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變森林的典範——塞罕壩

2020-12-14 竹樓愛旅遊

塞罕壩歷史上是一個草豐水美的地方,也是古木蘭圍場所在地,後來由於濫砍濫伐導致土地沙漠化,成了北京春季風沙的最大來源地。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改變塞罕壩的荒漠化現象, 從1962年建立國有林場。從那時起塞罕壩迎來了頂風冒雪的第一代建設者,其後的三代人把不毛之地再造今日風貌。塞罕壩記載了第一代、第二建設者「先治坡、後治窩」的歷史背影,聽他們說「會戰馬蹄坑」的輝煌,聽他們說住地窨子、吃刀砍凍土豆、雪水和苦力的「甜蜜」往事,他們沒有一絲一毫的報怨,而是懷念和留戀。

自從聽到塞罕壩精神,知道塞罕壩創業的艱難和現在的輝煌成績後,我就決定安排下行程去塞罕壩走一圈,去看看這個人類植樹造林的典範。

先熟悉一下塞罕壩的地理位置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2′~118°14′,北緯41°35′~42°40′,東、西、北三面分別與內蒙古接壤,西南和南面分別與豐寧滿族自治縣、隆化縣相連。

塞罕壩地處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壩山地移行地段,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同時,塞罕壩也是灤河與遼河的發源地之一,因此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今天的塞罕壩 多少文人墨客來到塞罕壩,從風光中寫人、從記憶和自己的感悟中寫塞罕壩的奮鬥史,「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奮鬥者的戰場」這句流暢的語言留在中華文字的記憶之中。

十一國慶長假,我攜妻帶子一家三口便開始了我們的塞罕壩自駕之旅,早上7點多吃完早飯後,我們便開車出發,從河北唐山的海邊向木蘭圍場奔去。從我家到塞罕壩大概6個小時的行程。感覺兩個相鄰的地級市不至於那麼遠,沒想到一路上坡過隧道,切實用了6個小時才到御道口草原總部。怎麼一個累字了得。

第一天累的懶得再開車,於是在下榻的賓館吃點飯休息休息。第二天再開始玩吧。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森林景觀106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獨特的氣候與悠久的歷史,造就了這裡特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裡有浩瀚的林海、廣袤的草原、清澈的高原湖泊和清代歷史遺蹟。塞罕壩動植物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81科、312屬、659種,有以狍子為主的獸類11科、25種,有以黑琴雞為主的鳥類27科88種。

1.七星湖溼地公園

七星湖假鼠婦草溼地公園是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的重點旅遊風景點,位於機械林場北,在當地稱為活泡子。公園被環抱於青山綠樹中,早在康熙年間就有記載,原是七個小湖,如天上北鬥,因此得名。溼地公園如今通為一體,大面積野花遍地的水草灘,雖是活動的浮層,但其底層仍是湖水,湖面上是相聯的流動整體。為了保護湖的天然性,上面架了木質浮橋,並建立了木屋。

2.塞罕壩白樺林

塞罕壩森林公園是林的海洋,公園內有林地面積110萬畝。森林主要以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為主,還有白樺、山楊、柞樹、五角楓等。其中著名的白樺林就位於塞罕塔的西邊,這裡有成片的的白樺樹,銀白色的挺拔樹幹、遮天蔽日的樹葉,秋季時來觀賞是最佳時間,金黃色的落葉與蒼茫的枝幹,營造出壯闊之美,是攝影愛好者們的取景基地。

3.百花坡

百花坡,在月亮湖西北角,1990年國家主席楊尚昆來此,稱讚百花坡是壩上一絕。那綠茵茵的草地上,跳動著一叢叢、一簇簇「小火苗」,那是盛開的金蓮花。當年乾隆望著這奇特的景象,信口吟到:「塞外黃花恰似金釘釘地」大學士紀曉嵐立即答對:「京中百塔猶如銀鑽鑽天」。留下了千古佳對,近年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劇組又來此拍攝外景,給人們留下了更深的印象。金蓮花又叫旱地蓮、金芙蓉、金梅草,它主要含生物鹹、黃酮類物質,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功效。因此即可入藥,又能當茶飲。

