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現場音】我叫劉雙全,我今年58歲了,1982年來(這裡)的,一直就沒離這個地方,一直就栽樹種草。我叫邢俊秀,我1983年春天來的,一直也是栽樹種草。

  【解說】鏡頭前正做著自我介紹,且略顯拘謹的一對夫妻,都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的原治沙隊員。近日,在家中,這對夫妻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治沙故事。

  【解說】白二爺沙壩橫臥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新紅鄉境內,屬庫布其沙漠向東南延伸部分,面積達12萬畝。曾經,它是和林格爾縣境內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1982年,當地政府抓住國家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機遇,組建了120人的專業治沙隊。作為治沙隊的成員,劉雙全與邢俊秀自此便開始了與沙漠的漫長鬥爭。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那時候颳風,周圍五六裡地刮的地就沒法種,苗也上不來,連著刮三兩天,門也就開不開,家裡白天就得點燈了。

  【解說】劉雙全說,以前風沙肆虐時,在家裡即便是白天都覺得昏天黑地。風沙擊打得門窗噼啪作響,在家中都尚且如此,要去沙坡上挖坑栽樹的艱難與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這個沙壩全是沙,挖坑的時候走路沒有路,走不了。就得把那個鞋背上,要背不上鞋,它那個土就灌進來了。上山挖坑,挖的是一米一米見方的坑,一人就挖八九十到一百來個。

  【解說】男人一天要挖百八十個坑,女人要挖六七十個。活幹得太辛苦,手上先開始是疼的攥不住鐵鍬,時間久了就結出一層厚厚的繭,伸都伸不直,邢俊秀回憶。除了幹活幹的多,當時生活條件也相當艱苦。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邢俊秀

  住的是用床板拼起了一大溜,住著十幾個,可擠了。黑夜睡得熱起來,下地坐了凳凳上涼一陣兒,涼一陣兒這才能睡著。

  【解說】早上五點半出門,晚上八點才能回來,也沒有周六日可言,一個月最少要幹28天。這樣一群人,就幹這麼一件事,十幾年來他們植樹種草18萬多畝,當地的植被蓋率也提高到75%以上。

  【解說】環境變好了,地裡的苗能長出來,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人們生活也安穩下來。當年治沙隊的120名男女青年,也有四十對在治沙中收穫了愛情,劉雙全與邢俊秀就是其中的一對。

  【解說】如今,夫妻二人在當地建起了一個奶站,養了兩頭奶牛。養育的一雙兒女也都學成畢業,在當地找了工作。談及孩子,他們感慨,孩子們沒吃過風沙的苦,他們長大時,這個地方已經變得更好了。

  【同期】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 劉雙全

  我們一直栽樹栽的,對地方有感情、對樹有感情。把這個地方綠化好了,以及種地各方面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富裕了。從我這個想法哇,我現在還沒退休呢,退休之後也不想離這個地方,因為啥呢?對這個地方有了感情了。

  (單璐 於曉 張林虎 呼和浩特報導)

