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了,有的地方開始過小年了,但是有的地方確是二十四才過小年。甚至同一個地方不同家庭都不一樣,比如我們小區內往年有臘月23放鞭炮的,也有臘月24放鞭炮的,實在是非常有意思。為何同一個節日會不在同一天過呢?你們家哪天過小年呢?
整體來看,我國北方地區大都是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地區一般是二十四過小年。這種差異是在清朝中後期形成的,在清朝中期之前,祭灶日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清嘉錄》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中說,乾隆一朝,每年臘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於坤寧宮。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區百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很多時候都是政治中心,官僚機構和當官兒的很多,所以在二十三過小年的人很多。沒有官民區分後,大家乾脆都在二十三過了。而天高皇帝遠的南方,習慣了二十四過小年,之後也就懶得變了。
其實簡單的南北區分也並不盡然,比如小編我就是山東人,但是我家一直是24過小年。「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小年日期是除夕。
漢代已經有過小年的習俗了,此時小年叫「小歲」在小歲之日,人們要特別向師長進酒,體現尊長尊師的美德。到了宋代,才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小年」。宋代周密《武林舊事》也說:「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日。」也就是說,臘月二十四晚上是小年夜,臘月三十為大年夜,如今我們說的大年三十,大概就是由此而來。這裡的「禁中」,指的是帝王宮所,可見過小年是從上而下流行的官方性質的節日。
宋代有個說法叫「官三、民四、船家五」,簡單點就是宮中、官府的人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屁民們二十四過,船家還要晚一天,二十五才過。現在也都還有「官三民四」的說法,但那已經是過去式了。我們這邊還有一種說法是「軍三民四」,意思是軍人過二十三,老百姓過二十四。軍人其實也屬於官方、朝廷的,所以和「官三民四」差不多。
不論是23還是24過,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祭灶是小年的主要習俗之一,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很多地方還有吃灶糖、洗浴、理髮等習俗。總之過完小年,就越來越臨近過年了,提前給大家拜個早年了
你們家哪天過小年,大家投票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