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荒漠添綠黃沙生金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中國遏住了荒漠!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形成一條西起塔裡木盆地、東至松嫩平原西部的萬裡風沙帶。上世紀,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一度擴張,甚至出現「風沙逼近北京城」的情形。

  好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不曾放棄。他們多年堅守,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讓奇蹟發生——

  中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雙減輕」;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雙提高」;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雙下降」。

  在遙感影像地圖上,人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北方黃沙中動人的綠色,正由過去的一個一個點,連成一片又一片!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雙縮減」

  毛烏素沙地南緣,陝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城東北30多公裡處,有個地方名叫「狼窩沙」。

  定邊縣農民石光銀,從小在這一帶的沙窩裡長大,飽受風沙危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就開始嘗試造林治沙。1984年,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石光銀敢為人先,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籤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

  「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只要一天不死,我就要栽一天樹,把治沙進行下去!」石光銀說。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石光銀和同伴們在毛烏素沙地南緣,營造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如今的「狼窩沙」滿目青蔥,年近古稀的石光銀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治沙英雄」。

  毛烏素沙地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一半分布在榆林境內。經過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榆林的林木覆蓋率由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

  何止是毛烏素!中國版圖上,沙區很多地方正發生著這樣可喜的嬗變。

  你瞧——一株株草木不斷延展,綠色的底色越來越濃。

  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梭梭林綿延遍野。放眼望去,盡頭便是烏蘭布和沙漠南緣,梭梭林猶如一道綠色屏障,擋在沙漠前,守護著黃河與賀蘭山。

  「以前這裡全是沙地。種上梭梭以後,沙子固定下來,沙丘也越來越低。」阿拉善左旗林業工作站站長劉宏義說。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沙區國土綠化。

  你瞧——一條條沙龍俯首帖耳,惱人的沙塵越來越少。

  甘肅省民勤縣大灘鎮上泉村,這裡離沙漠只有1公裡左右。村民楊玉明,至今仍對10年前那場沙塵暴印象深刻:沙子呼呼地刮過來,打在人臉上,眼睛都睜不開,地裡的地膜被吹到樹上,種子也被吹跑了。

  「那時風沙過後,院子裡常常能掃出一架子車的沙子。現在沙子少多了,一場大風過後,掃不出一簸箕沙塵。」楊玉明說。中國北方地區的沙塵天氣,近年來顯著減少減弱。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監測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中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連續三個監測期均保持縮減態勢:荒漠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980平方公裡。沙區植被狀況和固碳能力提高了,區域風蝕狀況和風沙天氣也下降了。

  中國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擴展!

  重大生態工程帶動,治沙與治窮相互促進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這一歷史性轉變的背後,是中國人遏制「沙魔」的不懈努力。

  數十年來,中國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開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和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等項目。籤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頒布實施《防沙治沙法》,構築起法制層面的綠色屏障。與此同時,一大批龍頭企業、治沙模範積極參與,廣大公眾踴躍行動,使得綠色延展、沙丘止步。

  ——重大工程,為防沙治沙築牢根基。

  在三北工程區,沙化土地面積年均縮減1183平方公裡。在京津風沙源工程區,內蒙古、陝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條生態防護林帶和成片森林帶……

  「1978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累計投資超過1萬億元,極大地改善了全國生態狀況。」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工程規劃期限之長、覆蓋範圍之廣、投資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國是非常罕見的。

  ——接續奮鬥,創造一個又一個綠色奇蹟。

  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原局長王有德,帶領職工營造防風固沙林60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陝西靖邊,「全國勞動模範」牛玉琴靠自己和家人的雙手種草種樹,讓當地11萬畝荒沙披上了綠裝……

  「在我國長期防沙治沙實踐中,湧現出了石光銀、王有德、『八步沙六老漢』等一大批治沙英雄楷模,以及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內蒙古庫布其、新疆柯柯牙等一批治沙樣板。」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說,「堅韌不拔、鍥而不捨,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激勵廣大幹部群眾敢於擔當、攻堅克難,與沙害頑強抗爭。

  ——企業參與,探尋先進技術和模式抑制沙患。

  庫布其沙漠,幾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沙海,如今沙丘披綠衣、沙土變良田。「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科技持續化創新」四輪驅動,80多家企業投身於庫布其治沙和沙產業開發中,追求「綠富同興」。

  沙退綠進、生態改善,「金山銀山」隨之而來。「退耕還林讓荒山披上綠裝,漫山遍野的山桃成了寶貝蛋蛋。山桃核做成工藝品,遊客很歡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黃鐸堡鎮南城村退耕戶高建忠說。

