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5日電 題:「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於曉 單璐

「白二爺沙壩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的治沙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和林格爾人。」站在白二爺沙壩前,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林草局局長汪真祥發出如是感慨。

圖為如今白二爺沙壩的無垠綠色。 於曉 攝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這是老一代人對過去白二爺沙壩的貼切總結。

20世紀80年代,白二爺沙壩是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這裡植被覆蓋不足15%,每年有約200萬噸泥沙經渾河輸入黃河,並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東西擴張,周圍一萬多畝農田被流沙吞沒。

圖為工作人員講解白二爺沙壩的故事。 張林虎 攝

1982年,時任和林格爾縣長的雲福祥為了治理好條件最差、環境最惡劣的白二爺沙壩,組建了120人的專業治沙隊。他帶領一群人一輩子做了一件事--治理白二爺沙壩,為祖國綠化默默奉獻。

共產黨員喬義擔起了120人專業治沙隊隊長的重任。他們走進白二爺沙壩,走進沙漠,在黃沙撲面、白日慘澹的沙漠裡築起了「世外桃源」。

「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晚上快8點才收工,這一幹就是3個多月。為了治沙,只能把更多的時間放在白二爺沙壩上,不得不捨棄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時間。」喬義回憶說。

圖為因治沙而結成夫婦的劉雙全和邢俊秀。 於曉 攝

喬義介紹,那時每人肩扛100多棵小樹苗,一走就是十幾公裡,去了還得把樹種栽進去。「現在想想,背上這些樹苗去了就不容易了,哪裡還有精力種樹,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動力就是一定要把這些樹苗種活。」

58歲的原治沙隊員劉雙全1982年來到白二爺沙壩,一呆就是將近40年,當初治沙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那時候颳風,地都沒法種,連著刮兩三天,門也開不開,家裡白天就得點燈。」劉雙全說。

「早上5點多出門,晚上8點才能回來,也沒有周六日可言,不下雨就挖坑栽樹,下雨就鋪設草甸,一個月最少要幹28天。」劉雙全坦言,那時候一群人就幹一件事--挑戰惡劣的自然條件,追求綠色。

在白二爺沙壩的治理過程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女子治沙分隊。

這個由56人組成的女子治沙分隊,年齡最大的26歲,最小的16歲。她們大都是家庭中的剩餘勞力,有的是初高中畢業返鄉的知識青年。1982年起,這支女子治沙分隊在沙漠裡共種樹種草近4萬畝。

1984年,她們又被全國婦聯命名為「全國三八紅旗手集體」。女子治沙分隊猶如在沙漠中綻放的鏗鏘玫瑰,用青春與汗水澆灌著每一棵樹苗。從她們身上,更能感受到當年治沙植樹造林的種種不易。

治沙隊員披星戴月、戰天鬥地,最終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畝「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變成了一望無垠的綠洲。8.5萬畝流動、半流動沙丘和3.5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蓋率也提高到75%以上。

環境變好了,地裡的莊稼能長出來了,穩定的收入也讓人們生活安定了下來。當年治沙隊的120名隊員中,也有40對青年在治沙中收穫了愛情,劉雙全與邢俊秀就是其中的一對。

「現在我們生活富裕了,生活環境也好了,我們也不想離開這個地方了,我們對這裡有感情,對每一棵樹也有感情。」邢俊秀說。

據汪真祥介紹,隨著國家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林格爾縣林業生態建設進入力度更大、速度更快、勢頭更好的新階段。

「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以及植被恢復、重點區域綠化等地方林業工程,加之部門綠化、全民義務植樹的深入開展,目前全縣造林綠化總面積達到220萬畝,其中森林面積達到1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35%。」汪真祥說。

如今,40多戶當年的治沙隊員在此安家落戶,紮根和堅守在白二爺沙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那抹綠色。堅守和傳承,是他們熱愛這片土地最真切的方式。(完)

