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裡拉大酒店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面,這一歷史時刻註定載入史冊。
回顧66年以來,兩岸關係的歷史頻頻「創新」,出現了突破舊有局面的多個重要時刻。這些歷史,令兩岸關係儘管偶遇波瀾,卻總體邁步向前。
1979年,大陸對臺方針政策重大轉變——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及一系列政策主張。這是大陸對臺工作和兩岸關係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標誌著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1981年8月26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港臺知名人士傅朝樞時,首次公開提出解決臺灣、香港問題的「一國兩制」構想。
鄧小平說,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可以採取獨特的模式,社會制度不變,臺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國資本不動,臺灣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即使武裝統一,臺灣的現狀也可以不變,臺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一個區,還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
【圖:蔣經國(左)正在接待外賓 馬英九(中)擔任翻譯】
1987年10月15日,臺灣當局宣布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而這一提議竟然來自當時蔣經國的秘書馬英九!
馬英九撰寫的《原鄉精神》中記述,1987年3月,一次外賓拜會結束後,蔣經國照例問馬英九有無報告,馬英九建議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蔣經國於是要他直接去見當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張祖詒指示馬英九草擬一個開放探親的方案。這個草案成為開放探親的藍本。
1988年1月20日,由臺灣「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組織的第一個臺灣返鄉探親團登上了長城。
「九二共識」指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協會與臺灣的海基會就解決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左)與辜振甫握手】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第一次「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這是兩岸分隔40餘年後,高層人士首次接觸商談。
1995年1月30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
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會談」在上海舉行,拉開兩岸政治對話的序幕
2005年4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面,並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首次會談。
2008年6月13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右)與臺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釣魚臺5號樓舉行會談,兩會領導人直接啟動了雙方中斷九年的商談。
同一年,兩岸實現了歷史性三通-海、空運直航和直接通郵同步實施,兩岸形成「一日生活圈」。
2011年,臺灣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在此之前,大陸學生只能以交換生身份赴臺灣高校短期學習。有評論認為,這是兩岸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2014年2月,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正式會面——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時任臺灣方面陸委會主委王鬱琦在南京首次正式會面,建立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有媒體分析指,「張王會」開啟兩岸政治對話新局,令兩岸的溝通協調與處理更為直接便捷。
同年6月,國臺辦主任60多年來首次訪臺——張志軍訪臺,實現了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
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66年後首次會面,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