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2020-12-24 大洋網

林子起來後,塞罕壩七星湖的水位也越來越高,風景越來越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在此駐足欣賞。記者高興貴攝

林海茫茫,直入天際;涼風習習,清爽宜人。夏日塞罕壩,草木蔥蘢,遊人如織。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圍場縣,與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屬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個昔日不為人知的偏僻塞外深林,如今已躋身環京津地區最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之列,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

綠樹聚財富塞外出「金山」

7月24日午後,來自北京的李珂女士,和丈夫、兒子一起在林間漫步。當看見小松鼠在樹上蹦來跳去時,8歲的小男孩高興得手舞足蹈:「真好玩!以後每年暑假我都要來!」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誌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更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森林旅遊等綠色產業。面對這樣的機遇,塞罕壩人坐不住了:這兒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6、7、8三個月的平均氣溫只有14.8℃,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空調、巨型氧吧啊!

於是,在國家項目資金的扶持下,塞罕壩機械林場累計籌集1.7億元,修通核心區旅遊環路,打造七星湖等15個高品位生態旅遊文化景區。目前林區配套賓館、度假村120餘家,日接待能力達1萬人次以上。

軟硬體整體提升後,海內外遊客紛紛慕名而來。年遊客量超過50萬人次,並以年均30%的幅度遞增。

以前,塞罕壩機械林場伐木收入佔總收入的90%以上,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不算「吃、住、行、購、娛」配套產業,僅門票收入每年就超過4000多萬元。

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年,守在山溪的下遊,負責截順溪漂流下來的筏子。他是周石磊,在圍場縣四合永鎮職業中學上學,暑假來塞罕壩的漂流景點兼職。幹40天,能掙4000元工資,下學期的學費、生活費就齊了。

像周石磊這樣直接受益於塞罕壩森林生態旅遊的人不在少數。周邊地區鄉村遊、山野特產、手工藝品、交通運輸等產業也被帶動起來,產生大量就業機會,每年貢獻產值6億多元。

圍場縣郭家灣鄉旺水泉村56歲的張殿華在塞罕壩森林景區做清潔工,每天工資90元。工作之餘,她捎帶賣幹枝梅,每天還能掙百來元。張殿華說,暑期三個月,她能掙近兩萬元,不比在大城市打工的小夥子掙的少。「以前有老百姓偷砍樹賣錢,現在掙錢又多又輕鬆,再沒人偷樹了。林子就是寶呀!」

尤為可喜的是,塞罕壩森林碳匯交易也在運作中。據中國碳匯基金會測算,塞罕壩機械林場有45萬餘畝森林可包裝上市,碳排放權交易總額可達3000多萬元。

青山成了貨真價實的金山。

奮鬥半世紀「沙源」變林海

今天的塞罕壩林海無際,山青水綠,氣候宜人,幾十年前卻不是這個樣子。

在塞罕壩景區從事騎馬遊的馮清老人今年63歲,是圍場縣大喚起鄉三十二號村人。談起兒時家鄉的環境,他仍心有餘悸:「那時哪有樹啊!到處都是沙。天總是黃的,風裹著沙子直往嘴裡灌。剛清掃過的窗臺,不一會兒就落滿厚厚一層土。」

當時,塞罕壩已由沙漠南緣退化為風沙策源地。

為阻止沙漠南侵,1962年2月,原林業部決定在塞罕壩建立大型國營機械林場。這年9月份,369名創業者被徵調到一起,緊急開赴塞罕壩。長達半世紀的塞罕壩人工造林大幕從此拉開。

對當年創業的艱難,今年74歲的李樹老人記憶猶新。

放下行李,大家就地搭窩棚,挖地窨子,鋪上割來的乾草,就算是有家了。白天出去幹活,晚上幾百人擠在一起。男人睡這邊,女人睡那邊。有一次,李樹起床疊被子,竟然從被窩裡抖出一條蛇。

最難熬的是嚴寒。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風吹在臉上像刀割,幾乎天天下雪。晚上睡覺要戴上皮帽,早上起來,眉毛、帽子、被子滿是白霜。

1963年春節前,19歲的孟繼芝執行任務時凍僵在雪地裡,雙腿膝蓋以下壞死,只得截掉。這個剛從張家口林業幹部學校畢業的小夥子,從此再也沒能站起來。

塞罕壩人紮根高寒荒原,爬冰臥雪,數十年如一日,在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不斷摸索創新,終於攻克了高寒地區引種、育苗、造林等一項項技術難關,人工林不斷向沙海延伸。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三代塞罕壩人響應中央的號召,開始二次創業,啟動了攻堅造林工程。

攻堅造林區域是土壤貧瘠、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這種地塊坡度甚至超過46度,機械不能作業。最難的是表土只幾釐米厚,底下全是石頭。沒有土,樹苗怎麼活?

