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造林人系列】劉海瑩:用科技打造高寒荒漠「綠海傳奇」

2020-12-24 華龍網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劉海瑩。記者 霍豔恩攝

  央視網消息:作為一個熱愛科學的造林人,無論在哪個崗位,劉海瑩對造林營林技術總是「偏愛」的。「塞罕壩各項事業的發展,始終凝聚著科技的力量。」劉海瑩說,塞罕壩的開發建設,就是一部中國高寒沙地科技攻關、可持續發展的進步史。

  1984年,劉海瑩從河北林業專科學校畢業,捨棄了老家秦皇島優越的工作條件,來到塞罕壩做了一名基層林場技術員。擔任基層林場技術員,他每天工作在生產施工第一線,並迅速成為技術中堅。

  三道河口林場,是塞罕壩所有林場中最乾旱的,年降雨量不足400毫米。這裡的土壤是沙質土,沒有肥力,不持水,造林很難成功。在這種情況下,劉海瑩和技術人員共同研究「容器苗」造林方法,加大容器體積,增強了苗木抗旱能力。

  攻堅造林行動中,人們遇到這樣一個難題:樟子松造林,第一年苗木都放葉成活了,可挺過嚴冬後,第二年就會有許多苗木死亡。「這些樹苗不是凍死的,而是旱死的。」劉海瑩細緻觀察,大膽研判。針對難題,劉海瑩與總場林業科人員組織實施了在秋季給小樹苗加蓋防風土的實驗。「在小樹苗的下半部墊一鍁土,然後再把樹苗埋起來。躲過來年4月底的幾場大風後,5月初將防風土撤掉。」就這樣,有了防風土的保護,一棵棵小樹苗挺過了生理乾旱這一生存最大難關,實驗取得成功並在全場推廣,塞罕壩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艱苦奮鬥永遠是前進的保障,生態文明始終是發展的基石。」劉海瑩深情地說。

  從2012年開始,林場「自斷一臂」,將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砍伐量從15萬立方米調減至9.4萬立方米。木材產業收入佔營林收入的比重從66.3%降到40%。「我們要吸收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經營理念,讓林場的森林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劉海瑩說。

  如今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可涵養水源、淨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可供199.2萬人呼吸一年之用,空氣負氧離子是城市的8至10倍,每年提供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人這一生總要做點什麼,實現人生價值。」從第一代塞罕壩人艱苦創業的事跡中,劉海瑩讀懂了那份深深根植於內心的執著與堅強。

  把自己所學知識和青春年華傾注到林場,做好第二代塞罕壩人,是劉海瑩初到壩上時立下的誓言,如今,他仍在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奮鬥著。(來源:河北省委宣傳部 河北日報)

