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2020-12-09 新華社客戶端

58年光陰流轉,它從茫茫荒原變為生態寶地。它是一面「牆」,一面抵禦風沙的「牆」;它也是一片「海」,一汪綠意蔥蘢的「海」。它,就是塞罕壩。

原來的塞罕壩究竟什麼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怎樣的塞罕壩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述的塞罕壩的故事,又會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塞罕壩,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這片綠意盎然、生機勃發的土地,幾十年前卻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

上世紀50年代,北京經常受到沙塵暴的影響。原國家林業部決定在河北北部的壩上地區建立大型國營林場,來改變當地的自然面貌。

1961年,原國家林業部工作人員在壩上考察了3天之後,在紅松窪一帶找到了一棵生長旺盛的天然落葉松,證實了塞罕壩上可以長出參天大樹。由此,林場的地址選在了塞罕壩。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

在建場初期,林場選擇從外地調運落葉松苗木,但苗木根系在調運過程中大量失水,難以適應塞罕壩乾燥寒冷的氣候。1962年、1963年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1964年,林場職工集中在三面環山的馬蹄坑,連續大幹3天,在516畝荒地上種滿了自己精心培育的落葉松幼苗。同時,林場為了進一步提高植樹效率,根據當地地勢不平的情況改良了植苗機,並創新了全光育苗技術,摸索出了培育「大鬍子、矮胖子」優質壯苗的技術要領,幼苗成活率提高到了96%以上,濯濯童山逐漸披綠。上世紀80年代,林場完成了大規模造林。

除了育苗造林,瞭望火情也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防火瞭望員克服了早年間不通水電的困難,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這片茫茫林海。

現在,塞罕壩每年為華北地區涵養水源2.74億立方米,真正做到了為首都阻沙源、為京津涵水源。塞罕壩人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把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總指導:何平

總策劃:劉思揚

監製: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製片人:樊華

統籌:幸培瑜、韓珅

編導:王志斌、李林欣、甄曉博

記者:李林欣、駱學峰、曲瀾娟

包裝:夏勇

海報:張隆婕(實習)

部分素材來源:

