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壩,「綠色勳章」塞罕壩森林公安57年堅守見證奉獻與擔當

2020-12-23 鶴崗網警巡查執法

圖文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晨景。(無人機拍攝)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2017年,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中國榜樣」。在那裡,有一支森林公安隊伍,他們既是林場的建設者,也是林場的保護者,始終傳承著守護綠色的不變情懷。

「綠色的塞罕壩林場是靚麗的風景,在這裡巡邏,我們也成了遊客眼中的另一道風景。」河北省森林公安局塞罕壩分局副局長武連豐話語間流露出自豪的神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塞罕壩分局民警和造林工人一樣,在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是百萬畝人工林海的「保護神」。

近日,記者來到塞罕壩實地感受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堅韌不拔,有一種力量來自責任

從1棵樹到112萬畝林海,從一大片荒漠變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壩森林公安在過去的57年間,賡續著牢記使命的傳統,履行著保護綠色文明奇蹟的使命。

在塞罕壩,千層板派出所女所長勾萬春,被譽為「壩上花木蘭」。記者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帶隊巡邏,腳步堅定,英姿颯爽。

每年春天是塞罕壩銷售苗木的黃金季節,也是違法犯罪分子盜挖、無證運輸樹苗的高發季。去年4月,勾萬春帶領民警連續盯了十幾個晚上,終於在一天凌晨3時堵截到10輛沒有手續的運苗車。

司機見這邊帶隊的是一名女民警,嚷嚷著:「不讓過,我們退回去還不行嗎?」

勾萬春立即跑向尾車,並呼叫指揮中心支援。看到勾萬春的堅決果斷,帶頭司機湊上前來,小聲說:「讓我們過去,您開個價……」得到的卻是斷然拒絕。處理完畢,那個喊著退回去的司機到勾萬春面前說道:「沒想到你一個女的這麼有膽兒,我服了!」

其實,堅韌不拔是塞罕壩森林公安民警傳承幾十年的綠色情懷。據統計,自2013年以來,塞罕壩分局查處刑事、治安案件50餘起、林業行政案件872起,處罰874人,補種樹木6136株,有效打擊了涉林違法犯罪行為。

以苦為樂,有一種擔當來自使命

陰河派出所是塞罕壩分局6個派出所之一,轄區面積達197平方公裡,約佔塞罕壩林場總面積的21%,地形複雜,山路崎嶇,但這麼大轄區的派出所只有4名民警。

8月的塞罕壩正是景色最美的季節,遊客眾多,陰河派出所的民警絲毫不敢鬆懈。

8月8日一大早,所長潘瑞勇、民警王高才就已經在辦公室準備一天的巡查工作。吃完早飯,他們就開車出發開始每天的例行巡查。用了一個多小時,潘瑞勇和王高才將近萬畝造林地詳細踏查了一遍。此時,鞋子和褲腿上已被露水浸透。

隨後,他們又驅車艱難行進了兩個小時,來到海拔1500餘米的北溝梁頭風電施工作業區。一下車,他們就鑽進茫茫林海對施工區域進行踏查,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定點確定位置和面積,登記區域內的林木數量,謹防侵佔林地和破壞樹木的問題發生。

中午時分,兩人剛打開自帶的午飯,突然接到分局指揮室的指令:在紅水營林區有人非法砍伐樹木!

經過10餘分鐘的顛簸,巡邏民警趕到了現場,潘瑞勇立即制止違法行為,開展現場取證、固定證據等工作,並電話通知施工負責人到派出所接受訊問。

19時許,兩人滿身疲憊回到派出所,開始對施工負責人依法訊問,直至23時許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我們每天的車巡裡程不少於200公裡、步巡超過3萬步。」潘瑞勇告訴記者,塞罕壩林場900餘平方公裡,有6個派出所,每個派出所三四名民警,「每天工作很單調,但我們心中有使命,肩上有擔當,那是我們不竭的精神源泉。」

無怨無悔,有一種收穫來自奉獻

來到塞罕壩,記者深深感到,紮根在這裡的公安民警,他們不僅有一腔熱血,更是懷揣一顆赤子之心,把「一心為民」當作一種信念,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造福祉。

北曼甸派出所轄區和內蒙古自治區接壤,有30個村民小組,3名民警人均森林保護面積達7萬餘畝,是林場社情最複雜的區域。

走進北曼甸派出所,記者看到所長王洪志的辦公室掛著一張大大的林區治安防控圖,地圖上標明了施工點、居民點、營林區和望火樓等。

「這些是治安防控重點,每個標記點之間的距離都超過10公裡,我們每天都要走到、看到、查到。」王洪志說,我們春秋開展防火巡查,夏季踏查禁種鏟毒,冬季打擊非法狩獵,一年到頭沒有空閒的時候。

「辛苦造林幾十年,大火燒毀一瞬間」,每年春秋兩季是塞罕壩森林防火的關鍵時期,為及早發現和杜絕隱患,塞罕壩分局實行林業生產防火專項檢查日報告制度,每個營林區每天都要上報施工項目、地點和人員,派出所民警每天都要檢查核實,確保進入林區施工人員不用火。

