  • 劉紅:「2019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反映「兩岸關係的新曆程和新...
    596期】  「2019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反映出「兩岸關係的新曆程和新成就」,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體現兩岸關係的基本面  2019年的兩岸關係,波瀾壯闊,時有起伏,主要沿著兩個方面演變一方面由於蔡英文當局否認「九二共識」,極力推進「臺獨」和幹擾兩岸交流,同時「1·11選舉」競選過程又產生不小影響,兩岸關係嚴峻複雜態勢在繼續。一方面祖國大陸在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有為,穩中有進,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引領前進方向,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
  • 特稿 兩岸關係的「乍暖還寒時節」
    新加坡見證了兩岸關係鮮花盛開的春天,而我是見證過兩岸關係乍暖還寒甚至深陷寒冬的人。在11月7日這個兩岸關係極為重要的時刻,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記者,筆者寫下幾個他見證到的兩岸關係片段。文 | 中央臺記者杜昌華兩岸關係到今天,有如從東海之濱看長江入海,江海一色,蔚為大觀,只有那些長期關注兩岸關係的人知道,這條大河在可可西裡匯集涓涓細流的時刻。
  • 國務院臺辦就2019年兩岸關係發展和2020年兩岸關係展望等答問
    無論臺灣地區選舉結果如何,我們的對臺大政方針不會改變;無論臺灣地區政局如何變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島內廣大臺灣同胞的呼聲和民意。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改善和發展,臺灣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就會得到維護與增進。反之,兩岸關係就會遭到破壞,臺海形勢就會出現動蕩,臺灣同胞的利益和福祉就會受到損害。第二,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的。
  • 一個中國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評《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
    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推出的孫亞夫、李鵬等著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系統總結了1979年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前進與反覆的曲折變化,對於如何推動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議。作為一部關於海峽兩岸關係歷史的學術著作,值得向讀者推薦。  除導言外,本書分為上篇和下篇。
  • 【溫故知新】兩岸關係這些年
    回顧66年以來,兩岸關係的歷史頻頻「創新」,出現了突破舊有局面的多個重要時刻。這些歷史,令兩岸關係儘管偶遇波瀾,卻總體邁步向前。這是大陸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標誌著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 朱松嶺:2019年兩岸關係回顧
    總書記的講話高屋建瓴、指導全局,牽動兩岸關係中的各方勢力,打破了兩岸關係死循環的僵局,將兩岸關係導向進一步動態化、全面推動化解兩岸政治分歧、消除兩岸政治對立、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歷史進程。一段時間以來,儘管美國一直在兩岸關係中玩弄兩手策略,但基本還能落實「一個中國政策」。2018年以來,美國在兩岸關係上加大了打「臺灣牌」的力度,尤其上通過制定涉臺法案等方式強力介入島內政治和兩岸關係。2019年以來,美國打「臺灣牌」的力度前所未有。一是,通過了所謂「臺北法案」,即所謂「2019年臺灣友邦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美國用國內法的方式力挺臺灣的所謂「邦交國」,為臺灣當局固樁赤膊上陣。
  • 2017臺灣前瞻——兩岸關係篇
    新華網北京1月3日電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臺灣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遇冷,相關產業陷入衰退,民眾福祉受損。在已經到來的2017年,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會有什麼動向,兩岸關係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 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各方多認為,拜登勝出美國對華政策進而對臺政策會有不同於川普的做法,因而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可能呈現不同的局面。但筆者認為,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形勢都將更加嚴峻,中國大陸的發展環境將進一步惡化;這是由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美國的霸道文化與行為邏輯、打「臺灣牌」成為美國實現國家戰略的性價比最高的手段,以及兩岸關係的結構性矛盾、臺灣社會生態的質變、民進黨當局藉機謀取臺灣獨立的企圖所決定的。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一):兩岸「和統」無望?
    在這種情形之下,和平統一的希望幾乎破滅,兩岸關係必須重新導正,「無為」不能解決兩岸問題,必須「有為」、而且是大作為,確切地講,就是解除臺軍武裝,使得「臺獨」頑固分子無所恃,才可能屈服「臺獨」的意志,進而收復失土。  「和統」無望?
  • 臺灣要好 兩岸比美臺關係重要
    在中天最後一夜的節目中,旺中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提到中天被關的真正原因是犯了忌諱,是因為他一貫強調「兩岸好,臺灣才會好」,有人聽了不高興。然而,兩岸關係能夠迴避嗎?兩岸關係,或者更精確的說,陸美臺三方關係是臺灣生存發展的關鍵,臺灣處於陸美兩強之間,語云「兩大之間難為小」,身為兩隻大象之間的螞蟻,必須自謀生存之道。
  • 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聲音)
    大陸方面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引領兩岸關係走向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更加堅定。現將部分與會人士觀點摘編如下:今年兩岸關係雖受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蓄意幹擾破壞,但兩岸同胞克難前行,兩岸關係發展沒有因遇到溝坎而止步。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
  • 李家泉:海峽兩岸關係的最新發展
    自從1995年元月30日江澤民同志就兩岸關係發表「八項看法和主張」以來,到現在整整八個年頭了。江澤民發表的這個新春講話,是一個政策性和綱領性的重要文件,對兩岸關係極具指導意義。      一、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      八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文化關係已經明顯地發生了兩大變化,我們可以根據媒體報導的數字來加以表示:      第一個變化,是由「5555」發展到「7111」。
  • 一個中國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
    【新書推介】 九州出版社2020年10月推出的孫亞夫、李鵬等著的《兩岸關係40年曆程(1979—2019)》,系統總結了1979年以來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前進與反覆的曲折變化,對於如何推動新時代海峽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議。
  • 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重要意義
    本報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吳亞明)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今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會見蕭萬長先生時的談話對於兩岸同胞堅定信心,共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曉光表示,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蕭萬長先生一行,張志軍主任與王鬱琦主委也就兩岸關係若干問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了六項共識。
  • 劉紅:2019年兩岸關係要點回顧
    【兩岸快評第623期】劉紅,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理事,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圖片來源:中國臺灣網)觀察2019年兩岸關係,一方面由於蔡英文當局否認「九二共識」,極力推進「臺獨」和幹擾兩岸交流,同時「1·11選舉」競選過程又產生不小影響,兩岸關係嚴峻複雜態勢在持續
  • 臺灣民意新變化與兩岸關係走向
    這一結果,顯示了民進黨當局快速失去民心的現實,反映出島內民意的新變化,也對島內藍綠內部生態、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深遠影響。臺灣的各種民意調查也進一步印證了臺灣民意的積極變化,表明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積極因素在增加。
  • 2019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揭曉
    2019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01月21日 13:5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月21日北京訊 由中國臺灣網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兩岸》欄目共同主辦的「2019年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結果今天揭曉,「習近平出席《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等十條新聞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