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的傳統年俗 過小年展開除舊布新

2020-12-20 有客祁祁

「除夕」一年中的最後一夜,黃曆十二月最末夜,舊歲至此夕而除,在子時中新舊歲交接,也稱「除夜」、「歲除」、「大年」。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不僅是過除夕這一天,而是一連串的年節習俗帶來一元復始、除舊布新的洗禮。

一、祀神 祭灶 過小年

上古時,臘月中臘日「臘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慶典儀式,就是過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後「臘日」和「臘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人們在這一天戴胡公頭擊臘鼓,並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驅邪,帶來了過年迎祥、迎春的氣息。南北朝時代的《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就有諺言流傳:「臘鼓鳴,春草生。」

臘月十六日又稱「尾牙」,民間在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這是一年中的最終回,所以稱為「作牙尾」。公司行號老闆在「作牙尾」之後,宴請員工、中間商「吃尾牙」。「尾牙」後,過年節俗接二連三登場。首先是「過小年」——祭灶。

「臘月24日過小年,虔誠祀灶承周傳。甜品灶馬送玉皇,善功廣播福蔭綿。」

臘月23或24日就是祭灶日,古傳民俗在黃曆12月23日、24日交接時祭祀灶神,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禮。在《禮記》中有祭灶的記載,是周代年終「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禮。那時,各家各戶祭拜祖先、土地神,包含門、戶、中溜、灶、行等五方神靈。

後繼各朝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灶神,甚至這一天還有「過小年」的稱法。祭灶祀神時,各戶人家在廚房牆上或在灶上懸掛給灶神乘坐的紙「灶馬」,祭送灶神回天庭述職,報告一年中考察的這家人的善惡功過。 送神時鞭炮聲震響,過年味兒濃厚了,所以民間稱這一天叫「過小年」、「小年下」、「交年」。祭祀的東西以甜點湯糰為主,說是給灶神「甜嘴巴」告天說好話。南宋《武林舊事》記載,臘月二十四日,謂之「交年」,祀灶用花餳、米餌、糖豆粥等。現代的習俗常見用甜紅豆湯圓、糖果祭祀灶神,儼然承襲了古風。

漢代的孝子、大善人陰子方祭祀灶神非常誠敬,有一日見到灶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灶」的典故。

淸人王德馨留下一副「灶君」對聯:對天幸無獲罪處;祭灶原非獻媚心。

祭灶不「獻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厲行善積德,這樣的祭灶精神最受上天眷顧。上天也是考察了陰子方的孝行和累累大善才給予他大福報,祭灶祀神從古流傳到今天,風俗還很盛行。「過小年」之後,大年也緊緊相隨,就將在一周後來到。

二、辦年貨 寓傳統精神

「年貨」總言之就是和過年、新年相關的一切用品、食品,備辦年貨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尾牙之後辦年貨帶來更濃的年味。

「 祭神祭祖辦年貨,香燈華燭供神佛。甜糖瓜子南北貨,爆竹春聯頌豐沃。」

從民俗風俗錄中看,宋代時年貨的代表是桃符、門神、招財招祿的橫披、門畫等等這些洋溢年味的門扇、門楣裝飾,招財招祿的橫披就是後代春聯、春貼的前身。

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之行帖子。……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其中說到的甜點麥芽糖,同於千年後今人除歲過年喜用的各種糖果,都是一樣的「甜入口、甜入心」的過年討喜象徵物。

清代時的重要年貨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燈、蠟燭、元寶、千張等等(見《帝京歲時紀勝》)。另外除夕天地桌上供神的供品也是辦年貨的重點,包含蜜供、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石榴、元寶、佛花等等。(見《燕京歲時記》)此外,傳統新年的特別飲食,如柏酒、屠蘇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團聚的菜餚材料,當然也在年貨之列。傳統辦年貨將過年和敬神祭祀、驅兇迎吉的精神緊密連結,表現傳統中國年的精神內涵。

三、大掃除作春貼 除舊布新

祭灶送神回天庭之後到除夕迎神之間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開祠堂、佛龕、家居房舍的大掃除,除舊布新,「迎一元來復,慶萬物更新」。

「送神迎復大掃除,掃去灰敗拂塵故。除舊布新換春貼,迎新煥然招來富。」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北京人在送灶神後開始大忙,掃除祠堂家廟、屋舍庭院,擦拭屋內各種擺設什物,用心準備好祭器。

另外打掃乾淨後,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在玻璃上貼彩畫,以剪紙作出吉祥葫蘆和各式春貼。在中庭奉置天地桌準備接神祭祀,系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臺灣有俗諺說:「大拼厝,才會富 」(拼厝:打掃房子之意),勉勵人在年關前勤快打掃,不要將垃圾積累到新年去,展現新年新氣象。