搞技術出身的劉海瑩和全場技術員一起想辦法。他們先在北曼甸分場試驗,把石塊挖出,人工運來客土。樹苗選用樟子松,要求是株高大於25釐米、培育2年以上的大規格良種容器苗。這種苗更皮實,易於成活。坑內施基肥,輔之以覆膜保墒、草簾覆蓋防風等措施。種下第一批苗,居然全活了。於是全場推廣。

5年來,塞罕壩人在石質山坡上新造林15.3萬畝,在基本沒有補植的情況下,成活率和3年保存率竟分別高達98.9%和92.2%,實現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的目標。

5年來,類似於攻堅造林之類的科研創新在塞罕壩不勝枚舉。據統計,最近幾年,塞罕壩林場完成的科研課題有9類60餘項,涵蓋育苗、造林、營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諸多領域。《樟子松經營技術的研究》等20餘項科研成果還榮獲國家、省部級大獎。

5年來,積極踐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塞罕壩林場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更充分地證明,一部塞罕壩林場發展史,就是一部苦幹加巧幹的科學興林史。

不敢有懈怠持續寫傳奇

如今,塞罕壩林場內人工林已達112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森林資源總價值超過153億元,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是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

昔日高原風沙源已變身為高原林海。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牢牢釘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如綠色長城日夜守護著京津冀。

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為灤河、遼河下遊地區涵養、淨化水源1.37億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2萬人呼吸;林區空氣負離子平均含量比北京城區高出5倍。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年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林區空氣溼度比林區外無林地高出50%。

昔日黃沙漫漫、了無生氣的塞罕壩,如今成為動植物基因庫。這裡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47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9種。

「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後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讓新一代塞罕壩人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些樹是我父親他們辛辛苦苦種下的,可別在我手裡給毀了。我要照看好它們!」站在高高的望火樓頂上,47歲的防火瞭望員劉軍憨笑著說。

這種望火樓在塞罕壩有9座。最近幾年,塞罕壩機械林場升級了防火系統,形成由探火雷達、空中預警、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的監測網絡,實現林區監控全覆蓋。雖然防火監控系統高度自動化,但人眼仍不可替代。劉軍和妻子齊淑豔常年駐守,輪流值班,每隔15分鐘要瞭望一次,每晝夜要瞭望96次。

塞罕壩機械林場又與近鄰的多倫縣、克什克騰旗、御道口牧場以及圍場縣五鄉一鎮,成立38個聯防組織。今年5月8日中午11時31分,克什克騰旗發生火情,韭菜溝望火樓瞭望員、探火雷達同時報警。幾分鐘內,靠前駐防的林場撲火隊就趕到指定位置,協助地方迅速將火撲滅。

塞罕壩人深知,行政有界,防火無界,區外火情一旦失控,自身也將不能倖免。

「幹我們這行的,不論白天黑夜,防火這根弦始終緊繃著。一聽到電話鈴響,心裡就一咯噔。」塞罕壩機械林場防火辦公室主任吳松說。

50多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未發生過一起火災。防火雖苦,但是值!

今天,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正面臨荒漠化的威脅。在苦寒偏僻的中國塞外高原上,塞罕壩人持續書寫著荒原變林海、沙地變綠洲、青山變金山的傳奇,不失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範例。

