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2017年,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在那裡,有一支森林公安隊伍,他們既是林場的建設者,也是林場的保護者,始終傳承著守護綠色的不變情懷。
「綠色的塞罕壩林場是靚麗的風景,在這裡巡邏,我們也成了遊客眼中的另一道風景。」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壩分局副局長武連豐話語間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分局民警和造林工人一樣,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是百萬畝人工林海的「保護神」。
近日,記者來到塞罕壩實地感受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堅韌不拔,有一種力量來自責任
從1棵樹到112萬畝林海,從一大片荒漠變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壩森林公安在過去的57年間,賡續著牢記使命的傳統,履行著保護綠色文明奇蹟的使命。
在塞罕壩,千層板派出所女所長勾萬春,被譽為「壩上花木蘭」。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帶隊巡邏,腳步堅定,英姿颯爽。
每年春天是塞罕壩銷售苗木的黃金季節,也是違法犯罪分子盜挖、無證運輸樹苗的高發季。去年4月,勾萬春帶領民警連續盯了十幾個晚上,終於在一天凌晨3時堵截到10輛沒有手續的運苗車。
司機見這邊帶隊的是一名女民警,嚷嚷著:「不讓過,我們退回去還不行嗎?」
勾萬春立即跑向尾車,並呼叫指揮中心支援。看到勾萬春的堅決果斷,帶頭司機湊上前來,小聲說:「讓我們過去,您開個價……」得到的卻是斷然拒絕。處理完畢,那個喊著退回去的司機到勾萬春面前說道:「沒想到你一個女的這麼有膽兒,我服了!」
其實,堅韌不拔是塞罕壩森林公安民警傳承幾十年的綠色情懷。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塞罕壩分局查處刑事、治安案件50餘起、林業行政案件872起,處罰874人,補種樹木6136株,有效打擊了涉林違法犯罪行為。
以苦為樂,有一種擔當來自使命
陰河派出所是塞罕壩分局6個派出所之一,轄區面積達197平方公裡,約佔塞罕壩林場總面積的21%,地形複雜,山路崎嶇,但這麼大轄區的派出所只有4名民警。
8月的塞罕壩正是景色最美的季節,遊客眾多,陰河派出所的民警絲毫不敢鬆懈。
8月8日一大早,所長潘瑞勇、民警王高才就已經在辦公室準備一天的巡查工作。吃完早飯,他們就開車出發開始每天的例行巡查。用了一個多小時,潘瑞勇和王高才將近萬畝造林地詳細踏查了一遍。此時,鞋子和褲腿上已被露水浸透。
隨後,他們又驅車艱難行進了兩個小時,來到海拔1500餘米的北溝梁頭風電施工作業區。一下車,他們就鑽進茫茫林海對施工區域進行踏查,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點確定位置和面積,登記區域內的林木數量,謹防侵佔林地和破壞樹木的問題發生。
中午時分,兩人剛打開自帶的午飯,突然接到分局指揮室的指令:在紅水營林區有人非法砍伐樹木!
經過10餘分鐘的顛簸,巡邏民警趕到了現場,潘瑞勇立即制止違法行為,開展現場取證、固定證據等工作,並電話通知施工負責人到派出所接受訊問。
19時許,兩人滿身疲憊回到派出所,開始對施工負責人依法訊問,直至23時許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我們每天的車巡裡程不少於200公裡、步巡超過3萬步。」潘瑞勇告訴記者,塞罕壩林場900餘平方公裡,有6個派出所,每個派出所三四名民警,「每天工作很單調,但我們心中有使命,肩上有擔當,那是我們不竭的精神源泉。」
無怨無悔,有一種收穫來自奉獻
來到塞罕壩,記者深深感到,紮根在這裡的公安民警,他們不僅有一腔熱血,更是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把「一心為民」當作一種信念,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造福祉。
北曼甸派出所轄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有30個村民小組,3名民警人均森林保護面積達7萬餘畝,是林場社情最複雜的區域。
走進北曼甸派出所,記者看到所長王洪志的辦公室掛著一張大大的林區治安防控圖,地圖上標明了施工點、居民點、營林區和望火樓等。
「這些是治安防控重點,每個標記點之間的距離都超過10公裡,我們每天都要走到、看到、查到。」王洪志說,我們春秋開展防火巡查,夏季踏查禁種鏟毒,冬季打擊非法狩獵,一年到頭沒有空閒的時候。
「辛苦造林幾十年,大火燒毀一瞬間」,每年春秋兩季是塞罕壩森林防火的關鍵時期,為及早發現和杜絕隱患,塞罕壩分局實行林業生產防火專項檢查日報告制度,每個營林區每天都要上報施工項目、地點和人員,派出所民警每天都要檢查核實,確保進入林區施工人員不用火。
在塞罕壩全體森林公安民警和林場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塞罕壩林場已經連續57年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
近年來,塞罕壩分局兩次被授予「全國優秀森林公安局」榮譽稱號,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榮立集體三等功。1人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3人榮立個人二等功。
「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造福祉,是我們終身的奮鬥目標。我們是塞罕壩森林警察,塞罕壩是我們的『綠色勳章』!」塞罕壩分局政委劉國權說。
新聞連結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來源:人民公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