承德廣播電視臺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相關焦點

  •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北京大學供圖三代塞罕壩人現場分享造林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護林員,一輩子我們只幹了一件事:植樹造林。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樹都成了大樹,當年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百萬林海。」 作為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既是書寫塞罕壩「一棵松,百萬畝」神話的拓荒者,更是發揚塞罕壩「三代共傳承,荒漠變林海」精神的見證人。在報告會上,陳彥嫻以《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為題,回憶了自己當年初至林場的生活點滴。
  • 老中青三代建設者講述塞罕壩精神:林海赤心開啟「二次創業」
    塞罕壩林場夏景 塞罕壩林場供圖 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之際,塞罕壩三代建設者代表通過報告會、座談會、參觀展館等形式,憶往昔崢嶸歲月,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58年前的那個秋天,來自全國369名創業者滿懷激情,在塞罕壩吹響了「向荒山要樹」的戰鬥號角。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導語:12月5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如期召開,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代表陳彥嫻、劉海瑩、於士濤以三人為代表的三代塞罕壩人55年創造的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令世界驚嘆,塞罕壩那一抹位於世界東方的「中國綠」也驚豔了世界。
  • 電影《那時風華》西柏坡巡映 講述三代塞罕壩人造林故事
    電影《那時風華》講述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河北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肩負「荒漠造綠洲,保衛北京城」的神聖使命來到壩上,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電影《那時風華》在西柏坡舉行巡映禮。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滿山紅葉時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講到,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部紅遍全國的電影《等到滿山紅葉時》,說的就是三峽,給人印象深刻。三峽紅葉究竟有多美?為了留住層林盡染和紅韻爛漫的景色,當地百姓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飛峽雲容白,懸江樹影紅。」
  • 林草榜樣丨塞罕壩精神:奮鬥創造綠色奇蹟 實踐詮釋「兩山」理念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塞罕壩55年間從荒漠變綠洲 "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1962年,一支幾百人的造林隊伍開始進駐塞罕壩的荒漠。他們「先治坡、後置窩」,以那個時代特有的戰天鬥地、吃苦耐勞精神,在荒漠上開始種植綠色。55年來,幾代林場人愈挫愈勇,終於把塞罕壩改造成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東北方三百多公裡外,就有這樣一片奇蹟般的凝翠之地。
  • 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從荒漠變林海:治沙夫妻回憶白二爺沙壩蛻變之路  【現場音】我叫劉雙全,我今年58歲了,1982年來(這裡)的,一直就沒離這個地方,一直就栽樹種草。我叫邢俊秀,我1983年春天來的,一直也是栽樹種草。  【解說】鏡頭前正做著自我介紹,且略顯拘謹的一對夫妻,都是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的原治沙隊員。
  • 原創時政微視頻丨習近平的海南情緣
    在這一重要歷史時刻,習近平主席將出席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這也將是他第四次出席博鰲亞洲論壇。說起習近平與海南的故事,要追溯到1979年,那是他第一次到海南,他回憶說當時海南還屬於廣東省管轄,對比今天的發展,他認為海南確實發生了「滄桑巨變」。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文有仁五十多年前,塞罕壩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荒漠。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天接待萬名遊客。它不僅造就了中國高寒沙地生態建設的奇蹟,也詮釋了習總書記的那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曲折命運,它又是如何被修復的呢? 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公路蜿蜒攀高,兩旁是望不到頭的茂密樹林,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映襯著藍天。有的地段是大片的白樺林,植被清香撲鼻。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飛天攬月 中華夢圓
    在探月追夢路上,我們創造了哪些奇蹟?經歷了何種艱辛?在嫦娥五號即將返回地球之際,我們回顧中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又能收穫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並開展月面巡視勘察。作為備份的嫦娥四號該去哪兒?經過深入的分析論證,中國航天人最終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到月球背面去。
  • 塞罕壩,「綠色勳章」塞罕壩森林公安57年堅守見證奉獻與擔當
    在那裡,有一支森林公安隊伍,他們既是林場的建設者,也是林場的保護者,始終傳承著守護綠色的不變情懷。「綠色的塞罕壩林場是靚麗的風景,在這裡巡邏,我們也成了遊客眼中的另一道風景。」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壩分局副局長武連豐話語間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分局民警和造林工人一樣,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是百萬畝人工林海的「保護神」。
  • 塞罕壩的「綠色接力」(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蹟⑥)
    若不是每逢遇到過路車輛,護林員都會舉起黃色防火旗以示警戒,這片密密匝匝的林海似乎就僅剩這滿眼翠綠充盈其間。塞罕壩機械林場,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擁有世界最大面積的人工林。如按照株距1米計算,塞罕壩的樹可繞地球赤道12周。面向這片112萬畝的蒼茫林海,記者心中不斷閃現一個疑問:塞罕壩的樹真都是人工栽植的嗎?「不用懷疑。
  • 荒漠化防治丨戈壁荒灘崛起「綠色銀行」
    草木葳蕤、百果結子的夏季,走進阿克蘇市和溫宿縣的城郊村莊,感覺是在林海果園裡穿行。無論是老、中、青哪一代果農,說起人與樹木的深厚感情,提到不斷做大的林果產業,都反覆提到「柯柯牙綠化」這個話題。他們說,了不起的柯柯牙綠化工程,讓戈壁荒灘上崛起了「綠色銀行」。
  • ...講述總書記扶貧故事 《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座談會在軍營村舉行
    昨日下午,高山陽光明媚,同安區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暖意融融,《習近平扶貧故事》新書贈送和學習座談會正在進行。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和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廈門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江曙曜帶隊,將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習近平扶貧故事》送到了高山上。一行人重走總書記走過的初心路,重溫總書記的囑託,並和書中人物見面座談,學習總書記當年在廈門的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感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
  • 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 聽他們講述藍天碧水間的幸福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積極探索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相輔相成的高質量發展,「兩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從今天起,《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聚焦各地綠色轉型中的生動實踐,講述藍天碧水間的幸福故事。
  • 塞罕壩:55年,三代人,一個沙漠變綠洲的奇蹟
    建場以來,幾代塞罕壩人經過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在這裡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林海,有效阻擋了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南侵,為京津冀及華北地區構築起防風沙、養水源、固生態的綠色長城,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從「一棵松」到今天的百萬畝人工林海
  • 關注青翠掩瀚海綠色增福祉
    境內有沙漠戈壁、崇山峻岭、丘陵峽谷,也有荒漠草原、湖盆溼地、金色胡楊與蒼翠林海。沙漠與戈壁佔全盟國土面積的69%,年降水量在30~150毫米之間,是典型的乾旱荒漠地區,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土地面積僅佔6%。阿拉善地處亞洲內陸腹地,四周高山阻隔,第四紀以來地質大環境向乾旱荒漠化發展,更加劇了荒漠化進程,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