相關焦點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文有仁五十多年前,塞罕壩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荒漠。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天接待萬名遊客。它不僅造就了中國高寒沙地生態建設的奇蹟,也詮釋了習總書記的那句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塞罕壩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曲折命運,它又是如何被修復的呢? 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公路蜿蜒攀高,兩旁是望不到頭的茂密樹林,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映襯著藍天。有的地段是大片的白樺林,植被清香撲鼻。
  • 塞罕壩機械林場: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從塞罕壩亮兵臺看去,一列列綠色的「衛士」守護著華北平原。  塞罕壩的林子越長越密,七星湖水越來越清,水位越來越高,風景越來越美,吸引遊人留戀駐足。  眾所周知,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修復難度極大。然而,地處中國河北省的塞罕壩,卻成功種植人工林112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成功將風沙源改造成華北生態屏障。為探尋高寒荒漠生態修復秘訣,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夕,《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
  • 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奮鬥 高寒荒漠變綠洲
    塞罕壩萬頃林海。 記者 李建 攝長城網承德6月25日訊(記者李建)在承德北部,有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這就是為京津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在這裡,三代人歷經55年矢志不渝的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塞罕壩機械林場。
  • 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2017-08-07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一夜之間,塞罕壩榮獲「地球衛士獎」的消息刷屏全國各大網站,「塞罕壩」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 與會專家、代表、各國嘉賓點讚紛紛他們高度評價塞罕壩林場所創造的人類生態文明奇蹟,稱塞罕壩經驗具有全球意義,為人類治理荒漠、改善生存環境提供了中國方案,可複製、可推廣。
  • 從塞罕壩綠色生態 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武漢肺炎疫情後,宅在家裡的人,都非常思念大自然綠色的美好。新華社河北分社的資深記者曹國廠去採訪過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塞罕壩生態。也許是宅在家吧,微信裡完全可以看到,他當下是非常想念,藍天,白雲與大自然。
  • 【塞罕壩造林人系列】劉海瑩: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綠海傳奇」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記者 霍豔恩攝  央視網消息:作為一個熱愛科學的造林人,無論在哪個崗位,劉海瑩對造林營林技術總是「偏愛」的。「塞罕壩各項事業的發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劉海瑩說,塞罕壩的開發建設,就是一部中國高寒沙地科技攻關、可持續發展的進步史。  1984年,劉海瑩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捨棄了老家秦皇島優越的工作條件,來到塞罕壩做了一名基層林場技術員。擔任基層林場技術員,他每天工作在生產施工第一線,並迅速成為技術中堅。
  • 塞罕壩55年間從荒漠變綠洲 "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1962年,一支幾百人的造林隊伍開始進駐塞罕壩的荒漠。他們「先治坡、後置窩」,以那個時代特有的戰天鬥地、吃苦耐勞精神,在荒漠上開始種植綠色。55年來,幾代林場人愈挫愈勇,終於把塞罕壩改造成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東北方三百多公裡外,就有這樣一片奇蹟般的凝翠之地。
  • 圍場塞罕壩林場人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
    圍場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2載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核心提示: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52載,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三代人構築了一道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成為世界人工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典範。塞罕壩的生態變遷史,無疑是共和國幾代人矢志不渝共築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縮影,錘鍊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塞罕壩精神」 。
  • 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人一生的履歷,就是「塞—罕—壩」三個字。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後來,開墾伐木,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盡頭。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
  • 塞罕壩,「綠色勳章」塞罕壩森林公安57年堅守見證奉獻與擔當
    「綠色的塞罕壩林場是靚麗的風景,在這裡巡邏,我們也成了遊客眼中的另一道風景。」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壩分局副局長武連豐話語間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分局民警和造林工人一樣,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是百萬畝人工林海的「保護神」。近日,記者來到塞罕壩實地感受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9月28日,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來自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的四位成員依次登臺,講述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該活動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骨幹、各院系團學骨幹共800餘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 【闖關遊戲】在塞罕壩,種活一棵樹有多難?
    塞罕壩112萬畝人工林4.8億棵樹,一米一棵排起來可繞地球赤道12圈。  可是你知道麼?塞罕壩集中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等5種極端環境,無論哪一條,對於樹木成活都是致命的。  在這裡種活一棵樹究竟有多難?  8月5日凌晨4時,晨光熹微。塞罕壩林場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站長國志鋒早已經來到林子深處,調查雲彬阿扁葉蜂蟲情了。晨曦從濃密的枝葉間篩下來,各種鳥兒的鳴叫聲隨風在林間流蕩。
  • 林草榜樣丨塞罕壩精神:奮鬥創造綠色奇蹟 實踐詮釋「兩山」理念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最美的青春》再現塞罕壩精神 真實造林人舊照公開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將塞罕壩精神搬上熒幕,「造林人」這個曾感動過中國的團體,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使得塞罕壩精神讓更多的人知道。從一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到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壩造林人用不朽的意志書寫了「綠野詩篇」的傳奇故事。今天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0%,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塞罕壩用了55年的時間。
  • 那顆200多歲的「功勳樹」見證了塞罕壩奇蹟的發生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人跡罕至的荒原到綠意盎然的林海,塞罕壩創造了自然奇蹟。56年間,塞罕壩擁有了6個林場,112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80%,成了「天然氧吧」,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資料圖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一行,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高寒,在人跡罕至的塞罕壩苦苦搜尋著森林生存的痕跡。
  • 根據塞罕壩造林先進事跡改編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即將開機拍攝
    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奮鬥 沙漠變綠洲。長城新媒體集團承德頻道製作  長城網承德7月5日訊(記者 李建)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壩經過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奮鬥,造出百萬畝人工林海。為京津築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塞罕壩精神,不僅是一份堅守,更是一種感動,還是一項舉世震撼的偉大事業。
  •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樹,是塞罕壩最常見的東西,卻也是塞罕壩人最珍貴的東西。在塞罕壩人眼裡,每棵樹苗都是一個孩子,每天的栽與種都是一次充滿儀式感的生與養。種好樹,塞罕壩人有一種樸素的生態意識;用好樹,塞罕壩人有一種堅定的生態自覺。55年時光荏苒,三代人砥礪奮進,森林面積不斷增加、森林質量不斷提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根」也在塞罕壩人的內心越扎越深。 「只要影響到樹,眼前有大錢也不掙!」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它,就是塞罕壩。原來的塞罕壩究竟什麼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怎樣的塞罕壩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述的塞罕壩的故事,又會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塞罕壩,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