在塞罕壩全體森林公安民警和林場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塞罕壩林場已經連續57年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

近年來,塞罕壩分局兩次被授予「全國優秀森林公安局」榮譽稱號,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榮立集體三等功。1人榮獲「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譽稱號,3人榮立個人二等功。

「切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造福祉,是我們終身的奮鬥目標。我們是塞罕壩森林警察,塞罕壩是我們的『綠色勳章』!」塞罕壩分局政委劉國權說。

新聞連結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淨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

來源:人民公安報

相關焦點

  • 記者心中的塞罕壩
    塞罕壩人身上呈現出的這種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忠誠,對綠色事業的奮鬥,對綠色接力的堅守,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執著,讓我找到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希望所在,願我們的報導,能讓這種精神感染和影響到更多的人,這就無愧於我們此行的責任、義務和擔當。
  • 塞罕壩,京城綠色屏障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人一生的履歷,就是「塞—罕—壩」三個字。歷史上,塞罕壩曾是一片綠洲,是皇家獵苑。後來,開墾伐木,逐漸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荒漠,黃沙蕩蕩,看不到盡頭。55年,兩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堅守——塞罕壩,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從荒漠變綠洲。
  • 塞罕壩美酒和塞罕壩美景有關係嗎?塞罕壩「精神」是什麼?
    河北有名的塞罕壩美酒它坐落在興隆縣青松嶺,1979年建廠,距今已近40年青松嶺是承德興隆的一個小鎮。但是它的名聲遠大於興隆。興隆縣歷史上曾被清朝的皇帝封為「後龍風水」禁地將近三百年。塞罕壩——蒙古語意為「美麗的高原」 綠色的明珠塞罕壩酒廠所釀造的五糧生態系列白酒,是以高粱、大麥、小麥、玉米、豌豆,為主要原料,經泥池老窖低溫發酵,配之以龍脈山泉釀造而成。原漿酒生產出來以後,再放入天然古巖洞中恆溫儲藏。具有酒液透明、窖香濃鬱、綿甜甘冽、回味幽雅等特點。
  • 塞罕壩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一棵綠色發展的「先鋒樹」
    塞罕壩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播得下種、看得見根,我們最終就能築牢一道道生態屏障,書寫一個個綠色傳奇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當車子開到一片樺樹林,技術人員講起了「先鋒樹」的故事。我們之所以選擇了塞罕壩,或許也是因為符合這項原則吧。」作為80後的第三代務林人,上壩紮根更看重規律。  55年,一代人傳一代人,矢志不移,讓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不正是先鋒樹的生動寫照嗎?  徜徉在綠海間,不禁慨嘆,這滿眼的綠色,是一代又一代人才「拼」出來的美麗,那每一株苗、每一棵樹,都凝結著務林人的數十載光陰。
  •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
    塞罕壩:從荒漠到綠色「海洋」文有仁五十多年前,塞罕壩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荒漠。今天,它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每天接待萬名遊客。塞罕壩究竟遭遇了怎樣的曲折命運,它又是如何被修復的呢? 風景秀麗的國家森林公園公路蜿蜒攀高,兩旁是望不到頭的茂密樹林,樟子松、油松、落葉松、雲杉等,映襯著藍天。有的地段是大片的白樺林,植被清香撲鼻。這裡沒有參天古樹,樹齡看來僅五十年左右。原來,這裡就是聞名遐邇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
  • 塞罕壩故事點亮奈洛比 「綠色傳奇」一夜盡刷屏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說,塞罕壩實現了了不起的成就:「世界需要迅速恢復森林植被,很多地方都需要綠化。塞罕壩給我們的啟示在於通過三代人的努力,我們看到大片的綠色森林得以恢復。這是塞罕壩人和中國北方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時也將鼓舞世界其他地方。」塞罕壩的故事也感動著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的參會人士。
  • 從塞罕壩綠色生態 看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看了他採寫的塞罕壩的報導,我想到了目前的疫情時期,關於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不吃野味等等的行為,感慨萬千。大自然是美好的,大自然破壞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可能需要一兩代人才能恢復過來。我想曹國廠和新華社的同事一起寫的森林生態報導,肯定是要大家珍惜大自然,保護我們的森林資源,我們的生態。珍惜大自然裡的野生動物。這也是每個人的盼望,當下做起,不吃野味就是最好的。
  • 塞罕壩:高寒荒漠的綠色傳奇
    本地人都知道,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其實就是從前那個以賣木材為支柱產業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場怎麼改行賣風景了呢?這得從最近幾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說起。「『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給我們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我們現在走的就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的新路子。」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場長、黨委書記劉海瑩自豪地說。
  • 劉軍夫婦:堅守在塞罕壩林場的瞭望員
    新華社石家莊11月20日電題:劉軍夫婦:堅守在塞罕壩林場的瞭望員新華社記者張寶印、賈啟龍2006年,當了15年護林員的劉軍,和妻子齊淑豔來到位於塞罕壩林場深處的「望海樓」當瞭望員。那裡,不通水電暖。大雪封山時,半年無人跡。
  • 胡引銘:難忘塞罕壩