相關焦點

  • 《最美的青春》再現塞罕壩精神 真實造林人舊照公開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將塞罕壩精神搬上熒幕,「造林人」這個曾感動過中國的團體,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呈現在全國觀眾面前,使得塞罕壩精神讓更多的人知道。從一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到北半球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壩造林人用不朽的意志書寫了「綠野詩篇」的傳奇故事。今天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0%,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塞罕壩用了55年的時間。
  • 塞罕壩機械林場: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眾所周知,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修復難度極大。然而,地處中國河北省的塞罕壩,卻成功種植人工林112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成功將風沙源改造成華北生態屏障。為探尋高寒荒漠生態修復秘訣,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夕,《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
  • 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 那顆200多歲的「功勳樹」見證了塞罕壩奇蹟的發生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人跡罕至的荒原到綠意盎然的林海,塞罕壩創造了自然奇蹟。56年間,塞罕壩擁有了6個林場,112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80%,成了「天然氧吧」,也是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資料圖1961年10月,時任林業部國營林場管理總局副局長劉琨一行,冒著零下40攝氏度的高寒,在人跡罕至的塞罕壩苦苦搜尋著森林生存的痕跡。
  • 根據塞罕壩造林先進事跡改編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即將開機拍攝
    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奮鬥 沙漠變綠洲。長城新媒體集團承德頻道製作  長城網承德7月5日訊(記者 李建)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壩經過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卓絕奮鬥,造出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精神,不僅是一份堅守,更是一種感動,還是一項舉世震撼的偉大事業。  近日,記者從承德市委宣傳部獲悉,根據塞罕壩幾代造林人先進事跡為原型,由承德市委、市政府與國家林業局、省委宣傳部、省林業廳、北京完美建信、承德市廣播電視臺、非凡影視、圍場縣委縣政府、塞罕壩機械林場等單位聯合打造的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青春》(又名《功勳樹》),7月3日在北京舉行了開機籌備暨劇本研討會。
  • 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奮鬥 高寒荒漠變綠洲
    塞罕壩萬頃林海。 記者 李建 攝長城網承德6月25日訊(記者李建)在承德北部,有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這就是為京津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在這裡,三代人歷經55年矢志不渝的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塞罕壩機械林場。
  • 用優秀作品致敬塞罕壩精神!專訪《最美的青春》總編劇郭靖宇
    &nbsp&nbsp&nbsp&nbsp「創作者往往離不開他們熟悉的生活,塞罕壩在我的家鄉承德圍場北部,我對塞罕壩有著故鄉般的情感。」在採訪中,承德人郭靖宇時時提起自己對塞罕壩這片熱土的嚮往和熱愛。他說很長時間以來,自己一直希望拍攝一個此類題材的故事。「據前輩們說,五十多年前的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只剩下一棵『功勳樹』迎風矗立。這棵樹成為全劇的靈魂。
  • 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2017-08-07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美的青春》後期製作 根據塞罕壩造林人真實事跡改編
    《最美的青春》講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第一代塞罕壩造林人不畏艱苦環境、書寫「綠色傳奇」的造林故事。該劇監製、總編劇郭靖宇介紹,《最美的青春》的故事來自自己的家鄉承德,是根據承德塞罕壩第一代造林人的真實事跡改編而來,在劇本創作過程中,謹遵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深入採訪老一輩造林人,做到真實還原。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文有仁五十多年前,塞罕壩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荒漠。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天接待萬名遊客。「功勳樹」見證荒漠來襲塞罕壩林場場部西側設立了塞罕壩展覽館。展示塞罕壩機械林場從「一棵松」到「一片林」的艱苦創業歷程,這是幾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取得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年均氣溫-1.4℃,最低零下43.2℃;年均積雪7個月,無霜期不到兩個月;年均6級以上大風日76天,無風日不足60天,集高寒、高海拔、大風、沙化、少雨5種極端環境於一體。(邊建軍)「塞罕壩」靠什麼感動了世界?「塞罕壩」感動世界的,不只是能夠涵養水源、釋放氧氣的112萬畝廣袤林海,更是林海背後3代人55年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創業實踐。在年平均溫度只有零下1.3℃的荒漠上,在晚上睡覺都要帶著皮帽子的惡劣環境中,風餐露宿的「塞罕壩人」沒有退縮,更沒有屈服,而是用滿腔熱血唱出青春無悔。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茫茫沙地沒有一棵樹,只有一點黃草和柳墩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原副場長趙振宇回憶起1962年剛到塞罕壩時的情景。  最初兩年,由於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的經驗,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研究集累高寒地區造林和育林的經驗。」「研究集累大型國營機械化林場經營管理的經驗。」當年塞罕壩的創業者幾乎每個人都能準確地說出這幾十個字。  「一張藍圖繪到底,才能造就百萬畝林海,走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的綠色發展之路。」塞罕壩林場場長劉海瑩對中新網記者說。塞罕壩林場「一棵松」資料圖。 資料圖  藍圖設定是第一步。塞罕壩的成功,離不開穩定的建設管理模式。
  • 塞罕壩林場場長:如果奔著出名去 這事就幹不成
    12月5日,在肯亞奈洛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三位中國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代表,捧回了2017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激勵與行動獎」的獎盃。12月12日,本報記者專訪了領獎代表之一,林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左三)。
  • 致敬塞罕壩的青春
    從眾人最初來到壩上,到不斷有人「離開」,小六犧牲、食堂大爺在送補給資源時離開,沈夢掉進沼澤離開,那大奎和孟月失去孩子,馮程、覃雪梅等第一代造林人用自己的生命堅守在塞罕壩上,實現從三年無收到百分之五的存活率,再到一片片樹林拔地而起,形成一望無邊的林海。
  • 用塞罕壩精神講好塞罕壩故事
    □記者 馬彥銘 8月30日和31日,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先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和省會河北會堂舉行。報告團成員用樸實無華又飽含深情的話語,多角度、多層次地講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人55年堅持堅守、不離不棄,讓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感人故事。
  • 林草榜樣丨塞罕壩精神:奮鬥創造綠色奇蹟 實踐詮釋「兩山」理念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圍場塞罕壩林場人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
    圍場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2載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核心提示: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林業部決定在河北承德北部圍場塞罕壩建立大型林場。寒江獨釣,滄海桑田。塞罕壩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軀譜就了一曲史無前例、可歌可泣、催人淚下的創業華章。丹心鎖大漠,松濤祭英魂。如今,創業初期的造林者大多已去世,而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卻奇蹟般地站立了起來。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壩被一行人築造成魅力風景線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國家指定由林業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只有一棵兩百年的老樹頑強地活著,正因為這樣覺得塞罕壩可以種樹。
  •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今年76歲的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語畢,現場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作為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既是書寫塞罕壩「一棵松,百萬畝」神話的拓荒者,更是發揚塞罕壩「三代共傳承,荒漠變林海」精神的見證人。在報告會上,陳彥嫻以《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為題,回憶了自己當年初至林場的生活點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