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沙70年 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智慧

2020-12-11 人民網環保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今年我國的主題是「攜手防沙止漠 共護綠水青山」。

全球荒漠化面積已達3600 萬平方公裡,佔地球陸地面積的1/4。據我國第5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27.20%;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17.93%。荒漠化作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一世界性頑疾——「地球癌症」,我國該如何有效治理荒漠化?目前取得了什麼成效?為全球貢獻了哪些中國智慧?帶著疑問,人民網記者對多名業內專家進行了專訪。

治沙70年 我國達到國際領先局面

據了解,我國每年因荒漠化問題造成了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40億元人民幣,將近 4 億人直接或間接受到荒漠化問題的困擾。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因此,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表示,70年來,中國的防沙治沙工作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進,沙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1979—2016 年我國重點國家生態工程。中國林科院供圖。

盧琦指出,新中國治沙與共和國建設基本同步,按時間進程中國治沙 70 年大致經歷了「全民動員、進軍沙漠的起步」「國家意志、工程帶動的發展」「以外促內、提速增效的推進」三個階段。

盧琦談到,近40年來,中國啟動了包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 16 項投資巨大、影響深遠的生態修復工程。2000—2017年,中國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來進行綠地恢復,大地實現了「由黃變綠」,貢獻了全球25%的綠色增加量。十多年來,中國土地淨恢復面積佔全球的18.24%,位列世界第一,對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央到地方,多層次、跨領域、齊抓共管的管理體制逐步形成。從1995 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 2017 年成功舉辦《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由以外促內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新局面。」盧琦對人民網記者如是表示。

從「三字經」到「四梁八柱」 我國治沙成效凸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現象的綜合治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治沙提出新要求。

2006—2016 年我國國土功能相關戰略和規劃。中國林科院供圖。

「中國的治沙方案隨我國社會狀況的變化幾經變更,早期採用全民動員的形式,中期推出了以大型生態工程為代表的治沙模式,新時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國採用全域治理。在幾十年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我國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歸納出治沙『三字經——防、治、用』和綜合治理的『四梁八柱』。」盧琦說。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雷加強介紹說,中國綜合治沙的「四梁」是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科技支撐和法規保障,「八柱」是做規劃、上工程;建機構、確權責;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企業加盟、民間組織(NGO)助力;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荒漠化監測預警與觀測研究網絡;建立《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國家出臺支持荒漠化防治的各種優惠和激勵性政策。

「我國經過長期積極的探索,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斷加大荒漠化防治力度,我國治沙成效凸顯,全國荒漠化擴展的態勢已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了2個監測期的『雙減』(面積減少、程度減輕)」。雷加強說。

「24字方針」治沙方略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在荒漠化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將中國防沙治沙經驗推向全球,集各國之力,共同應對全球尺度上的荒漠化難題,是中國治沙人面臨的新的挑戰。

「中國新時代治沙方略,要面向2035年、對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服務國家需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亞太區域原協調員楊有林對人民網記者說,治沙方略總體可概括為「24 字方針」,那就是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系統治理、整體增強。

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布局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示意圖。中國林科院供圖。

近年來,中國政府通過「打造平臺、推廣技術、構建體系」三種方式,向世界推廣中國防沙治沙的寶貴經驗。

楊有林談到,打造平臺,即憑藉「一帶一路」「中非合作論壇」等國際平臺的便利條件,同參與國建立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定期進行防沙治沙經驗交流。推廣技術,即將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新思路 傳遞給各參與國,並對其國內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構建體系,即向世界介紹我國現行的防治荒漠化治理體系,供其他國家學習與借鑑。

盧琦表示,中國的治沙方案走向世界是對中國數代治沙人勞動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是中國義不容辭的大國責任。對此,中國為推動全球荒漠化治理開出了「四味良藥」。

「首先,是《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締約方大會商議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議定書。其次,是構建全球觀測網絡,建立基於大數據的荒漠化監測評價體系。定期實施全球荒漠(化)監測評估(每5年1次),遙看旱地變化方寸間。再次,是編制全球自然沙漠(遺產)名錄,為後代留下一片原生沙海。最後,是啟動『遏制荒漠化』全球治理行動,構建乾旱區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中國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的範例引領全球,力爭實現 2030 年土地退化零增長。」盧琦如是說。

(責編:餘璐、李昉)