  治沙與治窮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各地科學開發利用沙區光、熱、風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與加工、沙漠旅遊等綠色富民產業,增加了農牧民就業機會,拓展了增收渠道,加快了脫貧步伐。」孫國吉表示。

  據統計,北方沙區進入盛果期的經濟林每年產出乾鮮果品4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3,年產值達1200億元,重點地區林果收入已佔農民純收入一半以上。近3年來,北方12個沙區省份的貧困人口減少了1000多萬。

  治沙不是要「消滅沙漠」,重在科學治理

  一人將細長水管插入沙地,水壓頓時衝出一個孔洞,另一人將沙柳插入,填上沙土。種下一株沙柳,只需10秒鐘左右。

  「這種方法叫『微創氣流植樹法』,減少了土壤擾動,成活率提升到80%以上。」億利集團治沙專家介紹。

  中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沙漠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治沙並不是要「消滅沙漠」,而是在尊重科學、遵守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治理人為造成的沙化土地。

  依託科技創新,尊重自然規律,中國防沙治沙從粗放式走向精細化,治沙「藥方」越來越多樣,效果越來越明顯。

  ——一手抓人工治理。開展精準治沙試點,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林水平衡。

  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區,選取30個具有代表性的縣(旗、區),開展精準治沙試點。

  精準治沙,核心是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林水平衡。

  近兩年來,精準治沙試點開展了近200萬畝,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提升。「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設中,將進一步擴大精準治沙的範圍,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孫國吉表示。

  ——一手抓自然修復。全面落實荒漠生態保護紅線,把荒漠天然植被保護起來。

  2013年,中國啟動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項目。截至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達104個,封禁保護面積達174萬公頃。封禁保護,消除了放牧、開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讓沙區植被逐漸自然恢復。

  記者在沙區多地採訪時看到,封禁保護區「人退、沙退、綠進」,自然恢復效果顯著。

  為國際社會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國經驗」

  荒漠化防治的「中國答卷」,舉世矚目。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評價說:中國率先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為全球實現聯合國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作出了巨大貢獻。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稱讚:「中國對沙漠的治理,成為全球楷模」。

  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中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的治沙模式,為世界醫治「地球癌症」,開出了「中國藥方」。

  「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支持帶動了一大批企業、公眾參與進來,形成強大合力,推動防沙治沙。」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專家楊文斌表示,中國防沙治沙經驗對世界具有廣泛的借鑑意義。

  目前,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荒漠化防治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中國荒漠化防治先進技術、治理模式得到推廣。中國經驗正走出國門,與世界共享!

  中國人治沙的努力,不會停。

  全國總體仍然缺林少綠、生態脆弱,荒漠化土地達261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達17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近1/5。

  「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經基本完成治理,剩下的大多數地方建設條件較差,環境相對惡劣,氣候乾旱少雨,治理難度和成本越來越高,防沙治沙進入了『啃硬骨頭』階段。」孫國吉說。

  孫國吉表示,「十四五」期間,防沙治沙將按照預防為主、科學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針,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重點在生態區位重要的邊疆地區、主要沙塵源區以及江河流域等開展,在全面保護荒漠植被的基礎上,採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計劃完成治理任務850萬公頃。

  「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略,朝著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中國將持續推進防沙治沙,還自然以和諧美麗,為人民謀幸福安康!