其他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大家一起欣賞。

相關焦點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文有仁五十多年前,塞罕壩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荒漠。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天接待萬名遊客。塞罕壩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曲折命運,它又是如何被修復的呢? 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公路蜿蜒攀高,兩旁是望不到頭的茂密樹林,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映襯著藍天。有的地段是大片的白樺林,植被清香撲鼻。這裡沒有參天古樹,樹齡看來僅五十年左右。原來,這裡就是聞名遐邇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 塞罕壩,「綠色勳章」塞罕壩森林公安57年堅守見證奉獻與擔當
    圖文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2017年,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在那裡,有一支森林公安隊伍,他們既是林場的建設者,也是林場的保護者,始終傳承著守護綠色的不變情懷。
  • 荒漠變林海,三代塞罕壩人走進北大傳遞敢於拼搏、樂於奮鬥的精神
    9月28日,北京大學2020年研究生新生骨幹「1000+」領航培養計劃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來自塞罕壩先進事跡報告團的四位成員依次登臺,講述塞罕壩造林阻沙的創業史、奮鬥史和血淚史。該活動由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主辦,北京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骨幹、各院系團學骨幹共800餘人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 國慶、中秋雙節,去塞罕壩自駕遊--最美的青春鑄就的最美森林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森林茂盛、水草肥美、物產富饒、野生動物繁多的遊牧、狩獵之地。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巡幸塞外,以皇帝「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的四季古禮在這塊豐碩的土地上設立了木蘭圍場。可是到了同治時期,吏治腐敗、財政頹廢,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大面積的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又遭到日本侵略者以掠奪式的採伐和連年山火的塗炭,塞罕壩的生態環境日益嚴重惡化,成為人跡罕至的荒原之地。
  • 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 塞罕壩55年間從荒漠變綠洲 "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最近媒體都在報導的塞罕壩,就是這樣一個大美不言的所在,它的景致,絲毫不比朋友圈裡的「遠方」要差。塞罕壩曾經是水草豐美之地,是清帝「木蘭秋獮」的中心圍場。清代同治年間開圍放墾以後,千裡松林逐漸被砍伐殆盡,原本「美麗的高嶺」淪至風沙肆虐,北京城恰好在其揚塵範圍內。民國時代文人們一談到北京的春天,總少不了狂風與沙塵,想來不少都是從這裡吹來的。
  • 塞罕壩機械林場:高寒荒漠如何造林護綠?
    眾所周知,荒漠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修復難度極大。然而,地處中國河北省的塞罕壩,卻成功種植人工林112萬畝,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成功將風沙源改造成華北生態屏障。為探尋高寒荒漠生態修復秘訣,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召開前夕,《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塞罕壩機械林場採訪。
  • [砥礪奮進的五年]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夏日塞罕壩,草木蔥蘢,遊人如織。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北省圍場縣,與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多倫縣接壤,屬渾善達克沙地南緣。這個昔日不為人知的偏僻塞外深林,如今已躋身環京津地區最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之列,受到越來越多遊客的青睞。
  • 塞罕壩:55年,三代人,一個沙漠變綠洲的奇蹟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冀事兒客戶端報導(記者鄧瑞璇)塞罕壩林場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渾善達克沙地前沿。塞罕壩曾是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後來由於過度圍墾、砍伐樹木,變成了樹木稀疏的茫茫荒原。
  • 【闖關遊戲】在塞罕壩,種活一棵樹有多難?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典範榜樣」的塞罕壩,這裡有112萬畝人工林,4.8億棵樹,一米一棵排起來可繞地球赤道12圈。這裡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是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 河北昔日的皇家園林,曾退化成荒漠,用42年時間變5A景區!
    如若不是有照片為證,大概沒有人會相信,今天這處草原、湖泊、森林隨處可見的地方,曾經是一處荒漠。自古以來,塞罕壩就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所在,在遼、金時期稱這裡被稱作「千裡松林」,放眼望去,是一片晴空萬裡。這裡也曾經為皇帝狩獵之所,至今仍留下許多歷史遺蹟。然而,就是這樣一處被稱作「千裡松林」、「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的地方,變成了前文所說的荒漠。
  • 塞罕壩:幾代人艱苦奮鬥 高寒荒漠變綠洲
    塞罕壩萬頃林海。 記者 李建 攝長城網承德6月25日訊(記者李建)在承德北部,有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這就是為京津防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在這裡,三代人歷經55年矢志不渝的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塞罕壩機械林場。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荒漠變林海的綠色奇蹟
    它,就是塞罕壩。原來的塞罕壩究竟什麼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怎樣的塞罕壩精神?在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所講述的塞罕壩的故事,又會有哪些新的感悟?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塞罕壩,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 圍場塞罕壩林場人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
    圍場塞罕壩林場三代人52載在高寒荒漠地區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核心提示:從茫茫荒漠到百萬畝人工林海。52載,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三代人構築了一道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成為世界人工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典範。塞罕壩的生態變遷史,無疑是共和國幾代人矢志不渝共築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縮影,錘鍊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塞罕壩精神」 。
  • 這個最「牛」人工森林,耗時60年終於從一望無際的荒漠到國家森林
    現在很多人利用閒暇時間去旅行,有些人喜歡來熱鬧的地方玩,和其他人不同,也有人喜歡去安靜的地方,覺得不可思議,說起安靜和不可思議,不得不說我國也有這樣的地方,確實是自然不可思議的存在,這是離北京很近的「塞罕壩」。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在巴西環保專家馬塞洛·福塔多看來,撫育森林比種樹更加困難。塞罕壩三代人在55年裡建成世界最大面積的人工森林,其中的經驗值得分享:「考慮到這片森林的面積,考慮到你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的知識,特別是關於如何讓人們參與到撫育森林的知識,我想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值得和其他國家分享的模式。因為在森林重建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題之一不是種樹,而是多年持續地撫育這些樹木。
  • 致敬塞罕壩的青春
    從眾人最初來到壩上,到不斷有人「離開」,小六犧牲、食堂大爺在送補給資源時離開,沈夢掉進沼澤離開,那大奎和孟月失去孩子,馮程、覃雪梅等第一代造林人用自己的生命堅守在塞罕壩上,實現從三年無收到百分之五的存活率,再到一片片樹林拔地而起,形成一望無邊的林海。
  • 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人一生的履歷,就是「塞—罕—壩」三個字。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後來,開墾伐木,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盡頭。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
  • 從塞罕壩綠色生態 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看了他採寫的塞罕壩的報導,我想到了目前的疫情時期,關於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不吃野味等等的行為,感慨萬千。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破壞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可能需要一兩代人才能恢復過來。我想曹國廠和新華社的同事一起寫的森林生態報導,肯定是要大家珍惜大自然,保護我們的森林資源,我們的生態。珍惜大自然裡的野生動物。這也是每個人的盼望,當下做起,不吃野味就是最好的。
  • 河北省 承德市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承德市圍場縣,是木蘭圍場的一部分。這裡在清朝時曾是皇家的狩獵場,有廣袤的草原和森林,還有湖泊和山丘點綴其間,一片塞外風光,景色優美。每到秋季,森林和草原上紅黃遍野,更是格外漂亮,是攝影師們的最愛。另外,塞罕壩距離北京不遠,是京郊地區可以方便的一睹塞外風光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