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5日電 題:「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於曉 單璐
「白二爺沙壩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的治沙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和林格爾人。」站在白二爺沙壩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林草局局長汪真祥發出如是感慨。
圖為如今白二爺沙壩的無垠綠色。 於曉 攝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老一代人對過去白二爺沙壩的貼切總結。
20世紀80年代,白二爺沙壩是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裡植被覆蓋不足15%,每年有約200萬噸泥沙經渾河輸入黃河,並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東西擴張,周圍一萬多畝農田被流沙吞沒。
圖為工作人員講解白二爺沙壩的故事。 張林虎 攝
1982年,時任和林格爾縣長的雲福祥為了治理好條件最差、環境最惡劣的白二爺沙壩,組建了120人的專業治沙隊。他帶領一群人一輩子做了一件事--治理白二爺沙壩,為祖國綠化默默奉獻。
共產黨員喬義擔起了120人專業治沙隊隊長的重任。他們走進白二爺沙壩,走進沙漠,在黃沙撲面、白日慘澹的沙漠裡築起了「世外桃源」。
「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晚上快8點才收工,這一幹就是3個多月。為了治沙,只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白二爺沙壩上,不得不捨棄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喬義回憶說。
圖為因治沙而結成夫婦的劉雙全和邢俊秀。 於曉 攝
喬義介紹,那時每人肩扛100多棵小樹苗,一走就是十幾公裡,去了還得把樹種栽進去。「現在想想,背上這些樹苗去了就不容易了,哪裡還有精力種樹,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動力就是一定要把這些樹苗種活。」
58歲的原治沙隊員劉雙全1982年來到白二爺沙壩,一呆就是將近40年,當初治沙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那時候颳風,地都沒法種,連著刮兩三天,門也開不開,家裡白天就得點燈。」劉雙全說。
「早上5點多出門,晚上8點才能回來,也沒有周六日可言,不下雨就挖坑栽樹,下雨就鋪設草甸,一個月最少要幹28天。」劉雙全坦言,那時候一群人就幹一件事--挑戰惡劣的自然條件,追求綠色。
在白二爺沙壩的治理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女子治沙分隊。
這個由56人組成的女子治沙分隊,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6歲。她們大都是家庭中的剩餘勞力,有的是初高中畢業返鄉的知識青年。1982年起,這支女子治沙分隊在沙漠裡共種樹種草近4萬畝。
1984年,她們又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女子治沙分隊猶如在沙漠中綻放的鏗鏘玫瑰,用青春與汗水澆灌著每一棵樹苗。從她們身上,更能感受到當年治沙植樹造林的種種不易。
治沙隊員披星戴月、戰天鬥地,最終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畝「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變成了一望無垠的綠洲。8.5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和3.5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蓋率也提高到75%以上。
環境變好了,地裡的莊稼能長出來了,穩定的收入也讓人們生活安定了下來。當年治沙隊的120名隊員中,也有40對青年在治沙中收穫了愛情,劉雙全與邢俊秀就是其中的一對。
「現在我們生活富裕了,生活環境也好了,我們也不想離開這個地方了,我們對這裡有感情,對每一棵樹也有感情。」邢俊秀說。
據汪真祥介紹,隨著國家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林格爾縣林業生態建設進入力度更大、速度更快、勢頭更好的新階段。
「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以及植被恢復、重點區域綠化等地方林業工程,加之部門綠化、全民義務植樹的深入開展,目前全縣造林綠化總面積達到22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達到1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汪真祥說。
如今,40多戶當年的治沙隊員在此安家落戶,紮根和堅守在白二爺沙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那抹綠色。堅守和傳承,是他們熱愛這片土地最真切的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