相關焦點

  • [愛國情 奮鬥者]她要做白二爺沙壩的綠色傳承人!
    37年前的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治沙隊員們披星戴月、戰天鬥地,用他們的青春芳華築夢綠色,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畝「魔鬼大三角」改造成今天的北疆林海屏障,成為全國聞名的防沙治沙典範,他們用感人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1984年,年僅13歲的韓美霞已經成為白二爺沙壩治沙專業隊的一員。
  • 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現場音】我叫劉雙全,我今年58歲了,1982年來(這裡)的,一直就沒離這個地方,一直就栽樹種草。我叫邢俊秀,我1983年春天來的,一直也是栽樹種草。  【解說】鏡頭前正做著自我介紹,且略顯拘謹的一對夫妻,都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的原治沙隊員。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白二爺沙壩側寫:雙手的力量
    白二爺沙壩女子治沙分隊隊長馬雲英。央視網記者 韓雪攝  馬芸英站立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當代「綠色傳奇」的白二爺沙壩。它位於和林格爾縣大紅城鄉境內,從呼和浩特市向南70多公裡,途經渾河,便可抵達。  30餘載,白二爺沙壩的治沙人接續奮鬥,一代青年白了頭、復又一代新青年,寫下了震撼、動人的治沙傳奇。故事中閃爍的光輝與片段,讓我們看到了內心的、精神的、抽象的力量可以強大到何種程度。  馬芸英回憶,那一年,和林格爾的老縣長雲福祥下定決心帶著老百姓把沙子治住,組織起專業治沙隊,許多附近的年輕人都來到壩上。
  • 一代代人接續奮鬥 感受白二爺沙壩治沙精神傳承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劉雙全對記者說。58歲的劉雙全和邢俊秀是夫妻,他們都是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因治沙結緣,生活一輩子,治沙一輩子。他們育有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家,如今生活幸福。20世紀80年代,白二爺沙壩是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植被覆蓋不足15%,每年有約200萬噸泥沙經渾河輸入黃河,並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東西擴張,周圍一萬多畝農田被流沙吞沒。1982年,時任縣長的雲福祥帶領一支由120人組成的治沙隊,開啟了與天鬥、與地鬥、與狂沙奮戰的漫漫長路。
  • 原創MV:《沙壩精神》用歌聲為您講述
    牢記使命、實幹擔當科學求實、綠色築夢、久久為功這就是《沙壩精神》▼▼▼過去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白二爺沙壩沙海茫茫寸草不生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出沒的地方」當年治沙英雄雲福祥和治沙隊員在一起治沙英雄雲福祥1982年時任縣長的雲福祥帶領120名治沙隊員走進白二爺沙壩,開始了艱苦卓絕,驚天泣地的治沙歷程
  • 【凱恩藏瓏園】植物角裡的「綠旋風」,陪孩子們一起成長
    哇,經過我們的細心照顧,植物迅速生長,各班的植物角裡春意盎然:大蒜長出了長長的蒜苗,小麥也吐出了新的嫩芽... 為了讓我們與自然角裡的植物互動起來,讓自然角成為我們觀察、探索植物生長過程的平臺,老師要求我們入園後都要仔細觀察自己帶來的植物,看看它們需不需要澆水、清潔,還要細心地觀察發現它們每天的變化,並記錄在「植物觀察記錄簿」裡
  • 廣州塔颳起「綠旋風」
    金羊網訊 記者吳珊報導:3月17日,廣州塔再次颳起綠色旋風,與法國艾菲爾鐵塔、英國倫敦眼、美國帝國大廈、埃及金字塔、阿聯杜拜塔等全球超過44個國家的近300座地標同時點亮綠色燈光,迎接2019年聖派屈克節的到來。作為城市地標,廣州塔自2012年起,已連續7年舉辦聖派屈克節。