    難忘塞罕壩 文/胡引銘最早得知塞罕壩源於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劇中馮程、覃雪梅等人紮根堅守在塞罕壩,將荒涼貧瘠的不毛之地建成了莽莽的林海,從此塞罕壩便成為我心中嚮往的一處聖地劇中沈夢茵當時身懷有孕,在工作中陷進了沼澤地,把生命永遠留在了塞罕壩。如今的沼澤地已經成為了美麗的神龍潭,荒蕪的塞罕壩已經成為了茫茫的林海。成為了人們遊覽勝地,苦難已成為過去,美麗的塞罕壩今日已煥發了新顔,向八方來客展示出它的勃勃生機。灤河源頭坐落在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內,這裡是冀蒙交界之地。
  • 學習宣傳河北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範例座談會發言摘登
    二、堅持以塞罕壩精神激勵全省上下奮發作為55年來,塞罕壩人聽從黨的號召,忠實履行職責使命,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成了「美麗的高嶺」。我們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以塞罕壩人為榜樣,對黨絕對忠誠,強化責任擔當,不忘初心,接續奮鬥,堅決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好。大力弘揚「艱苦創業」的精神。
  • 我們的青春歲月 | 塞罕壩:幾代人在北方大地譜寫的青春史詩
    是塞罕壩三代務林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鬥,造就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2017年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至高榮譽。1964年,只有20歲的陳彥嫻。和其他五個風華正茂的女孩子,成為了塞罕壩的第一批女職工,此後她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裡。
  • 綠色奇蹟| 塞罕壩刷新的「三觀」:由黑到綠的選擇
    塞罕壩機械林場形成的這股「綠色衝擊波」正從這個不到我國國土面積萬分之一的地方擴散開來——在河北承德市,塞罕壩牌「森林空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依託我國北方最大綠化苗木基地,臨近機械林場的河北、內蒙古農民「貼牌」塞罕壩取得了市場好收益;源自塞罕壩的伊遜山泉在北京市場,一噸的價格甚至超過一噸粗鋼……「塞罕壩效應」所到之處,不僅綠了生態、鼓了錢袋,還
  • 用塞罕壩精神講好塞罕壩故事
    □記者 馬彥銘 8月30日和31日,塞罕壩林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先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小禮堂和省會河北會堂舉行。報告團成員用樸實無華又飽含深情的話語,多角度、多層次地講述了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人55年堅持堅守、不離不棄,讓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感人故事。
  • 綠色奇蹟|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啟示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塞罕壩展覽館裡一幅幅半個多世紀前生態極度惡化景象的照片,與現今美麗高嶺上壯美的綠色風景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僅讓人感嘆生態修復的奇蹟,更是引發了人們對發展理念的深刻思考。「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漫天黃沙、窮山禿嶺到滿目青山、綠水潺潺,塞罕壩每棵樹的年輪,都見證著這裡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
  • 塞罕壩:從一棵樹到一片林 三代人傳遞的綠色接力
    在蒙冀交界之處,有一片茂密的林海——它就是塞罕壩。55年間,它從人跡罕至的荒原變成了如今包含6個林場,112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80%的「天然氧吧」,成為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從「沙地變林海,讓荒原成綠洲」,是三代塞罕壩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和艱苦的奮鬥,創造出的綠色奇蹟。
  • 塞罕壩:中國如何造就生態「奇蹟嶺」
    塞罕壩森林覆蓋率從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達到全國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國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以現有的林木蓄積量,塞罕壩每年釋放的氧氣可供近200萬人呼吸一年;栽種的樹木按一米株距排開,可以繞地球赤道12圈。  過去55年裡,塞罕壩,成為中國北方的生態「奇蹟嶺」,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
  • 圍場塞罕壩林場人創造世界最大人工林奇蹟紀實
    52載,河北承德塞罕壩林場三代人構築了一道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綠色長城,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蹟,成為世界人工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典範。塞罕壩的生態變遷史,無疑是共和國幾代人矢志不渝共築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縮影,錘鍊出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使命至上」的「塞罕壩精神」 。
  • 老中青三代建設者講述塞罕壩精神:林海赤心開啟「二次創業」
    塞罕壩林場位於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自1962年2月建場以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從此,一代代務林人以頑強毅力和堅韌勇氣戰勝了重重困難挫折,在茫茫荒原上營造起了112萬畝森林,如今覆蓋率達到了80%,林木總蓄積達到了1012萬立方米。 在當天舉辦的塞罕壩精神報告宣講會上,老中青三代建設者深情講述了塞罕壩的創業史、奮鬥史、奉獻史。「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
  • 塞罕壩務林人心聲:新時代接續演繹綠色夢想
    「塞罕壩精神宣傳月」。在日前林場舉辦的一場塞罕壩精神報告宣講會上,第一代林場人代表、75歲的陳彥嫻老人生動回顧了56年前的創業歷程。  1964年夏天,正在讀高三的陳彥嫻和當時宿舍5名女生,投身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我們宿舍六姐妹有一個共同心願:要像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那樣,開著拖拉機馳騁在原野上,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陳彥嫻說,正是懷揣這樣的理想,她們毅然來到了塞罕壩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