四、蒸年糕 卜歲來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備辦祭神的食品。

「誠供年糕旺年高,發糕甜糕齊備好。供奉案頭神納鑑,除歲應景步步高。」

周代祭祀的籩食品項就有米、面類的糕、餅。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樣「年糕」,諧音「年高」,意味著「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戶逢年過節蒸糕點是件大事,標誌節慶的色彩。在臺灣、香港一般最常見的年糕是蒸蘿蔔糕。白蘿蔔的閩南語稱「菜頭」和「彩頭」諧音,因此蘿蔔年糕也寓有「好彩頭」的吉祥意含。

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發糕」,「發糕」是米粉或麵粉加糖、發粉調製蒸成的簡單甜糕。自家作「發糕」也含有「歲卜」的意含。若是做出來的發糕發酵膨脹得好,而且裂出清晰紋路,是表示來年「發達」步步高的好兆頭,寓意財源廣進一路「發」。另外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年糕」,加上紅糖、黑糖、小紅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來的願景!

五、貼春聯 普天同慶迎福元

完成大掃除後,也可以早貼春聯、懸門神,門戶煥然一新。貼上春聯、門畫,迎來春風送暖入屠蘇,迎祥迎福意味深長。

「桃符驅邪歷久傳,明朝太祖普春聯。官府民家土地廟,普天同慶迎福元。」

春聯古稱桃符,是後代春聯的前身。黃帝時代傳桃木能闢邪,人們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稱「桃符」,懸掛門邊上,成了春聯的最古的原型。後來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畫神像闢邪迎祥,成了後代門神畫的起源,神荼和鬱壘是最早的兩位門神。五代後蜀後主孟昶曾題一門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帶起文人雅士仿效,作了一些宮門內殿門楹上慶賀納吉的對聯。

桃符到明朝時才普及各地方衙門廟祠和家家戶戶。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下令全國除夕都貼,從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門上貼「春聯」一副;官府、地方衙門、土地公廟祠等處也都要貼上。這一來,造成春聯普及深入民間。

清朝時,自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書寫春聯,得個潤筆費,祭灶之後,各家各戶漸次黏掛,有的用朱箋,有的用紅紙,現今華人社會貼春聯也沿襲了這樣的風俗(見清代《燕京歲時記》)。除夜前貼上春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接春風入門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意味深長。

看了以上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連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展現中華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傳統美德。

