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2020-12-09 新京報網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楊菲菲)「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聽完報告會,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2020級碩士生李亞宣深有感觸。

 

9月28日,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來自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的四位成員依次登臺,講述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該活動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骨幹、各院系團學骨幹共800餘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現場講述自己的林場經歷。北京大學供圖


三代塞罕壩人現場分享造林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護林員,一輩子我們只幹了一件事:植樹造林。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樹都成了大樹,當年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百萬林海。」今年76歲的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語畢,現場即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作為塞罕壩林場第一代創業者代表,陳彥嫻既是書寫塞罕壩「一棵松,百萬畝」神話的拓荒者,更是發揚塞罕壩「三代共傳承,荒漠變林海」精神的見證人。在報告會上,陳彥嫻以《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為題,回憶了自己當年初至林場的生活點滴。

 

此後,林場第二代創業者代表、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第三代創業者代表、林場副廠長於士濤,林場宣傳工作者程李美3位報告團成員依次登臺,講述了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

 

報告會現場。北京大學供圖


做踐行塞罕壩精神的北大人

 

55年,112萬畝林海,三代塞罕壩人把荒漠變成了綠洲。四位報告團成員講述的塞罕壩人護林、造林的故事及塞罕壩人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讓在場的學生深受感動。

 

報告會後,李亞宣說,「幾代塞罕壩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木,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作為北大人,更應該要深刻踐行塞罕壩精神,爭做新時代有為青年。」外國語學院2020級碩士生鄧緯琳表示,「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用創新做筆,用大地做紙,真正書寫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奮鬥傳奇。作為一名北大學子,我將以這種馳而不息、奮勇向前的塞罕壩精神作指引,在今後不斷精進學業、踐以育己,做到知行合一,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此外,記者了解到,報告會前,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陳寶劍會見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一行,進行座談,並頒發北京大學青年成長成才指導教師聘書,為塞罕壩林場「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教育基地」授牌。

 

據了解,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在研究生新生中選拔1000餘名骨幹,通過專題講座、主題參訪、志願服務、就業沙龍、專項調研等活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入學伊始貫穿研究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新生骨幹的示範效應和先鋒作用,在多層次、遞進式、浸入式的日常培養中,打造政治強、專業精的「雙帶頭人」研究生千人骨幹隊伍。

 