  • 【沙壩】藏在深山裡的越南少數民族風情,有意思的邊境遊
    從老街坐車大概一個小時車程,30多公裡的山路,便來到沙壩。第二次來沙壩,跟我印象中有點出入。此時的沙壩更加熱鬧了,角落裡仍然是賣手工飾品的穿戴地花花綠綠的花苗族女人,只是生意並不太好,老太太都打起盹來了。
  • 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
    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屋頂使用褐色的仿古瓦,大門裝飾使用的燈籠、獅子裝飾,就是中式建築裡較為常用的裝飾,而門頭的字匾,與傳統院落的府名字匾也極為相似,周邊裝飾得更為精緻,層次感也格外分明。新農村颳起的仿古風,你看到了什麼?
  • 雲南大理沙壩酸辣魚
    在我們雲南吃魚的方法中,大理沙壩的酸辣魚也是比較有名氣的,到了美麗的大理,很少有人不去嘗一嘗那一鍋子酸酸辣辣的沙壩魚……下面就來教大家做做吧!材料:鯽魚、姜、蔥、蒜、香菜、雲南青木瓜片、糟辣子、辣椒粉、料酒、胡椒、土豆、老豆腐一塊。
  • 金門颳起「免稅店風」
    金門颳起「免稅店風」 2010年11月01日 11:15:00來源:東南網   水頭碼頭免稅店是目前金門唯一的免稅店,在這家店裡,陳先生看到滿是擁擠的大陸客,這與幾年前還未開放陸客時的情景完全兩樣。陸客讓金門免稅店充滿了期待。  正是有著這種期待,金門縣財政局核准了5個商家從11月1日起,可在金門市區設立免稅購物店,意味著金門免稅店從水頭碼頭擴大到市區,這5個商家計劃開設14家免稅店,最快年底前即可開張營業。
  • 小沙壩服務區試運營,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伴隨著熱鬧的禮炮聲今天(1月22日)上午怒江美麗公路小沙壩服務區舉行試運營開業儀式小沙壩中心服務區位於瀘水市以北,距離瀘水市4.3公裡,是怒江美麗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滇西旅遊環線」重要的配套設施,用地規模68.57畝,總建築面積12081平方米。
  • 被稱為「魔鬼」的三角海域——百慕達三角的詭秘歷史
    但是,那些險境無疑是潛藏著巨大的危險,讓無數探險者險死環生,而被稱為「魔鬼海域」的百慕達三角便是其中之一。船隊在靠近百慕達時,海面上突然颳起狂風。經驗豐富的哥倫布急令船隊掉轉航向,向佛羅裡達海岸靠去,以避開危險。但是,船上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舵手和水手們暈頭轉向,無法辨清方向。幸運的是,船隊最終還是擺脫了危險。事後,他們發現船上磁羅盤的指針方向已偏離了36°。然而,哥倫布的經歷還尚可解釋,所以在當時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但是,最近幾個世紀,不斷有離奇的事件發生在百慕達三角。
  • 大理沙壩 只煮世界上最好吃的魚!
    活水煮活魚,沙壩魚好吃,還跟水有關。魚莊所有的魚買來後,都要用沙壩山箐冷泉水養上一周左右,魚一邊在山泉中翱遊,一邊將體內的濁物排得一乾二淨,經過「排毒養顏」後的魚,在口味上自然是更勝一籌,而煮魚時,用蒼山上的甘泉烹之,自是味美極鮮。
  • 區檢察院等部門召開建民沙壩保護座談會
    8日,區檢察院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關於加強建民沙壩保護管理暨建立協作機制座談會,區檢察院檢察長李航出席會議。  座談會上,各部門、單位就如何加強建民沙壩保護管理、協調工作銜接機制等展開討論,共商對策。  建民沙壩是一道寬約百米的沙壩,向海中伸展近兩公裡,將海面一分為二,堪稱「亞洲第一衝擊壩」。
  • 大自然的日曆,夏季夜空的一道風景線,這就是夏季大三角
    在北半球,我們可以在一年之中任何一個夜晚裡看見夏季大三角,觀看它的最有趣的時間卻是在夏季。正如其名,夏季大三角在夏季裡最為明顯,對於我們這些在中緯度地區的人來說尤其如此。夏夜裡,一次又一次地觀測夏季大三角,是一種莫大的樂趣,這種樂趣可以加深我們對夏季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