  寇江澤 劉 毅

相關焦點

  • 防沙治沙:榆林走出中國經驗
    4月22日,陝西省林業局對外公布:陝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一消息,媒體形象地喻為「毛烏素沙漠即將從陝西版圖『消失』」。而早在2018年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紀念大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指出:中國防沙治沙就是從榆林走出來的,榆林的成功經驗,對全國具有重要引領作用。
  • 山東提前完成30萬公頃防沙治沙治理目標任務
    今天,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防沙治沙示範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冠縣,舉行山東省暨聊城市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現場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攜手防沙止漠,共護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荒漠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4以上。山東是受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沿黃地區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
  •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十三五」期間中國防沙治沙1000多萬公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2-12     來源:中國政府網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沙塵暴天氣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 【地評線】中安時評:「中國魔方」築牢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規劃時,沙坡頭是必經之地。經過數代人艱苦探索,人們成功打造出被譽為「中國魔方」的麥草方格固沙法,使騰格里沙漠往後倒退了20公裡,也讓中國首條沙漠鐵路暢行了六十餘載。    「如煙黃沙遮蔽日,生機綠木斷絕地」,這顯然是對土地荒漠化最貼切的表達。土地沙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
  • 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 《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11-2020年)》正式發布實施
    根據《規劃》,下一階段我國防沙治沙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遵循自然規律,以構建北方綠色生態屏障為重點,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目標,堅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技進步、依靠深化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積極治理、合理利用,建立和鞏固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沙區生態安全體系,力爭經過10年的不懈奮鬥,使我國重點沙區得到有效治理
  • 寧夏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記者17日從寧夏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自2011年至今,寧夏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3.72萬公頃,截至2019年底,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5.2%,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2020年計劃完成3.3萬公頃防沙治沙任務。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
  •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
    國家林業局公布我國防沙治沙進展和目標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5-08 13:26 來源: 林業局網站    5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深入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 新疆和田市:防沙治沙實現生態經濟雙贏
    作為和田市防沙治沙示範建設工程,這片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示範園裡的核桃樹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正逐年提升。和田市吉亞鄉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綜合治理標準化示範區內,新疆昆天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自2014年起,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2.6萬畝,種植了紅棗、蘋果、核桃和防風林、飼草等。
  • 我國風沙危害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
    中國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印發《創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實施方案...
    但是,我國現有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裡,土地沙化形勢與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防沙治沙已成為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和難點。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據《防沙治沙法》、《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相關規定,經全國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批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決定繼續推動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建設。
  • 寧夏植綠治沙「人進沙退」保護黃河生態安全
    寧夏地處祖國內陸,三面環沙,常年受到風沙侵襲的威脅,因此,防沙治沙在這裡就格外重要。而寧夏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格外令人稱讚。   吳忠市鹽池縣:加強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跑,抬腳不見蹤。」30年前的寧夏鹽池縣沙泉灣就是這個樣子。沙泉灣地處西北毛烏素沙漠的南緣,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區。
  • 阿里防沙治沙初顯成效 獅泉河鎮年降雨量增加約44毫米
    儘管後來政府下發文件禁止採挖,但是到1983年後,這裡的紅柳灌木林瀕臨滅絕,導致獅泉河自然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2002年阿里林業局成立,林業工作人員帶領獅泉河人將植樹造林作為重中之重。獅泉河盆地治沙開始時尼瑪平措任噶爾縣縣長,他說:「當年,噶爾縣縣城內的道路,每年都需要推土機推沙兩次,幹部職工每年休假回來的第一件事不是打水洗漱,而是借鐵鍬清理自家門口的積沙。」
  • 西藏山南多舉措推進防沙治沙工程
    長期以來,西藏山南市不斷推進防沙治沙工作。通過落實「封、固、造、播」等舉措,推動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建設、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等項目,打造山南市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目前,山南市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逐年減小,主要沙地沙源得到有效控制。
  • 【新春走基層】臨澤:防沙治沙綠了沙漠 富了百姓
    「原來一望無際全部都是沙漠,寸草不生,自從把肉蓯蓉種上之後,圍欄的形式圍起來,沙漠上慢慢的草長起來了,再種上梭梭之後,慢慢的沙漠沒有了,生態也比較好了。」蓼泉鎮雙泉村村民王建龍指著高興的跟記者說。  「以前我們這周邊種的棉花全部都讓沙打掉了,現在治理的確實挺不錯的,風沙也小了,環境也綠蔥蔥的。」蓼泉鎮雙泉村村民林多義說。
  • 我國5年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 沙塵暴次數減少近三成
    國家林草局今天(30日)發布,「十三五」期間,中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在北方風沙線上初步建起一道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四大沙地實現生態整體改善。「十三五」期間,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十三五」期間,我國防沙治沙加強了依法依規防治,深化了改革,強化了目標責任考核,著力推進重點工程和項目建設。
  • 「十三五」期間我國完成防沙治沙任務一千多萬公頃(新數據 新看點)
    本報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寇江澤)記者11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
  • 防沙治沙 青海都蘭縣5年營造林35萬多畝
    這是一場防沙治沙的持久戰。是最早一批參與到都蘭縣防沙治沙的公職人員。都蘭縣位於柴達木盆地東南部,是青海省沙漠面積較大、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當時在林業局本是幹的行政工作,但還是喜歡自己所學的防沙治沙專業,便加入到一線。」蘆濤告訴上遊新聞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都蘭縣夏日哈地區流沙威脅非常嚴重,公路農田都無法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