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村:渡改橋讓2000多群眾告別「出行難」

2020-12-13 天眼新聞

車流奔馳、人流穿行……11月25日,銅仁市印江縣沙子坡鎮十字村萬家渡改橋上車來人往。正在用手推車拉運貨物的村民黃朝周用手拍了拍橋柱說:「有了這座橋,我們十字村2000多名村民的出行就不再難了!」  從小在十字村長大的黃朝周,見證了橋梁從開工到貫通的全過程。要說這座橋給村子帶來的變化,他最有發言權。   十字村坐落於大山深處,全村總人口523戶1988人,其中貧困戶有91戶381人,是個典型的少數民族村寨,卻因一條河流阻斷了村子發展的出路。

萬家渡改橋

「村門口這條河,是我們出村的必經之路,雖然以前有溜索橋和獨木橋,但都由於年代久遠,且不說運輸能力,就連基本的安全保障都沒有。」黃朝周說,村民們的土地大部分都在河對岸,沒有橋的時候,上坡勞動、趕場買賣東西,都要坐船過河。一到雨季,孩子上學、大人做農活都十分不便,建材的運輸費比買建材的費用還貴。  2012年,為解決十字村老百姓出行難問題,貴州省地方海事局與當地政府籌資建設萬家渡改橋。  「現在可好了,想到哪裡都很方便,多虧政府部門幫我們修建了萬家渡改橋,解決了出行難的大問題。」黃朝周說,村裡還通了客運班車,從十字村到鎮上的時間從一個多小時縮短為十多分鐘,客運班車也成為了村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除了方便出行,最關鍵的是渡改橋的修建為十字村的產業發展帶來了便利。」一旁的村民黃廷鎮接過話說,萬家渡改橋建成後,村裡老百姓開始發展種植紅心柚、核桃、辣椒、黑木耳等特色農產品,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番。  十字村的改變只是整個貴州交通扶貧先行的小小縮影。為確保疏通貴州交通的「毛細血管」,打通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最後一公裡」,2017年,貴州省交通運輸廳編發了《貴州省溜索及渡口改橋實施方案》,由省地方海事局具體負責,利用三年時間(2017-2020年),全面推進臨水貧困村溜索、渡改橋建設,著力消除渡運安全隱患,在原有基礎上向渡改橋項目建設發起總攻。截至目前,全省共修築渡改橋222座,惠及百姓30餘萬人。  一橋飛架兩岸,告別出行困難。在群眾眼中,這222座渡改橋不僅便利了出行,更是架起了奔向小康的坦途大道,是平安橋、連心橋、致富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魯毅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自貢市大安區三座"渡改橋" 解決學生出行難
    今年以來,這樣的「渡改橋」,大安區一口氣建了三座。據了解,大安區通過實施三座貧困村「渡改橋」工程,極大程度地方便了當地居民,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滿意度。上學出行難 群眾盼望當地有一座「橋」「過去,我們這裡出行到對岸,都是靠船。出門特別不方便,每到汛期,常常發生安全事故,大家都心驚膽戰。」回龍鎮雙柏村村民介紹,尤其一遇到暴雨或漲水,出門上學的娃娃些最造孽。
  • 瀘州合江四座渡改橋試運行 10萬人告別乘船渡河史
    瀘州交通運輸局供圖何澤樺 陳向前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8月28日,瀘州市合江縣黔魚洞大橋、三江咀大橋、貓石溝大橋和清溪溝中橋4座渡改橋進入試運行階段。4座渡改橋的正式完工,意味著鳳鳴鎮、甘雨鎮在內的近10個鄉鎮近10萬人將告別乘船渡河歷史。
  • 跨江架起惠民渡改橋
    譚獻忠口中的「大橋」有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做「流河潭渡改橋」,因涓江水流湍急之處名為流河潭遂得此名,是三航局湖南湘潭交通基建工程包的子項目。以前在流河潭上有一座簡易小木橋,人們出行、趕集,孩子們上學,全都依賴它。但是大橋不能通行汽車,加之常年使用導致木橋不堪重負,已經變成了危橋。遇上急診,救護車要繞道10多公裡外的射埠大橋。一江之隔,也成了村民們致富路上的「絆腳石」。修一座通往江對岸主幹道的橋,是蟠龍村幾代人的夢想。種植水稻、養殖家禽是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 雙向四車道、建設工期兩年 遂寧紅江渡改橋開工儀式舉行