相關焦點

  • 庫布其沙漠治理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中國智慧
    幾十年來,當地群眾、政府和企業攜手治沙,以頑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代代接力,在大漠中書寫了一部荒漠化治理的英雄史詩。 目前,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裡,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裡,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沙區經濟不斷發展,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 2014年,庫布其沙漠被聯合國環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
  • 防沙治沙數十春秋 生態治理,中國給世界帶來了什麼
    「全球新增綠色1/4來自中國!」國際上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沙區國土綠化。  你瞧——一條條沙龍俯首帖耳,惱人的沙塵越來越少。  甘肅省民勤縣大灘鎮上泉村,這裡離沙漠只有1公裡左右。
  • 中國荒漠化治理獲國際大獎 德媒:全球環境保護引領者
    參考消息網8月23日報導 德媒稱,世界未來委員會本周頒發了「未來政策獎」,衣索比亞、巴西、中國、澳大利亞、約旦、和尼日均因在保護環境,防止土壤荒漠化方面作出貢獻而獲得獎項。其中衣索比亞的提格雷州獲得金獎,中國巴西並列獲得銀獎。
  • 中國荒漠化擴展態勢已獲初步遏制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從今天開始到9月17日在鄂爾多斯舉辦,今年的大會以「攜手防治荒漠 共謀人類福祉」為主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稱為「裡約三公約」,旨在全球範圍內開展荒漠化防治,推動土地荒漠化防治、治理和恢復,《公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締約方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
  • 億利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報告在京發布(組圖)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動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荒漠化防治之路,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億利集團庫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實踐和典型代表。
  • 五年防沙治沙一千多萬公頃!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12次,較「十二五」期間減少29%。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在防沙治沙的接續奮鬥中書寫綠色中國新篇章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和全力推進防沙治沙事業,幾代人在與沙化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沙洲植綠、沙海播綠行動開展如火如荼,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等沙區特色產業蓬勃興起,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荒漠生態系統治理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治沙路徑,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 中國獲得"政策界奧斯卡獎":荒漠化治理引領全球
    摘要:國家林業局今天透露,世界未來委員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公布2017年「未來政策獎」,以表彰世界上最佳的防治荒漠化與土地退化政策。 中國用多年來的實際行動扭轉了荒漠化趨勢,因此榮獲2017年「未來政策獎」銀獎。
  • 30年治沙成為全球荒漠化防治樣本,庫布齊沙漠仍有困惑與難題
    最可怕的沙塵暴發生在1993年,11級強風把黃沙捲起400米高,如蘑菇雲般翻滾。在這場巨大災難中,116人死亡,400多間房屋倒塌,中國人才真正開始認識、研究、防治沙塵暴。在庫布齊沙漠30多年的治沙史中,張飛只是千萬治沙者中的普通一員。以「防治沙漠和沙塵暴」為使命的韓國NGO未來林,也只是諸多投入防沙治沙綠化工程的企業和社會力量中的一員。
  • 美媒:中國成全球沙漠治理典範
    據美國《世界日報》網站12月1日報導稱,《報告》聚焦中國庫布其「治沙、生態、經濟、民生」應對氣候變化的實踐案例;展現中國企業積極響應、認真踐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的莊嚴承諾;分享中國在生態治理、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經驗;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防治荒漠化、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的能力建設,推動2015年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特別是2030年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的實現
  • 山東提前完成30萬公頃防沙治沙治理目標任務
    今天,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防沙治沙示範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冠縣,舉行山東省暨聊城市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現場宣傳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攜手防沙止漠,共護綠水青山,建設生態文明。荒漠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約佔國土面積的1/4以上。山東是受風沙危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沿黃地區沙化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
  • 中國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附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11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我國計劃到2020年,實現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劉東生說,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將繼續用足用好並進一步完善防沙治沙的現有政策,抓好科技創新,堅持依法防治,藉助《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把荒漠化防治的國際合作推向深入。
  • 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狀況
    一是沙化土地植被平均蓋度由2004年的17.03%提高為2009年的17.63%,5年間提高0.60%;二是固定沙地增加,半固定、流動沙地減少。5年間固定沙地增加3271平方公裡,流動沙地減少5465平方公裡,半固定沙地減少1619平方公裡;三是植物多樣性增加。在京津風沙源工程範圍的典型草原­區,多樣性指數未治理區域僅為1.80,治理區域達到2.13。
  • 國際人士: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十三五」我國荒漠化防治成績單來了!
    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  「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40年,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近20年,累計完成營造林884萬公頃,工程固沙4.4萬公頃。
  • 中國治沙工程被外媒質疑,治沙結果究竟如何?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中國一直高度重視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並且也取得了成果,比如,西北治沙工程。然而,2019年9月,國際頂級雜誌Nature新聞版中,一篇出自韓國記者的報導卻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質疑。
  • 寧夏荒漠化治理:從流沙到「流量」
    黃河宿集等民宿群,如岸邊探出的「樹枝」,為各方遊客提供一處棲息之所。沙漠與星空、黃河攜手,「合奏」出寧夏旅遊的新音符。旅行途中,融入麥草方格的科普,為人與沙的相處提供了增進理解的空間。  寧夏,三面環沙,位於西沙東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帶。全區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十二五」末,寧夏森林覆蓋率為12.63%。
  • 我國荒漠化程度持續減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1日訊(記者黃俊毅)從國家林草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堅持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減輕;我國北方共發生43次沙塵天氣過程,其中沙塵暴天氣
  • 納米比亞農業科技官員在中國學治沙
    原標題:我在中國學治沙   埃利娜(右一)在甘肅省民勤縣治沙綜合試驗站學習製作草方格沙障(8月26日攝)。   今年37歲的埃利娜是納米比亞的一名農業科技官員,長期關注荒漠化治理。
  • 首屆中國生態小康論壇之荒漠化專場與國際VIP專場
    西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最大的問題,是生態惡化,沙漠化嚴重,大家都知道,中國荒漠化的80%,是沙漠化,因此一些專家,把荒漠化也說成是沙漠化,這是荒漠化的大頭,佔80%。中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在西部;中國70%的草原退化,也在西部。這幾年在中央的關心下,防沙治沙,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在2005年第一次出現了治理速度大於沙化速度的好的局面。