責任編輯:【劉湃】

相關焦點

  • 「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中新網呼和浩特8月5日電 題:「魔鬼大三角」白二爺沙壩:荒漠裡颳起「綠旋風」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於曉 單璐「白二爺沙壩不忘初心、艱苦奮鬥的治沙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和林格爾人
  • 一代代人接續奮鬥 感受白二爺沙壩治沙精神傳承
    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31日電(記者 張慶水 郝芳芳 楊騰格爾 )「我現在雖然退休了,但我還想繼續為治沙做點事,當個護林員,看護好這片林子。」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劉雙全對記者說。58歲的劉雙全和邢俊秀是夫妻,他們都是白二爺沙壩原治沙隊員。因治沙結緣,生活一輩子,治沙一輩子。他們育有兩個孩子,都已經成家,如今生活幸福。
  • [愛國情 奮鬥者]她要做白二爺沙壩的綠色傳承人!
    37年前的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治沙隊員們披星戴月、戰天鬥地,用他們的青春芳華築夢綠色,將昔日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12萬畝「魔鬼大三角」改造成今天的北疆林海屏障,成為全國聞名的防沙治沙典範,他們用感人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1984年,年僅13歲的韓美霞已經成為白二爺沙壩治沙專業隊的一員。
  • 原創MV:《沙壩精神》用歌聲為您講述
    牢記使命、實幹擔當科學求實、綠色築夢、久久為功這就是《沙壩精神》▼▼▼過去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白二爺沙壩沙海茫茫寸草不生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出沒的地方」當年治沙英雄雲福祥和治沙隊員在一起治沙英雄雲福祥1982年時任縣長的雲福祥帶領120名治沙隊員走進白二爺沙壩,開始了艱苦卓絕,驚天泣地的治沙歷程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白二爺沙壩側寫:雙手的力量
    白二爺沙壩女子治沙分隊隊長馬雲英。  30餘載,白二爺沙壩的治沙人接續奮鬥,一代青年白了頭、復又一代新青年,寫下了震撼、動人的治沙傳奇。故事中閃爍的光輝與片段,讓我們看到了內心的、精神的、抽象的力量可以強大到何種程度。  馬芸英回憶,那一年,和林格爾的老縣長雲福祥下定決心帶著老百姓把沙子治住,組織起專業治沙隊,許多附近的年輕人都來到壩上。
  • 從青磚到青山:造林治沙,「青城」呼和浩特綠色傾城
    青城之南:白二爺沙壩上的綠色奇蹟驅車從呼和浩特市區一路向南。由現代化的園林都市逐步駛入恬靜的林田鄉間,採訪團抵達和林格爾縣。和林格爾縣林業局治沙站航拍全貌。遠處大片綠色便是白二爺沙壩的一部分。這裡不僅有層巒疊嶂、鳥語花香的南天門森林公園,還有沙丘上的綠色治理奇蹟——白二爺沙壩。和林格爾縣地處黃河中遊地段,總土地面積515.5萬畝,其中丘陵山區佔總面積的78%。特殊的區位和地形地貌,決定了當地開展造林綠化的重要性。位於該縣南部的白二爺沙壩,屬黃河中遊東側向西北黃土高原過渡的丘陵沙區。
  • 初心之路丨武威六老漢治沙:吃住在沙漠,三代接力造萬畝綠洲
    人們沒有想到,從1981年到2003年,六老漢以兩代人的心血,建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裡,東西寬8公裡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使八步沙7.5萬畝荒漠得到治理,近10萬畝農田得到保護。八步沙風沙口如今被一片綠植覆蓋。八步沙的治沙任務完成後,「六老漢」的後人又主動請纓,將治沙重點轉向黑崗沙、大槽沙、漠迷沙等風沙口。
  • ...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
    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主任的石滿第一個站出來,和郭朝明、賀發林、羅元奎、程海、張潤元5位年過半百的「六老漢」卷上鋪蓋、帶著乾糧,走向了「一棵樹一把草,壓住黃沙防風掏」的治沙之路。不到30歲的郭萬剛,那時已經在土門鎮供銷社上班,也被父親郭朝明拽進了沙窩窩裡。郭萬剛回憶道,「那個時候,真是苦啊!」
  • 鄂爾多斯治沙標兵殷玉珍:誓叫荒沙變綠洲
    央廣網鄂爾多斯9月17日消息(記者李昊 白圓)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爾林川村農民殷玉珍, 32年堅持不懈治沙造林,成就6萬畝綠色生態屏障,創造了人間奇蹟。走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中國防治荒漠化成就展廳,門口顯眼的位置展出了中國六位治沙英雄的事跡,其中一位就是鄂爾多斯治沙標兵殷玉珍。「誓叫黃沙變綠洲」,簡短的7個字是支撐她32年植樹造林的動力。殷玉珍:過去的話是一望無際的明沙,那為了生存啊,你把樹種活你也能活下來,你就得努力就得犧牲。
  • 中石大(華東)學子探尋寧夏治沙路,回溯中衛治沙偉