    6月22日上午,蓬溪縣2018年第二季度紅江渡改橋等15個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蓬溪縣紅江鎮舉行。其中,紅江渡改橋項目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備受當地百姓關注,它的實施,將讓兩岸群眾徹底告別傳統輪渡交通方式。同時,對於天福紅江片區、桂回組團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拉動意義。
  • 上杭推進渡改橋建設 今明兩年計劃新建4座大橋
    本報訊(通訊員 池威 林斯乾)1月5日,筆者在上杭縣南陽鎮磯頭村磯頭大橋施工現場看到,橋兩端接口處,施工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施工作業。「現在我們去趟縣城,要繞道蛟洋鎮再到縣城;磯頭大橋建成後,可以縮短20多公裡路程。」
  • 辰溪鸕鷀村渡改橋項目完工 - 懷化日報_8355期_在線報紙_懷化新聞網
    懷化新聞網訊:「橋修好了,讓我們告別了祖祖輩輩靠擺渡過河的日子,農產品再也不愁沒銷路了。」 6 月14 日,辰谿縣大水田鄉鸕鷀村村民李剛走上主體工程已經完工的鸕鷀村新橋興奮地說道。鸕鷀村位於辰溪與麻陽交界之處,一條鸕鷀溪穿境而過。鸕鷀村自建村以來,所有的村民都是靠著渡船擺渡過河,嚴重影響了當地村民的出行,也制約了村裡經濟的發展。
  • 首批渡改橋年內完工 共675座,目前已完工600座
    首批渡改橋年內完工 共675座,目前已完工600座       本報訊(張舒 記者 王眉靈)4月19日,位於儀隴、營山、蓬安三縣交界處的營山縣三興鎮王家河渡改橋工程正加緊建設。
  • 告別「溜索時代」!涼山對坪鎮「溜索改橋」項目建成完工 從此蜀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 見習記者 宋瀟 記者 李智 劉牧雨 攝影報導金沙江上的幾條溜索,曾經長期是兩岸川滇村民與外界溝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位於四川涼山州金陽縣對坪鎮一村的「溜索改橋封面新聞記者實地探訪,見證這一「古老的索」和「全新的橋」正式交接的日子。天塹變通途一切的改變 源於一座橋曾經,大山和大河阻擋了村民們的出行和發展,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難出去,而現在,因為一座橋,這一切,都將改變。
  • 四川「溜索改橋」:打開幸福門 架起致富夢
    編者按: 承擔貧困地區公路工程、溜索改橋、渡改橋等重點項目的勘察設計100餘項,打造了汶馬高速、雅康高速、雀兒山隧道、布拖縣馮家坪溜索改橋、
  • 瀋丹高鐵正式開通 遼東山區告別出行難
    瀋丹高鐵正式開通 遼東山區告別出行難 2015-09-01 16:35: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民心橋通了,英德東華6500群眾出行方便了
    據悉,新高梘橋總投資170多萬元,長27米、寬4.5米,為周邊5個村民小組6500多名群眾暢通了出行之路,也為高梘片的貧困戶們暢通了脫貧之路。高梘橋位於東華鎮魚灣村通往高梘片道路連接線上,是魚灣村高梘片5個村民小組以及周邊群眾出行的主要道路橋梁。高梘片5個村民小組共有24戶貧困戶,扶貧項目以養雞和養牛、規模種植甘蔗和花生為主。
  • 武隆江口鎮加快村村通公路建設 解決群眾出行難
    此路段的硬化建設標誌著該鎮8個行政村已完全實現村村通硬化公路,有效地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據了解,江口鎮滑石子路總長11公裡,投資690餘萬元,涉及江口鎮譚家村滑石子、史家坳、大坨、青槓溪四個農業社,道路修好後,將惠及千餘人。「這條路修通以後,我們將告別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開車慢過牛拉犁』的歷史。」