新京報見習記者 楊菲菲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老中青三代建設者講述塞罕壩精神:林海赤心開啟「二次創業」
    老中青三代建設者講述塞罕壩精神:林海赤心開啟「二次創業」 2020-08-26 14: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三代人傳遞的綠色接力
    在蒙冀交界之處,有一片茂密的林海——它就是塞罕壩。55年間,它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如今包含6個林場,112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80%的「天然氧吧」,成為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從「沙地變林海,讓荒原成綠洲」,是三代塞罕壩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奮鬥,創造出的綠色奇蹟。
  • 走進承德塞罕壩,看美麗高嶺之曠世傳奇,贊精神高地之氣貫長虹!
    今天走進承德塞罕壩看美麗高嶺之曠世傳奇,贊精神高地之氣貫長虹!塞罕壩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鳥獸繁集的天然名苑。上世紀60年代林業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50多年間,幾代塞罕壩人經過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將這裡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
  • 新華社評論員: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  題:以塞罕壩精神建設美麗中國  新華社評論員  跨越55年,三代人奮鬥不息,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廣袤林海,這是怎樣的人間奇蹟?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弘揚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從茫茫荒原到生態寶地,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臥雪、艱苦奮鬥,在高寒沙地上書寫了改天換地的綠色傳奇,鑄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塞罕壩精神。
  • 林草榜樣丨塞罕壩精神:奮鬥創造綠色奇蹟 實踐詮釋「兩山」理念
    這,就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很難想像,在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卻是一片「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涼景象。草木不見,黃沙瀰漫,風起沙湧,肆虐地撲向北京城。從1962年開始,三代塞罕壩人用50多年的時間,將這片曾經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僻高嶺,變為112萬畝人工林海。這裡的4.8億棵樹木,排起來可以繞地球12圈。
  • 探索有故事的河北 | 走進承德塞罕壩,看美麗高嶺之曠世傳奇,贊精神高地之氣貫長虹!
    今天走進承德塞罕壩看美麗高嶺之曠世傳奇,贊精神高地之氣貫長虹!塞罕壩自古就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鳥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我國的遼、金時期,被稱作"千裡松林",曾是皇家狩獵之所。半個世紀不懈奮鬥,三代造林人持之以恆;荒原再現林海,重塑綠水青山。
  • 致敬塞罕壩的青春
    從眾人最初來到壩上,到不斷有人「離開」,小六犧牲、食堂大爺在送補給資源時離開,沈夢掉進沼澤離開,那大奎和孟月失去孩子,馮程、覃雪梅等第一代造林人用自己的生命堅守在塞罕壩上,實現從三年無收到百分之五的存活率,再到一片片樹林拔地而起,形成一望無邊的林海。
  • 電影《那時風華》西柏坡巡映 講述三代塞罕壩人造林故事
    長城網訊(記者路娟 劉瀾瀾)11月26日,以三代塞罕壩人造林、護林、營林的真實經歷為背景創作的電影《那時風華》在西柏坡舉行巡映禮,並與觀眾互動交流。電影《那時風華》講述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河北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肩負「荒漠造綠洲,保衛北京城」的神聖使命來到壩上,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創造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電影《那時風華》在西柏坡舉行巡映禮。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壩被一行人築造成魅力風景線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國家指定由林業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只有一棵兩百年的老樹頑強地活著,正因為這樣覺得塞罕壩可以種樹。
  • 塞罕壩:55年,三代人,一個沙漠變綠洲的奇蹟
    建場以來,幾代塞罕壩人經過艱苦創業,不懈奮鬥,在這裡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變成了鬱鬱蔥蔥的林海,有效阻擋了渾善達克沙地風沙南侵,為京津冀及華北地區構築起防風沙、養水源、固生態的綠色長城,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從「一棵松」到今天的百萬畝人工林海
  •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見聞:荒原變林海 精神永傳承
    過去的荒原,如今變身為壩上高原的生態明珠。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兩天採訪調研中,不管是林場展覽館裡發黃的照片和舊物所述說的故事,還是在海拔1940米望火樓裡偶遇的難得一見的團聚,抑或是新一代務林人回鄉守業創業的傳承,無不讓人為之動容。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塞罕壩人創造了變沙地為林海、讓荒原成綠洲的「人間奇蹟」。
  • 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成員來黑龍江省宣講
    自1962年建場以來,三代塞罕壩人接續努力,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2017年地球衛士獎」。
  • 塞罕壩守望者:三代人,半個多世紀 寫就一片綠洲傳奇
    戳看視頻  荔枝新聞專稿(記者/李照 視頻/萬方 攝像/張斌)  九月的塞罕壩迎來了一年中顏色最豐富的季節。層巒盡染、奼紫嫣紅的林間風光吸引著遠道而來的攝影愛好者。誰也無法想像,這片112萬畝的林海在半個多世紀前竟是一片人跡罕至、寸草不生的荒漠。
  • 塞罕壩55年間從荒漠變綠洲 "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1962年,一支幾百人的造林隊伍開始進駐塞罕壩的荒漠。他們「先治坡、後置窩」,以那個時代特有的戰天鬥地、吃苦耐勞精神,在荒漠上開始種植綠色。55年來,幾代林場人愈挫愈勇,終於把塞罕壩改造成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東北方三百多公裡外,就有這樣一片奇蹟般的凝翠之地。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它,就是塞罕壩。原來的塞罕壩究竟什麼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怎樣的塞罕壩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述的塞罕壩的故事,又會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塞罕壩,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荒漠變森林的典範——塞罕壩
    塞罕壩歷史上是一個草豐水美的地方,也是古木蘭圍場所在地,後來由於濫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成了北京春季風沙的最大來源地。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塞罕壩的荒漠化現象, 從1962年建立國有林場。從那時起塞罕壩迎來了頂風冒雪的第一代建設者,其後的三代人把不毛之地再造今日風貌。
  • 北大研究生新生骨幹集體學習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
    北京大學供圖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9月28日,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的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
  • 三代務林人是塞罕壩最美的風景
    8月7日,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以及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繼續對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範例進行報導。8月7日,經濟日報刊發通訊《百萬畝森林已成為旅遊新熱點——無限風光塞罕壩》,以塞罕壩發展森林旅遊為重要案例,分析全國森林旅遊發展現狀,並對如何科學合理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進行探討。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導語:12月5日,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如期召開,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的代表陳彥嫻、劉海瑩、於士濤以三人為代表的三代塞罕壩人55年創造的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令世界驚嘆,塞罕壩那一抹位於世界東方的「中國綠」也驚豔了世界。
  • 北京大學「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行
    塞罕壩在生態建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鮮活展現了我國在生態環境建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為世界作出的積極貢獻,向世界發出了中國好聲音。 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同時,北京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骨幹、各院系團學骨幹共800餘人參加報告會,集體感受塞罕壩三代人的綠色接力,共同聆聽他們用生命寫就的綠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