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現場音】我叫劉雙全,我今年58歲了,1982年來(這裡)的,一直就沒離這個地方,一直就栽樹種草。我叫邢俊秀,我1983年春天來的,一直也是栽樹種草。
【解說】鏡頭前正做著自我介紹,且略顯拘謹的一對夫妻,都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的原治沙隊員。近日,在家中,這對夫妻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治沙故事。
【解說】白二爺沙壩橫臥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紅鄉境內,屬庫布其沙漠向東南延伸部分,面積達12萬畝。曾經,它是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82年,當地政府抓住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機遇,組建了120人的專業治沙隊。作為治沙隊的成員,劉雙全與邢俊秀自此便開始了與沙漠的漫長鬥爭。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那時候颳風,周圍五六裡地刮的地就沒法種,苗也上不來,連著刮三兩天,門也就開不開,家裡白天就得點燈了。
【解說】劉雙全說,以前風沙肆虐時,在家裡即便是白天都覺得昏天黑地。風沙擊打得門窗噼啪作響,在家中都尚且如此,要去沙坡上挖坑栽樹的艱難與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這個沙壩全是沙,挖坑的時候走路沒有路,走不了。就得把那個鞋背上,要背不上鞋,它那個土就灌進來了。上山挖坑,挖的是一米一米見方的坑,一人就挖八九十到一百來個。
【解說】男人一天要挖百八十個坑,女人要挖六七十個。活幹得太辛苦,手上先開始是疼的攥不住鐵鍬,時間久了就結出一層厚厚的繭,伸都伸不直,邢俊秀回憶。除了幹活幹的多,當時生活條件也相當艱苦。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邢俊秀
住的是用床板拼起了一大溜,住著十幾個,可擠了。黑夜睡得熱起來,下地坐了凳凳上涼一陣兒,涼一陣兒這才能睡著。
【解說】早上五點半出門,晚上八點才能回來,也沒有周六日可言,一個月最少要幹28天。這樣一群人,就幹這麼一件事,十幾年來他們植樹種草18萬多畝,當地的植被蓋率也提高到75%以上。
【解說】環境變好了,地裡的苗能長出來,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人們生活也安穩下來。當年治沙隊的120名男女青年,也有四十對在治沙中收穫了愛情,劉雙全與邢俊秀就是其中的一對。
【解說】如今,夫妻二人在當地建起了一個奶站,養了兩頭奶牛。養育的一雙兒女也都學成畢業,在當地找了工作。談及孩子,他們感慨,孩子們沒吃過風沙的苦,他們長大時,這個地方已經變得更好了。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我們一直栽樹栽的,對地方有感情、對樹有感情。把這個地方綠化好了,以及種地各方面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了。從我這個想法哇,我現在還沒退休呢,退休之後也不想離這個地方,因為啥呢?對這個地方有了感情了。
(單璐 於曉 張林虎 呼和浩特報導)
責任編輯:【劉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