  • 盤龍大橋新建工程(盤龍渡口渡改橋)有新信息……
    而近日,我們從網絡獲悉:南部縣盤龍嘉陵江大橋新建工程(盤龍渡口渡改橋) 施工及監理招標公告已經在網絡上發布。 公告顯示了盤龍大橋(盤龍渡口渡改橋)的工程內容: 項目概況與招標範圍 項目名稱:南部縣盤龍嘉陵江大橋新建工程(盤龍渡口改橋) 建設內容及規模:本工程連接盤龍場鎮與窯壩寺片區,為跨嘉陵江特大橋梁,橋梁全長約538m(主橋為主跨
  • 「亞洲第一高溜」巧家鸚哥溜索改橋項目主橋鸚哥大橋建成(圖)
    「經過九百多天的努力,布拖馮家坪溜索改橋項目今天基本全部建成,車輛可以通行。」項目建設指揮長宣布大橋可以通車後,三輛車順利通過並往返了大橋,「亞洲第一高溜」鸚哥溜索改橋項目主橋鸚哥大橋正式建成。「鸚哥溜索」位於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茂租鎮鸚哥村與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龍潭鎮沿江村交界的金沙江上,距江面約260米、長約470米,有「亞洲第一高溜」之稱,不僅是金沙江上最高的溜索,也是鸚哥村2000多村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 瀘州兩座沱江渡改橋5月完成水下部分施工 明年或建成投用
    原標題:瀘州兩座沱江渡改橋5月完成水下部分施工 明年或建成投用   在汛期來臨前完成水下施工,是瀘州市近期渡改橋施工的重點。近日,在龍馬潭區胡市沱江大橋項目施工現場,數十名工人正在抓緊作業,力爭在本月底完成橋墩水下樁基部分。
  • ...飲水搶修 造福百姓丨安順市平壩區十字村駐村第一書記何中舉
    我叫何中舉,作為十字村的第一書記,我從鄉領導和村支兩委同志的身上,從群眾期盼的眼光裡,深刻的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職責和擔當,我義不容辭,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我們沒有讓一個家庭、一個人口掉隊。   以往的彎曲土路下雨一身泥,天幹滿身土的情況不見了;通村路、通組路、連戶路、庭院硬化修到了家家戶戶,出行十分方便;以往種地人背馬馱的現象被機耕道的農用車取代,旱地裡都裝有自流灌溉水龍頭,土裡的蔬菜閃著嫩綠的光,山坡上的柿子令人垂涎欲滴。一棟棟新式磚混平房拔地而起,家家窗明几淨,亮化工程的實施讓這裡的夜晚變得更加璀璨。這裡空氣十分清新,已經發展為生態適宜、人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柿紅瓜香的美麗村舍。
  • 蘇州河上有多少座橋?外白渡橋為什麼叫外白渡橋?!
    不僅如此,這三十一座橋,座座有故事。阿拉上海人最有數了,當然先來講講,最東面、也是最有名的外白渡橋!哈哈,阿拉現在用上海話念這個名字,馬上就會知道伊背後的含義,「白渡」:其實就是過河免費,不要鈔票。難能會得來的這個名字呢?因為第一代「外白渡橋」,建於1856年,當時的名字叫「威爾斯橋」,是座木橋,中間設活動橋面,船隻駛過時須起吊。
  • 石林公交出行分擔率達32% 4年讓利群眾2000萬
    新聞速讀 石林公交出行分擔率由去年的29%提高到今年的32%,明年將實現全縣村委會及人口相對集中的自然村「村村通公交」目標。2004—2008年,石林公交讓利優惠群眾2000餘萬元。石林公交還將利用「村村通」優勢,通過公交託運實現配送,發展物流業,實現多方面惠農。
  • 上海蘇州河上的「二橋」外白渡橋 二白渡橋
    ,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來過了上海,足以說明外白渡橋的意義了。外白渡橋是一座全鋼結構的橋梁,它位於蘇州河下遊河口處,頻臨黃浦江,是舊上海的標誌性建築。「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