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夜飯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團圓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2、貼春聯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
3、貼窗花
過年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
4、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5、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6、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7、祭祖
農曆三十日下午,農村各家派人牽著牲畜到自家墳塋前迎接先祖「回家」過年。一般攜帶鞭炮、香、黃紙和紙錢,到了墳前燃響鞭炮,點燃黃紙和紙錢,以喚醒先祖,然後將點燃的紙錢、香菸揮動成圓圈,口中念叨,請祖宗回家過年,並讓祖先騎馬,邊說邊走,引回家中(有宗族家廟者送至家廟中),將祖先牌位擺好,祭祀供品,插燭燃香,象徵和先人共度春節。這些活動因地而易,有的不去墳地,只在村外呼喊,請祖先過年。送回祖先的時間不一,有的過了初五,有的過了元宵節,由家人恭送回塋地安息,形式與迎時相似。
8、掛燈籠
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大年三十的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9、吃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統,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 ,晚飯後,全家人包五更餃子。有的把一枚銅幣制錢(外圓,內有方孔)包在一個餃子裡,謂誰吃到它,來年有好運氣。邊包邊拉家常,不說不吉利的話,也不說髒話。
10、壓歲錢
過了除夕,按照中國人傳統的計歲方法,每個人都又長了一歲。在新的一年開始時,晚輩都要向長輩磕頭拜年,祝福長者在新的一年中健康長壽。北方的一些農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先作揖後磕頭的拜年禮節,這和道教中所傳承的中華民族的獨有禮節是完全一致的。當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通常都要給後生封上一些壓勝錢(如今多稱為「壓歲錢」),這一習俗也和道教信仰有密切關係。
《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於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徵。」壓歲錢,也稱為「壓祟錢」,顧名思義是以此錢來壓住鬼祟,避免小孩子受到傷害。
《辭海》中對「壓勝」的釋義為:古代方士的一種術,謂能以詛咒制服人或物。「壓勝」的做法自古有之。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種在門上張掛闢邪之物的做法,便是「壓勝」的一種。
在古代,一些鑄成錢幣模樣的吉利品或闢邪品是最早的壓勝之物,也是現如今壓歲錢的前身。彭信威教授在《中國貨幣史》中寫過一段話:「中國壓勝錢上所反映的宗教差不多全是道教。」這是因為在早期的壓勝錢中,往往會鑄上一些吉祥的話語,如「天官賜福」「出行平安」等。《周禮·天官,賜予》中稱:「幣徐之賦,以待(天官)賜予。」現如今南方的一些宮觀中依舊保留著給善信們送「天官賜福」壓勝錢的傳統。
長輩給晚輩的壓歲錢其實還承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這些歷經千年還在傳承的古老傳統,正是承載中華血脈的外在基礎。不論我們為春節附加多少意義,唯一永恆不變的還是那句老話,「有錢沒錢都回家過年」,別讓期待了一整年的期望最後還是落了空。
11、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