    而如今的中衛沙坡頭卻是成為全國第一個國家沙漠公園,依沙而興的旅遊產業,成為寧夏變沙為美的典範。 1955至1965年這十年裡,科研人員以鐵路兩側無灌溉條件下的流沙固定研究為主,在此期間解決了工程固沙措施問題,經過反覆試驗確立了固沙防護帶的寬度、防沙柵欄阻沙帶的優化配置,沙障的阻沙效應與沙障的選擇;確定了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的關鍵技術;通過對工程固沙、化學固沙和生物固沙的大量對比試驗,提出了工程措施與生物固沙相結合的流沙固定原理;明確了不同立地條件類型下固沙植物種的選擇;以及對風沙環境
  • 寧夏植綠治沙「人進沙退」保護黃河生態安全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如果你看到的是無邊無際的荒漠,你的內心一定是悲涼的,因為那意味著荒蕪人煙,意味著生命的絕跡。但當你看到荒漠上的一個個草方格子,一棵棵花棒、檸條,相信你的內心一定是感動的。寧夏地處祖國內陸,三面環沙,常年受到風沙侵襲的威脅,因此,防沙治沙在這裡就格外重要。
  • 沙產業理論忠實踐行者 挑戰荒漠的大漠之子 ——人物特寫:治沙模範...
    沙產業界人士稱柴在軍是繼陝北毛烏素沙漠治沙英雄牛玉琴、甘肅騰格里沙漠治沙英雄石述柱之後湧現出的又一名在西北大漠上的治沙英雄。,通過二十七年來的艱辛努力,已發展成為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地區的龍頭企業和治沙典範,這個人就是隴原沙產業企業家柴在軍。
  • 「時代楷模」——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
    38年來,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風餐露宿、戰天鬥地,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栽植各類沙生植物3040多萬株、栽植稻草1.2萬噸、播撒草籽5萬多公斤,使荒漠變為綠色屏障,確保了過境公路鐵路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西電東送等國家能源建設大動脈暢通。
  • 沙海變桑田的中國奇蹟——陝西省榆林市「清退」毛烏素沙漠的生態...
    經過幾十年的「防風固沙」治理後,許多沙地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荒山禿嶺到綠滿山川的蛻變。  昔日沙窩窩,今日變綠洲。這是歷史的契合,時代的奇蹟,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殷殷期待的最好回應與踐行。  1.一張藍圖繪到底  榆林的治沙造林史是一部中國特色生態建設創業史。
  • 好故事丨浙大師生內蒙治沙 綿延沙障築就沙海長城
    日前,浙大學生實踐隊員們在浙大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教授徐禮根、浙大草坪花卉研究所工程師婁志平的指導下,參觀內蒙古烏拉特後旗烏蘭哈哨嘎查治沙試驗工程點並親自布設沙障。徐禮根和婁志平為實踐隊員講解「採用懸袋網沙障結合沙漠地貌進行治沙固沙」原理,並指導實踐隊員完成一段距離的懸袋網沙障布設。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荒漠添綠黃沙生金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中國遏住了荒漠!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防沙治沙事業,幾代人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沙洲植綠、沙海播綠行動開展如火如荼,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蓬勃興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治沙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樹都成了大樹,當年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百萬林海。」今年76歲的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語畢,現場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作為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既是書寫塞罕壩「一棵松,百萬畝」神話的拓荒者,更是發揚塞罕壩「三代共傳承,荒漠變林海」精神的見證人。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然而,這片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土地,幾十年前卻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世紀50年代,北京經常受到沙塵暴的影響。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的壩上地區建立大型國營林場,來改變當地的自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