相關焦點

  • 春節那些事兒:小年、掃塵、祭灶、除夕,初一去拜年、初二回娘家
    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裡之間的親情倫理,它對中國人有一種特殊含義:過年回家,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要義。這些年隨著祖國的發展壯大,不僅中國人熱愛春節,很多老外也喜歡上了有趣的春節,過了這麼多次年,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春節都有哪些習俗。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一、什麼是小年「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是過年前忙年的開始與伏筆,並非指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 小年是哪一天2020年小年各地具體時間 小年傳統習俗有哪些
    2020年1月17日和18日分別為我國北方南方的農曆小年。為什麼小年的日子不一樣呢?其中有什麼原因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區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是因為在明代朱棣篡奪皇位後,實行了暴政。當時的百姓在永樂元年正月十五舉行燈會,心裡紛紛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場面賽過過年。因此在南京地區,元宵成了小年。
  • 過年都有哪些傳統年俗
    一般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忙年一直要忙到正月十五元宵節農曆豬年就要來到讓我們一起看看傳統的年俗是什麼樣子的農曆臘月廿三祭灶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正月初四這一天在老皇曆中佔羊就是常說的「三陽開泰」是吉祥的象徵這一天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前幾天餘下的魚肉剩飯
  • 今日過小年
    什麼是小年呢?看到朋友們都在說今天過小年,小年的定義解釋是什麼呢?首先我確定小年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民俗傳統。,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 2020年國家圖書館年俗文化展紅火亮相迎鼠年春節
    書法家在現場為大家寫春聯 杜洋 攝中新網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書香盈歲月 新桃換舊符——2020年國家圖書館年俗文化展」21日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衡水剪紙、姑蘇年畫、楊柳青年畫、北京剪紙等優秀作品薈聚一堂,並與國家圖書館藏40餘種經典文獻相結合
  • 臘月三十除夕 | 除舊布新、闔家團圓!
    一般攜帶鞭炮、香、黃紙和紙錢,到了墳前燃響鞭炮,點燃黃紙和紙錢,以喚醒先祖,然後將點燃的紙錢、香菸揮動成圓圈,口中念叨,請祖宗回家過年,並讓祖先騎馬,邊說邊走,引回家中(有宗族家廟者送至家廟中),將祖先牌位擺好,祭祀供品,插燭燃香,象徵和先人共度春節。這些活動因地而易,有的不去墳地,只在村外呼喊,請祖先過年。送回祖先的時間不一,有的過了初五,有的過了元宵節,由家人恭送回塋地安息,形式與迎時相似。
  • 臘月三十除夕 | 除舊布新、闔家團圓!
    一般攜帶鞭炮、香、黃紙和紙錢,到了墳前燃響鞭炮,點燃黃紙和紙錢,以喚醒先祖,然後將點燃的紙錢、香菸揮動成圓圈,口中念叨,請祖宗回家過年,並讓祖先騎馬,邊說邊走,引回家中(有宗族家廟者送至家廟中),將祖先牌位擺好,祭祀供品,插燭燃香,象徵和先人共度春節。這些活動因地而易,有的不去墳地,只在村外呼喊,請祖先過年。送回祖先的時間不一,有的過了初五,有的過了元宵節,由家人恭送回塋地安息,形式與迎時相似。
  • 小年的由來是什麼?關於小年的來歷及傳說故事、傳統習俗
    小年夜其實該稱「小除夕」由於祖國大部分地方都有過小年的傳統,人們往往也會將小年這一天的晚上,稱之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雖然臘月廿四也會祭灶除塵,但是,上海並沒有過「小年」這個說法,而是更重視除夕前這一天,習慣也稱之為「小年夜」。
  • 各地春節奇葩年俗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
    原標題:各地春節奇葩年俗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  新春佳節,親友團聚,原本是合家歡樂的節日,但一些「奇葩」年俗卻讓網友忍不住「吐槽」。  閨女不能在娘家過年  「本來想陪老媽過個年,可在除夕那天被『趕』出門了。」張女士喪偶多年,僅有的一個女兒在國外留學。
  • 臘月二十九傳統習俗:小除夕、過趕年、上墳請祖上大供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 據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 什邡人從小年到除夕的過年習俗大全,老傳統不要忘了!
    這些耳熟能詳的民諺告訴我們,從小年到除夕之間的每一天,幾乎都不能閒著。今天微妹兒就帶大家來看看從小年到除夕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呢?▼▼▼祭灶傳統糕點鋪為到來的小年備足貨源祭灶作為小年的傳統活動,買灶糖當然是少不了的。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家家戶戶會敬獻灶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 小年為何叫灶王節,你那裡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過小年呢?
    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號他要上天庭匯報,直到大年三十才回到 灶底,這一個日子被民間稱為祭灶節,也就是現在我們所俗稱的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是北方的小年,第二天的二十四日則是南方的小年,雖然這一節日在細節方面根據地區有一定的不同,但對於中國人來說,它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節日。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在小年這一日傳統的慶祝節日的行為一般是祭灶。
  • 小年,您家過得是哪天?會怎麼過?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各地的風俗不同,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清朝中期,帝王家於臘月二十三祭拜灶王,北方百姓隨之效仿,也將小年提前了一天,於是北方大多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區過農曆臘月二十四。
  • 重陽節、下元節、小年……這些節日竟然都源於「祭祀活動」?
    祭祀文化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活中有很多節日都是由「祭祀活動」轉變而來的,除了我們熟知的清明節、端午節和中元節以外還有哪些節日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那些由「祭祀活動」轉變的傳統節日。一、清明節清明節是傳統祭祀節日,也是全國最大的祭祀活動日。在這天國家會舉行全國性祭祀活動,緬懷革命先烈;在民間家家戶戶都要祭祖掃墓,以表對祖先的感恩懷念。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有踏青、插柳、蹴鞠、食青團等。
  • 過小年,吃貨絕對不能錯過這些傳統美食
    如果說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那麼小年就是春節的前奏曲小年是我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灶王節 它的熱鬧程度僅次於過年「年」是「家」對於天各一方的遊子來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的小年則是臘月二十五。如今,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不僅各地小年的日期不同,南方與北方小年這天的美食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 你們家哪天過小年?23還是24,為何會有不同呢?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開始過小年了,但是有的地方確是二十四才過小年。甚至同一個地方不同家庭都不一樣,比如我們小區內往年有臘月23放鞭炮的,也有臘月24放鞭炮的,實在是非常有意思。為何同一個節日會不在同一天過呢?你們家哪天過小年呢?
  • 江西各地除夕年俗大盤點!-贛州頻道-中國江西網首頁
    "大年三十",又稱"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 農曆「小年」火車票開售!除夕前三天火車票10日起可購
    農曆「小年」火車票開售!根據鐵路部門發布的「春運購票日曆」,1月6日就可以購買臘月二十三即農曆「小年」的火車票了;從本周日(10日)開始,可以陸續購買除夕前三天的火車票。搶票高峰期即將到來。2021年春節放假7天即2月11日至2月17日其中2月11日為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